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赵明生:诚意正心 修己育人

 

 

 

 

 

   与赵明生老师初识,是从他发表在文苑版上的散文诗《妈妈的小心脏》开始,平淡中蕴含深意的诗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进而拜读其博文发现,赵老师读书,从文学、哲学到科学,从当代、现代到古代,中国的、外国的,与教学有关的、无关的,时尚通俗的,深奥怪僻的,古老玄学,天体物理,生物动漫,无所不观。及至见到其本人,五中校园,逸夫楼前,身材瘦削,白衣翩然,果然一如印象中读书人的模样。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赵明生,对书最初的喜爱与痴迷,大概要缘于年少时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特殊年代。“那个时候的学校基本都是半天劳动、半天学习,有大把的时间,无奈没有那么多的书供你读。”那一年高考后,一本借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让赵明生如醉如痴,“在书中,我第一次读到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诗人雄浑悲壮的笔触以及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弥漫于整首诗的鲜明浪漫主义特色,一下子为我展开了一扇瑰丽的文学大门。”

    进入大学,赵明生更是如鱼得水,“校图书馆的藏书对当时的我来说,不啻于书的海洋。当时国家补贴给师范生每月几元钱的补助,我也全部攒起来买书。有的书读不懂,就逼着自己囫囵吞枣。”

    读小说,读诗歌,读戏剧,赵明生在文字中与郭沫若、戴望舒、徐志摩、雪莱、拜伦、高尔基、泰戈尔和莎士比亚等大师隔空对话,探究生命深处的感受及人生的意义。大量的阅读,让赵明生开阔了眼界,更学会了思考,“读哲学,令阅读有深度;读历史,令阅读有广度,而读文学,则令阅读有精度。所以,文学不能和历史、哲学脱节。”待到踏上三尺讲台,如何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让孩子们体味阅读的乐趣,领会读书的真谛,成了赵明生老师从教三十余载孜孜以求的课题。“所谓意境的创造,小说的主题,人物的剖析,艺术的本真……归根结底,都是精神的体验,本我的再现。文学与艺术、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最真实的本相,如何带领学生探知,引导学生发现并为之努力达到,才是我真正应该教会孩子们的。”于是,赵明生教学生,读书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没有阅读就没有评判的资格。讲沈从文的《边城》,他会引导学生挖掘其中深味:爷爷为什么是摆渡人?翠翠最后的归宿在哪里?读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古都》,他会给学生分析,什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他还教给学生,读书不能流于表象,要抱着一种批判审视的精神:《西游记》真正的核心在哪里?《红楼梦》的主题仅仅是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吗?大清第一才子纪昀毕生写就的《阅微草堂笔记》真的仅是一部琐碎杂记?独辟蹊径的读书思想,令赵明生老师拥有了一大批学生“粉丝”。在学生的眼里,他已不止是一名语文老师,而他对文学作品的独到剖析,也每每令学生叹服。

    在赵明生书案上,摆着一本翻开的依钱穆先生讲稿汇结而成的《中国文学史》,“鉴往知今,微言大义。中国文学史方面的书籍我已经读过不少,但此书对中国古代文学吉光片羽式的精彩论述,总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同样的,我也建议我的学生们要多读经典,经典即为大道。阅读经典,会让书越读越薄,大脑越来越清,心魂越来越纯。”数十年来,赵明生创作、出版了十多本文学、历史、社科方面的著作,并在《散文》《诗歌月刊》《山西文学》《杂文选刊》《散文选刊》《当代文学》等各类报刊发表大量小说、诗、文、曲、赋等300多万字作品,近年来,更是义务为社会各界进行了百十多场国学与读书内容的公益讲座。惊讶于他的精力,赵明生则笑着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间就不是问题了。”

    正人先正心,育人先修己。诚如赵明生老师所言,读书、教书和写书,这是一辈子的功课:明己生,方能明众生。(完)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张波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9-16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寻找山西最美读书人专题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