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扎根黄土地的“山药蛋派”作家田东照

 

 

 

 

 

   黄河,蜿蜒流淌数千公里,千百年来哺育着山西这片黄土地,也为这片土地孕育出许多优秀作家,他们用带着乡土气息的语言描写、歌颂着黄河和这片土地,他们有着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的名字——“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出生于山西兴县的作家田东照先生,是“山药蛋派”第三代传人。他用朴实的语言创作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普通农民形象。他创作的《长虹》、《龙山游击队》、《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餐韵食趣》、《葫芦湾传奇系列小说》等作品,让人读后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值得研讨

仲夏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绿相间,显得古朴、厚重。晋陕峡谷。黄河蜿蜒奔流,浊浪翻滚,发出深沉的涛声。日丽中天、波光闪烁,使黄河于磅礴壮伟中又透着温柔妩媚。一条载货的木船顺流而下,在浪尖上起状颠摇。  

摘自《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 

田东照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著述500余万字,超负荷的劳作使他积劳成疾,晚年身染重病。病魔面前他毫不畏惧,依然向着文学巅峰攀登,创作了《葫芦湾传奇系列小说》10多篇(部),并在《山西文学》、《黄河》、《北京文学》上发表。

201310月,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田东照先生的生命,让他的文学创作戛然而止,《葫芦湾传奇系列小说》中未完成的作品《爬子卖枣》成了他一生的绝笔。

713日下午,《田东照全集》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来自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40多位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影视导演齐聚一堂,对田东照先生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进行讨论,重新审视“山药蛋派”第三代作家的现代性启示。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阎晶明在会上说:“如何理解一个时代与前辈作家,对我们个人的创作状态与观念调整都有好处。”

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说:“我在中学时代就读过田东照先生的中篇小说,他关心现实,有强烈的批判性,他以一种文学的方式介入社会,特别可贵。”

著名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周瑟瑟说:“田东照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启蒙思潮中,发出了黄河沉重的咆啸之声,对贾樟柯那一代青年的心灵带来了直接的启蒙。”

著名学者、评论家左春和说:“田东照先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关怀和担当提供了一种稀缺证明,他无疑将成为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重要坐标,因为他没有回避这个时代向他扑面而来的种种苦难。这样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便给我们的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

722日,座谈会的发起人之一,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王世勋在太原说道:“田东照先生像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一样,是一位扎根黄土地、守望黄河的作家,他继承了老一代‘山药蛋派’作家的风格,是第三代‘山药蛋派’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田东照先生创作了《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同名电影)、《农家》中篇小说,成为当时‘晋军崛起’的代表作家之一。适时可以再举办作品研讨会,并成立‘田东照文学研究会’。”

他一生不图名利只为创作

跑官究竟从哪朝哪代开始,北县人说不清。北县人只听说很久以前的宋代,有个无德无才的人叫赵师择。此人为了升官,整天追逐权臣韩诧胄,有一天终于以藏在树林里汪汪学狗叫博得韩诧胄哈哈一笑,便挣了个很可观的官职——工部侍郎。这个由文化人传播开的历史故事,在北县几乎家喻户晓。于是老百姓对那些跑官之人或跑官之事,统统称之为“汪汪”。

古往今来,“汪汪”者不乏其人其事。然而“汪汪”成为北县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却是近年才有的现象。 

——摘自《官场系列中篇小说》中《跑官》 

《官场系列中篇小说》是田东照先生退休前后创作的作品,这8部反映官场生活的中篇小说,一经推出就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小说中为了当官而不择手段的主人公们,与田东照先生不图名利、只为文学创作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田东照先生出生于山西省兴县魏家滩镇西磁窑沟村,小学阶段实际上是半农半读,他的文学创作是从初中开始的。1961年,田东照先生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两篇作品的发表,坚定了他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大学毕业后,田东照先生因其才华出众留校,在校刊编辑部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的文学创作被迫中断。1970年,为了实现自己到农村、下基层、回家乡继续文学创作的梦想,田东照先生几经周折终于办妥了调动手续,回到了老家兴县。

从省会太原回到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工作,这是许多人想不通的,但田东照先生却认为自己的根在黄河岸边,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汲取到养分、才能激发出创作灵感。事实证明一切,他的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一个高峰,长篇小说《长虹》1976年出版,共70余万字,发行20万册;与文友罗贤保合著的50余万字的《龙山游击队》于1978年出版,这两部著作立即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不小反响,很快田东照先生便被山西省作协和中国作协吸收为会员。

不久,他当选为吕梁地区文联副主席并被要求调离兴县工作。此时,田东照先生在家乡兴县已经呆了整整12年,对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不想离开,只想做一名挂名副主席继续在那里进行文学创作。但是事与愿违,在多方要求下,最后只得离开兴县调到吕梁地区文联工作,先任副主席后任主席。

虽然走上领导岗位,但是田东照先生依然不忘写作。他以工作为主,兼顾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文学创作高峰。这段时间,他的作品以中短篇为主,中篇4部、短篇30余篇、电影剧本一部,其中198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86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电影《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在国内公映。

198812月,在山西省第三届作家代表大会上,田东照先生当选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相似的情况再次出现,一心放在创作上的田东照先生又陷入选择的两难境地,省领导多次给他写信、谈话。想留在原地继续工作、做一名挂名副主席的愿望再次没有实现。

人生有时就像是一个圈子,兜兜转转,田东照先生的一生也是这样。离开太原18年后,他再次回到这里,这样的结果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结果。可是对于田东照先生来说,却是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他常常因为俗务缠身,难以安心进行文学创作,为此他经常这样说道:“要搞文学创作就不能当领导。”

1998年,主动要求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田东照先生开始了直面现实的创作,完成了《官场系列中篇小说》8部、50多万字,在文学界很快引起了轰动。

晚年,他的创作题材又回到了让他文思泉涌的黄河岸边,创作出了《葫芦湾传奇系列小说》。2012年,此系列小说中的12个短篇小说纷纷发表。该系列小说突破了以往的风格,被人称为令人惊艳的“晚岁变法”。2013年,就在准备继续创作下去时,病魔将他击倒,电脑中未完成的作品成为了他未竟的心愿,也成了读者们心中的遗憾。

他的作品充满乡土气息

乡村午间,从炊烟袅袅升起到用餐完毕,是最富有诗意的一段时间。如果让画家描绘,那会是一幅更直观更感人的餐饮风俗画。在这方面,文笔总是拙于画笔,只能粗略色勒其大概,很难细微传神。 

——摘自《餐韵食趣》 

田东照先生长期扎根黄河岸边,对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他的作品处处体现着乡土气息,同时也反映出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餐韵食趣》是描写吕梁山区饮食文化的一本书。它与其他同类书籍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语句优美,阅读时仿佛是在看诗歌、看美文。无论是对吕梁山区饮食文化历史的阐述,还是对当地自然天成的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描述,都能让人领略到文字之美。这种美来源于田东照先生对生活的了解、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田东照先生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餐韵食趣》是一本让人读后欲罢不能的好书,这样一本优秀的作品倾注了田东照先生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田潇鸿女士说:“我父母都是吕梁人,他们长期在吕梁生活,对那里的饮食文化非常了解,书中所写的许多吃食便是我们家一日三餐几乎离不开的,写这本书时可以信手拈来,完全不需要下去采风。但是我的父亲是一位创作非常严谨的人,他所写的每本书都要下去采风、都要亲身去体验,这本书也不例外。除了文字之外,书中大部分照片都是他亲自拍摄的。”

创作《餐韵食趣》时,田东照先生已经70岁高龄,并患有很严重的类风湿病,他拄着拐杖走遍了吕梁许多地方,找到当地一些擅长制作这些美食的人,让他们现场制作,亲自记录每道美食的制作工序、品尝其味道并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听了故事,再去见识食品,就感到比单纯地直接了解食品的味道和制作方法要好得多。也就是说,在故事还在脑子里萦绕不散的情况下去品尝食品,就觉得更韵味无穷。”田东照先生这样在书中写道。

田东照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认真,有时简直让人无法理解。但正是这种认真态度,才让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不知是先有了一片桃林,有人在其中碹窑盖房,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还是先有了村庄,然后人们在村庄周围种植桃树,最后形成包围村庄的桃树林带,反正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却是置于桃树林的紧紧包围之中。每逢桃花盛开的时候,这里就成为一景,此时若有人来青隆镇旅游,看了黄河、看了青隆镇繁华闹市,必然还会到桃花坪来看看桃林美景。绕村穿林走一圈,不仅视觉上得到极大享受,整个人就像搁在花窖里熏过似的,离开桃花坪以后,身上还散发着浓浓的花香。 

——摘自《葫芦湾传奇系列小说》之《二丫》 

田东照先生逝世前,便将整理出版《全集》的事交付长女田潇鸿。潇鸿女士说,以前她很少阅读父亲的作品,认为父亲的书太土气,不适合自己。随着《全集》编校工作的深入,父亲的书写深深吸引了她,情到浓时不禁潸然泪下,书页上常常洒满了泪水。潇鸿女士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父亲并不了解。这次的编辑整理工作,使她开始重新认识父亲、开始从欣赏角度阅读父亲的作品。

不能让这些优秀的作品被埋没,田潇鸿女士觉得自己应该为逝去的父亲做更多的事情。于是,从事书籍编辑工作的她承担起编辑、校对、设计封面、写序等全方位的重任。“女儿给父亲的书写序,我可以说是第一个。这也是秉承了父亲的风格。”田潇鸿女士说道。田东照先生生前从未找别人为自己的书写过序,他在一篇《自序》中说:“找别人写序,如果自己的书写得不好,强迫别人把书看完,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怀着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和对一位作家的尊敬,田潇鸿为《田东照全集》洋洋洒洒写下一篇万字有余的代序。她与丈夫整整忙碌了一年半的时间,《田东照全集》终于出版发行了。

据田潇鸿女士回忆,田东照先生一生从未开过一次研讨会和发布会为自己的新书炒作。这也是他的作品与许多大奖擦肩而过的原因之一。田潇鸿说道:“没有获大奖并不代表水平问题,而是由机遇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父亲赢得一个大奖,让更多的人看到父亲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做女儿的责任,也是一个编辑对作家的发掘。”为此,田潇鸿女士携带《全集》来到首都北京召开了《田东照全集》座谈会,得到了与会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影视导演的认同和高度赞赏,大家表示回去要认真研读田先生的作品,写出有分量的评论文章,不定时地举办其作品研讨会,发扬作家的文学精神。

翻开田东照先生的著作,仔细阅读,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让人身临其境。田东照先生逝去,是一种遗憾。《田东照全集》的出版,却是一种财富,是这位倾尽生命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留给山西人民、留给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完)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50728;本文作者:李志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9-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