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石楼书法家宋彬与他的作品

 

 

 

 

 

  宋彬(1918年——2005年),山西石楼人,生前为民革成员、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国家级资格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书协理事、中东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

  2005830日,88岁的宋彬先生永远合上了他那双充满智慧,坚毅而慈祥的眼睛,走完了他坎坷无比而充实的一生。葬礼极其简朴,一如先生为人。在他遗留的全部家当中,除了去世前几天刚领到的一月薄薪外,唯旧土窑洞内一书桌、一坐椅、一床、一灶、一收音机、几本字帖、几支毛笔和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而已。

  他是草履布衣,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他生前为友人写过无数作品,却没举办过一次自己的书展;为其书法题词者,唯见好友李蓼源先生;现存有关他的视频资料,仅见山西电视台2000年的一次专访!

  然而,他却是专为书法而生的!他的书法实践把中国书法史上一大堆所谓正统的理论“批驳”得体无完肤:他临帖不多,时间不久,但他的书法古风盎然,意韵幽幽!他一生未习篆隶,未研魏碑,但书风碑意弥漫,偶带篆籀气息;他一生专注行书,乐此而不疲!他不是画家,却书中有画;他不是诗人,却书中有诗!

  他是个注定在书史上创造奇迹的书家!

  天才?奇才?怪才?还是达人?匠人?愚人?

  解释他身上的谜很难很难,因为熟悉他的人太少太少,甚至他的儿孙……

  1993年,我专程拜访先生,在那间不能再简陋的窑洞里,有幸一睹先生写字风采,也约略了解了先生些许书法心得,感叹之余,一直专注先生书法,今就所得,以发野叟之曝言。

  先生书法根植传统,博采众长。“我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八岁学书,舞文弄墨达半个世纪,因身居山区僻壤,苦无名师指教,只有勤奋笔耕,临摩古人柳公权、颜真卿楷书,继而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何绍基等人的行书。如同蜜蜂采蜜,博采众长,利用业余时间,滴水穿石,独辟蹊径,结合自己喜爱,写出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行书。”从此段先生自述中可知,先生学书全靠自习,卓越的天资使得先生在严重缺乏古代经典碑帖的情况下,能从所见甚少的颜柳和二王、何绍基书法中汲取养分,扎根唐碑,以求法度,进而上追二王,体味晋韵,尤其幸运的是先生曾购得何绍基帖数本,深研何氏书法。何绍基书法融篆、隶、北碑、晋帖于一炉,独具面貌,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清雅刚健;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已臻炉火纯青。先生于何氏书法用功尤深,得其神韵,传统功力深厚,为其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生师法自然,以窥笔法。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其向自然窥探笔法之妙,“每天一早出去砍柴,每当见到长相怪异的树枝或木棒,就会举起来对着天空注视良久,从中领悟书道,师法造化。特别是从那些盘根错节的树枝中,更能体会出书法的章法来”。昔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书道,黄山谷于棘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辄得用笔,宋先生与古人神会,于怪木劲枝中悟得章法,故其所书非计较于古帖所得,荡尽俗气,有盘根屈铁之拗,错落自然,疏密得当,妙趣天成。

  先生书法张扬个性,革故鼎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顺其自然,化古为我”是先生执着追求书艺的目标,一生无名师指点,也免受规矩约束,羁绊全无,我行我素,先生找到了心灵的自由,以其天纵之才和文人情怀对所学书法从用笔到结构到章法进行了彻底革新,一扫颜柳二王中和书风。用笔化何绍基圆笔为方,以方为主,方圆兼备;字型偏长,左低右高,中宫紧凑,笔势舒展;章法率意,大小参差,虚实相谐,气势恢弘,一派烈丈夫气概!令笔者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尤其是先生个性化的用笔:只见先生饱蘸墨汁,将笔毫整理为排笔状,然后恣意下笔,所到处,万毫齐力,棱角分明,斩钉截铁,气宇轩昂!此用笔法,盖古今一人也!在章法的处理上,先生以一画家的笔触进行有意无意的布排,落款换小笔,常写三列,画龙点睛,拙中生巧。品先生书艺,你会随着先生的激情用笔而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所有的忧愁与不满会随之而散,浑身充满正能量!

  醉心书艺,使得先生将所有业余时间用于练字,即使在下放农村劳动的13年中,先生每天下地回来,不管多累,都要坐在家里的小炕桌前,就着一盏孤灯潜心研习。先生工资微薄,惜纸如金。一张白纸反复使用,先写大字,再在间隙处练习小字,凡旧报纸、废烟盒、药盒、衣服包装盒的背面都成为他创作的一方天地。曾见一友家中收藏先生在烟盒背面所书唐诗一百首,巧夺天工,小中见大,笔笔劲挺,较之在宣纸上所书作品,自有一番新奇。社会上机关、团体、学校、个人书写各种节日的大小标语、奖状、牌匾、锦旗、对联等都去邀请先生,而先生整天忙忙碌碌,白天写不完,晚上加班写,不计报酬,不究形式,当别人把写标语视作苦差事避犹不及时,他却把这看成是用别人的纸练自己的字。先生曾说这几十年写过的纸大汽车拉不动,用过的墨汁需要大缸来装。磨秃千管笔,始成一家书。先生功力非凡,所书不择笔墨,不择纸张,因材创作,随心所欲。欣赏先生行书,虽字体单一,但随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心境不同,创作风格也变化莫测,或雄强、或奇崛、或和睦、或朴拙,或如蟠螭老松,苍劲老辣,或如庙堂贤士,庄严肃穆,似野不野,刚柔并济,如诗,也如画……心手相随,已臻化境。

  我曾遍览古今书论,众说纷纭,各持偏见,然先生之许多习书方法恰为众矢之的,于先生来说,一意孤行也罢,无可奈何也罢,总之,先生成功了!这无意间为后来者提供了独特的经验:其一,专攻一体,岁久功成。先生曾在六十多岁时教育前来拜访的青年学子:“学东西要专,不能贪多。你看我,喜欢画画,也喜欢书法,可我快七十岁了,两个都专就不容易学精,所以只能学一种,这就好像一个挑着两袋粮食的人,如果同时挑,他就不会按时到达目的地,但如果他扔掉一袋,扛着另一袋按时到达,他至少会成功一半。”先生不只对自己天赋中的多种特长爱好进行了取舍,而且对挚爱的书法艺术也进行了选择,穷毕生之力专攻行书,心无旁骛,孜孜以求,从不厌倦,以至在为其出书法集时,在所征集的几百幅作品中,竟无一其他字体,古往今来,如此专一者,能有几人?正因如此,对于信息落后、经济落后的偏远地方,对于一生中业余时间太少的书法研习者,不得不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其二,创新要师法自然。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承传史,更是创新史。唯其如此,书法艺术才能繁衍绵延而不衰。其中书家标新立异的独创精神与不蹈前人旧辙的艺术个性,是这门古老艺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然历代大家都是在穷毕生研究探索前人书法的基础上进行“微创”,即使以革新名世的康有为先生的康体也是在其研究数千前人碑帖的基础上,进行的“微创”。须知,自然界万物恒生,众美备焉,以此为师,可绝俗增趣,大增境界。相比历代大家而言,宋先生研习前人书法很少,而其能在有限研习的条件下,参以对自然界的领悟,对书法无论从用笔、结构,还是章法、气质等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创新,使得其行书迥异于前人古法,新意倍增。

  “齿豁头童八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有笔墨情犹在,留于后人作笑谈。”这是先生83岁时所作诗,从中可以味出先生对自己钟情一生的书法的自负与自足!

  “文章憎命达”,先生一生孤苦、困厄、压抑,生活极为平凡普通,却修来了心灵的自由与充实,这与当今许多生活富裕而精神空虚的人们相比,真是先生之幸,中国书法之幸也!

  《宋彬书法集》于先生去世10年后终于要面世了,九泉之下的先生一定会欣慰的。但我想,如果此书能真正成为掘宝人,将先生这颗深山之玉掘出,让它放出灿烂的光芒,并推动当今千人一面、秀媚而浮躁的书坛重思书法之变,则是先生之大业绩也,也是书坛之幸也!(完)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50523;本文作者:梁桐寿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9-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