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顾炎武咏山西景点

  明末遗民,大学者、大诗人顾炎武50岁以后游踪遍山西,咏题很多。五台、大同、霍山、永济,他都游过,都有诗记其行踪。这位诗人写诗总严格按照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的标准,把时间地点源流都交代清晰,所以现在读他的诗,常能有所会心。不过读者也需有较多的史、地知识,像我这样寡陋,所能印证的自然不多。偶有所得,也是喜欢的。我读到他写于1663年(康熙二年)的一首《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系浮桥者,今河西徙十余里矣》,这个题目就说明,在那时,永济县的那4个铁牛还在,不过已远离黄河十几里了。我记起前两年,我到过永济市,也就是当时的蒲州。在这里我看到唐代的人当时如何在黄河上建桥。我觉得工程真大,我们的先人真聪明,真能干。原来在上世纪90年代,永济有关部门根据《蒲州府志》测定唐代造桥的位置,发掘出沉埋的4个铁牛。现在读顾诗,似乎他当时还看到。那么真正沉埋的时间,也超不过400年。据说此牛铸于唐开元十二年,距今1300年了。那时有一个蒲津渡,渡口有桥,是跨黄河通向首都长安的唯一通道,所以不惜工本。那桥是浮桥,由多道铁链组成,下铺木板。铁链要固定在能吃重的地方。这里是平川,无山石可用。最后想出一个办法,铸8个铁牛,东西两岸各4个。现在挖出的4个铁牛,都是在原地被吊上来。铁牛都按原来的距离固定位置。那真是晋南有名的大黄牛呵,肥硕有力,造型极美。据称,每只牛75吨重。据说,这8个铁牛及铁柱,用了当时全国一年铁产量的一半。铁牛沉于土下,挖出来时,还闪闪发光。出土两年就锈迹斑驳,只好涂油漆保护。因此对面四个铁牛暂不敢再挖了。难得的是,在这首诗里还提到鹳雀楼。鹳雀楼名气很高,因为有王之涣的那首诗,现在又修起此楼,我也去看过。顾炎武这首诗里有一句“依城鹳雀楼”,意谓铁牛与此楼为邻,顾氏的自注倒是更有意思:“旧有鹳雀楼在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名之,以存其迹。”我想,那时候这楼已无踪影。

    我知道山西盂县有一个藏山,那里曾藏过赵武,至今有庙在。有名的戏剧《赵氏孤儿》的史事就发生在那里。我久想去看看,一直也没有机会。作家张石山是盂县人,他说,藏山的小环境的确不错,树木葱茏,山也秀丽。而且那里还有茶树生长,只可惜本地人不会炮制。我想既能产茶,那么气温一定也不会太低。但那里又明明比太原要冷,不知是怎么回事。顾炎武有诗写藏山,其题为《盂县北有藏山,云是程婴、公孙杵臼藏赵孤处》,五言律诗,我引出来:“空山三尺雪,匹马向荒榛。窈洞看冰柱,危峰迟日轮。(意为山高,日出迟。)水边寒啄鹤,松下晚樵人。恐有孤儿在,寻幽一问津。”顾炎武的诗自然露出遗民的情感,我们且不说。

    我还读到他的《后土祠》一首,那地方我也去过,在万荣县。在那一带,好像尧、舜、禹都还活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这还不算,还有更古老的历史遗迹。现在祭祖,最古祭到黄帝,那就是我们最老的祖宗。可是,还有一位更古的,是女性,在现在的黄河东岸的万荣县境内。她是后土娘娘,当地有一个后土祠。我才知道古语所谓“皇天后土”可以指实在这个地方。顾诗有序,是值得引下来的。其文曰:“汉孝武所作后土祠,在今荣河县北十里……庙祝云:据此十五年,为黄河所啮,神宇圯焉。乃徙像于东南二里坡下,今所谓行宫者。而古柏千章,尽伐之以充改造之用,庙未成而木尽矣……怆然有感,乃作是诗。”不过那地方,在清同治年间也早已被冲毁。读顾诗此序,可知道它大体的命运。“庙未成而木尽矣”一句,尤其令人感慨。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李国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年12月06日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历史名人与山西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