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殊:读书明理 塑心修德 |
||
|
阅读蒋殊,是从2006年她的小说《草儿的粉》开始的。一位农村女孩的悲情故事,让我听到了蒋殊内心深处发出的叩问与思考。及至与蒋殊相熟、相知,方明白,她在小说创作中流露出的素养与深刻,实在是源于她的腹有诗书。 蒋殊是作家,写小说,作散文,出专集,当主编,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她“学以致用”的读书理念,为喜爱她的粉丝辛勤奉献着读物。这不,就在7月28日,在太山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当天读的书,正是刚刚担任了“太山书院”院长蒋殊的作品《阳光下的蜀葵》。那天,来自太原、榆次、长治等地的近30位爱书者齐聚太山,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哭着、笑着分享了蒋殊来自于故乡的浓浓情感,跟着这本书去探究人们日益枯竭的情感,检视那些日益淡漠的本真。 被人读着的蒋殊,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读书人?上小学时,每周五下午的作文课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一种折磨,可那却是蒋殊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她总有写不完的内容,且从来不喜欢像别的同学一样去“参考”那种写作范文。她对文学这种萌芽期的酷爱,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在蒋殊的幼年时代,她的姥姥,一位山村农妇,给了她最早的阅读启蒙。姥姥总是坐在炕上,翻着一本本旧书,都是繁体字的,给蒋殊讲书中的故事,内容大多是教人向善、孝敬、爱人的,很温暖。她父亲虽然是企业一名普通职工,但很爱书。父亲的书柜里有《毛泽东选集》,也有《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她父亲每年从城里回家探亲,都要给她带回一些小人书,还有好多本《少年文艺》。后来,她读《红楼梦》,但只看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看大观园里那些美丽的丫鬟、小姐。之后再看,才发现它是一本有着忏悔意识的作品,书里那些人性深处多层次的东西无时不在牵动着蒋殊。宝玉并不是整天混在姐姐妹妹堆里的“公子哥”,而是从始至终都承担着一种负罪与负疚感,最终也才会以出家的形式完成对自己灵魂的救赎。俄国作家舍斯托夫的哲学著作《旷野呼号》对她来说也很有感触,让她想起小时候从姥姥那里听来的一段故事,回头再理解,她才知道有一种呼号担负着沉重的苦难,有一种呼号直击人心。也因此,她非常赞同刘再复对文学的看法:中国文学正是缺乏“旷野呼号”,也就是说很难找到对灵魂的叩问。“真正的好书,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与解剖。”蒋殊如是说。 蒋殊说她读书并不系统,也从不按所谓名家列的书单去读。她认为读书要读自己需要的书,要读自己喜欢的书。名人传记、历史地理、文化、故事,甚至歌剧史等等她都读,因为写作,因为编杂志,也单纯因为读书。不出门时,她会在自家书柜里选择一本,窝在沙发里消磨。她书柜里的书也杂,中外名著,文、史、哲、艺术、金融类图书,都有,历史感最早的是从她父亲箱底翻出的、出版于1956年的《斯大林全集》。蒋殊说有时候不读书,就那样站在书柜前翻一翻,理一理,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或者把书一本本从书架上抱出来,一本本擦去细尘,坐在地上一本本归置,再一本本翻阅,一下午的时光就会因此而无比幸福。 我曾与蒋殊探讨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我们与别人谈话时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吗?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出众吗?“我不认为是这样,我觉得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是要让骨子里透出一份宽容、淡然、善良与爱心。”她说,每个人的身边都不乏读书人,他们引经据典,笔下生辉,却容不下一个乡下的亲戚上门,揪住一个无心踩了他脚的人不放,拥挤的马路上非要斤斤计较到底是谁先碰了谁;他们气度不凡,却缺少一颗孝敬父母的心;他们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道理铭记在心,对家庭却没有一份忠诚的责任。这样的人,相信你不仅听说过,一定也遇到过。读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修身明事理,打个比方,你考驾照,各项技能都很优秀,上路行车技术也一流,但你如果不懂得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给行人让路,如果在路过积水的路段依然不减速把泥水溅行人一身,就不能说你是一个合格的司机。无论哪个行业,无论什么职业,“德行”最重要,而这一点恰恰是极需要通过读书完善的。 读书,是要给肩上增加一份责任!这就是蒋殊对阅读的信仰。(完) |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李晓勤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9-16 ) |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寻找山西最美读书人专题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