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探访阎锡山台北隐居地

  在网上搜索“阎锡山故居”,所列网址大多都是位于山西河边村的阎家老宅,只有寥寥几条指向台北阳明山——终年77岁的阎锡山最后的居所。这也难怪,本报特约记者在近日的探访中,沿着山路对着门牌号一一找寻,都错过了阎锡山故居。再次电话联系,才在路边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栅栏门。

  老蒋逼他辞职自建“窑洞”闭门著书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阎锡山生前的警卫张日明老先生,为我们打开了门。随着他在草木森森的院子里又走了几十米,大家才来到挂着“阎院长故居”的门前。斑驳青苔的石阶上,是五间绿顶的石房子,阎锡山就在这座他自建的“窑洞”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0年。

  1949年12月,以国民党“行政院长”的身份,阎锡山从成都乘飞机逃往台湾。不料,1950年3月,阎锡山被蒋介石劝退辞职,后搬到阳明山的菁山上来。因此,阎锡山在台湾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座“窑洞”中。此地原是日据时代一个尚未完工的农场,不通水电,更不通煤气、电话,不过阎锡山看后认为“愈静愈好”,搬来居住。有3年时间,他们靠蜡烛照明,引山泉饮用。阎锡山很少外出,整天闭门著书,直到1960年5月病逝于此。

  故居孙中山题“博爱”墓前“中”字三米高

  如果看过山西阎家老宅的富丽堂皇,很难想象菁山阎氏故居之简陋寒伧。五间斗室,每间都不过十余平方米,间间相连,分卧室、起居室、会客室、警卫室等。故居年久失修,门楣上阎锡山当年的手书“种能洞”,已被风雨侵蚀得颜色尽失。门旁一石碑上记录着修建“种能洞”的来龙去脉(编者著:“种能”是阎锡山的宇宙观,即世界万物的根本是种子,种子功能无穷大)。

  进门的正厅曾是警卫室,现在是简单的灵堂。阎锡山的黑白遗照前是一张长桌,摆着灵牌、供品。更显眼的是长桌上两摞阎锡山的著作——当年阎锡山在这座“窑洞”中所写的《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国》以及一些言谈思想摘编。灵堂正中挂着孙中山题写的“博爱”,两壁有黄少谷题写的“日星河岳”、孔德成题写的“勋望长昭”、郝柏村题写的“耆德之勋”,以及阎锡山的旧照。

  “书,请随便拿。”张日明老先生客气地说。放在桌上的书基本都已受潮,里间的书房兼卧室,书架上也是一捆捆的《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国》。起居室里两张旧沙发仍在,地上也零乱地放着阎锡山的藏书,几乎没有立足之地,所有书籍大多已经发霉。

  虽然下着雨,张老先生还是执意带我们来到了阎锡山的墓地。墓地在距离故居几百米的斜坡上,峰峦环抱,坐北向南,远眺台北,为阎锡山生前自己所选。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前斜坡上,用水泥雕成一个3米多高的“中”字。圆形的墓丘饰以灰绿色的马赛克贴面,其间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个大字,“世界大同”的间隙处下方,又分别嵌有4个“中”字。据介绍,墓内中线也筑有“中”字,取意于阎锡山认为:处事、为人、为政,都要“发于仁,归于中”。

  侍卫守墓46载李敖评阎“很多长处”

  阎锡山避居山中后,经常只和秘书、侍卫一起开开小组学习会,深居简出很少露面。但1960年阎去世时场面却非常隆重,蒋介石亲临致祭,题颁悼匾,同时还有1500多人的送葬队伍。

  几十年来阳明山上的住客越来越多,阎锡山故居的门庭却依旧冷落。上个世纪90年代,陈水扁担任台北市长时,还一度借修路,要征用阎锡山墓地,后经阎的秘书、警卫多方呼吁,台北市派专家研究论证,认为阎是历史名人、国民党元老,台当局才做罢。

  而今这座空荡荡的故居只有一位守灵人,就是阎锡山曾经的侍卫张日明老先生。原籍山西大同的张老先生20岁随阎锡山来到台湾,并迁居阳明山,至此从未离开。故居中没有卫浴设备,张老先生后来就搬到山下去住,但和上班一样,每早8点多,他都搭公车上山,晚上6点多再搭公车回家,46年从未间断。“来这里浇浇花,或者烧烧香。”老先生话不多,谈起阎锡山,憨厚的脸上是恭敬和感激:“他待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忠诚也是有力量的。2006年10月,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曾到阎锡山故居做节目,他特别请工作人员支开张老先生。向来敢说敢骂的李敖,也不好意思在张老先生面前批评其心目中最尊敬的主人。而张老先生坚持不肯离开,一定要听完李大师如何评价阎锡山。幸而,李敖最后总结评价“阎锡山还有很多长处”,“基本上比起蒋介石这些人,他还是好的”,“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么有特色的人了,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蛋”……让张老先生展颜。

  从阎锡山故居走出来,雨仍未停,想象着这位统治山西省三十多年的一代枭雄,最后闭居于台湾小岛潮湿“窑洞”的十年时光——秉烛著书,畅想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面对随护,侃侃而谈人生道理、潮流思想。想起阎锡山生前为自己所作的一幅挽联:“有大需要时来,终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想必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阎锡山,心中恐怕也有无限感慨吧。

  背景链接

  阎锡山曾调停西安事变

  阎锡山,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人,1883出生。1904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振武学堂留学。在此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09年阎锡山毕业归国,1911年参加辛亥太原起义并获得成功,被推选为山西都督。1930年与冯玉祥、汪精卫联合反蒋,但很快失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诸多因素促使下,蒋阎和好。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国兴起,日军开始侵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绥远,并在山西屡造事端。鉴于此,阎锡山开始调整策略,由联日反共转向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致电阎锡山,希望他能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阎锡山由此成为南京方面与西安方面的“调停人”。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阎飞往南京,后随国民党退守台湾。1960年5月23日,病死在台北,终年77岁。

 

阎锡山故居内灵堂里的供桌,桌两端整齐地码放有阎锡山著作

 

阎锡山墓地就在故居附近

本文来源:世界新闻报;本文作者:孙立极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1-01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阎锡山史料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