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感受静乐清官李銮宣“坚白”人格

 

 

 

 

 

  李銮宣是静乐人,清朝时历任刑部主事、湖广司员外郎等19个职位。他为官23年,一贯坚持“官瘦民则肥”的理念。他“每饭未曾忘社稷”,“忠耿亮直,清正俭朴,颇有政声”,民间称其为“龙大人”—— 

  45日,清明节,天柱山脚下的静乐县城,唢呐声声,一些人祭供焚香,哀思先祖。当日,笔者走进位于静乐县城北约12公里处的五家庄,探寻这位“每饭未曾忘社稷”的清代布政使的出生地,感受清官李銮宣“官瘦民则肥”,“忠耿亮直,清正俭朴,颇有政声”的为官之道和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坚白”之“白”说清廉 

  走进李銮宣故居,只见一排青砖砌成的窑洞,角落砖石乱堆,大大出乎笔者的意外,而一排青砖窑洞现在仍为其后人所居。门前,笑容可掬的李銮宣第7代族人(李銮宣无嫡子)李献英先生正迎候笔者一行。

  李献英先生说,先祖李銮宣祖辈为世宦,李銮宣本人则官至巡抚,祖上世训是:“无察察之政者,有醇醇之德;无赫赫之名者,有冥冥之功。”因此“家世数传,皆清白吏”,又体恤亲族和穷苦人,所以祖代数辈就住这简陋的窑洞。祖先李銮宣去世后,灵柩由四川运抵静乐也是草草简葬,而坟茔在人民公社时期被造田平掉了。

  李献英先生拿出自己珍藏的已经发黄的《坚白石斋诗集》原版,深情地说,“先祖李銮宣不仅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清官,也是一位创作颇丰的诗人,这本诗集共收集其作品1262首,是记述先祖为官清廉的史书!”

  说到“坚白石”的含义,一直在旁边的李銮宣族人、退休教师李永明先生说:“坚白石斋原为先祖李銮宣的书斋名,坚白石意即白玉石也,白玉耐火,泽美而不趋,坚而自守,洁白而不污,是先祖李銮宣为官为人的志向和追求。”

  李銮宣任秋审处总办时,京城“居所凡五迁”,原因皆由“俸钱入不敌出”,且“中厨无隔宿之炊”。为补家用,夫人竟偷偷典卖了自己心爱的钗环。李銮宣“事必亲躬,执帚洒扫”,注重狱舍卫生,为囚犯买衣买药,调剂囚犯饮食。任职第二年春,京城爆发疫病,而囚犯都安然无恙。当年冬朝廷考察列一等。

  李銮宣任温处兵备道时,“多施惠政、肃吏革弊”“不受一无名之钱”,使得“吏胥无威权”“官府绝苞苴”(杜绝贿赂),并努力减轻百姓负担。庚申年6月,浙江东部连日暴雨,洪水肆虐,泛滥成灾,许多村庄庐舍被洪水冲刷一空,处州尤为严重。李銮宣当即废止一切杂税,冒雨多日与百姓一起抗洪抢险,并下发钱粮全力赈灾,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得到救助。

  李銮宣一贯廉洁勤政、为百姓着想,其德行在温处地面传开后,当时浙东有一股势力非常强大的海匪经常与清廷对抗,匪首叫蔡牵,他认为李銮宣是温处历史上少有的清官,严令属下,只要李銮宣在温处为官,绝不许惊掠温处百姓。为此,嘉庆6年冬朝廷考察时,李銮宣列一等,温处百姓又将李銮宣的肖像绘于江心寺,受人供奉。

  嘉庆16年李銮宣任天津兵备道,天津城南有数千顷低于海平面的洼地荒滩,每年“潮至则田没于海,潮去则水无所归”,李銮宣经实地考察,认为疏浚河道可以与拦坝造田并举,于是从疏浚工程款中挤出部分资金,以工代赈,带领津门百姓抬石抬土,拦坝淤田。在津门3年,他的身影不在码头工地,就在运河两岸,始终与津门百姓同劳同苦。而此时,属下一些官员却在工程中贪图谋利,并利用向船商征税之机盘剥和骚扰船民,李銮宣十分气愤,怒斥并惩处了这些官员,写下“官瘦民则肥,吏静民自安”的条幅并悬于暑衙大堂。 

“坚白”之“坚”话耿直 

  不觉已临近中午,李献英父子执意留笔者一行吃饭,而匆忙赶来的村会计李芝宏先生却说他早已知道笔者一行来到五家庄便准备了午饭,而且饭已经做好了。于是笔者一行去了李芝宏先生家,一边在炕头吃莜面栲栳栳,一边重叙有关李銮宣的话题。李芝宏先生说,“李銮宣这个人用静乐话说,就是‘桑木扁担宁折不弯’,他的诗里说‘八口饥寒且勿顾’‘好守金刚不坏身’,确实如此,一个人直到那种程度也真是太直了。去云南为官时,听说其父李学夫就对他说,‘雉不隐其纹,故丽于罗;豹不藏其斑,故陷于阱。南诏距京师远,风气且与两湖异。汝性卞急,疏中而不能忍(指不防备别人),祸将及’,就说他为官为人做事直率、不顾后果。后来果然被说中。”

  为了进一步了解李銮宣其人其事,笔者于422日再次给李玉生(《一代名臣李銮宣》的执行主编)先生通电话,向他问好,并希望他就李公事迹提供更多资料。“李銮宣仕途中止于云南,但他的耿直和清廉却再次彰显于云南!”提起李銮宣,李玉生老人电话里饱含敬意和激情。“他时刻心系民事国事,上任后平反了许多冤案错案。而清代审案如果原审一旦被推翻,包括督抚在内的许多原审官员轻者被认为办案无能而备受冷遇,重者遭参革职。这种审案制度往往导致众多原审官员一错故错而官官相护,又恰恰使得冤案错案频繁发生。李銮宣为民请命的廉洁认真却使得云南的一些官员始终如坐针毡,必除之而后快……”

  嘉庆9年,李銮宣升任云南按察使,其间一边侍奉父亲养病,一边忙碌工作,作为“刑曹老吏”的李銮宣常常“执谳(艳,审判定案)牍于药灶厕牏(水槽)之侧”,丝毫不敢怠慢。

  嘉庆108月,云南大涝,淫雨60天不见天日,洪水肆虐泛滥,昆明、安宁、宜良、晋宁等地“茫茫一片江湖”,颗粒无收。百姓风餐露宿,“卖儿鬻女草间活,乞人稠比愁人稠”。李銮宣带领僚属发动民众夜以继日排疏积水,搞生产自救,并想办法赈济灾民,稳定难民情绪。然而云南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一些官员却不仅收贿冤狱、草菅人命,甚至瞒报灾情,照常催征租税。巡抚在草草视察灾情后却回衙大摆酒宴,并请李銮宣参加,李銮宣到达宴会现场,面对云南的众多高级官员怒斥道:“何人肘系屯田印,竟说今年麦有秋?”然后拂袖而去。

  同年冬末,李銮宣复审(原审为建水县令)上报的一命案被刑部发回要求重审,这本是刑事案件常有的情况,巡抚却觉得有机可乘,串通钦差捏造事实、故弄假象,以李銮宣“偏听舛错”,奏请朝廷“议请革职”。清廷不究事实真伪,偏信钦差巡抚所奏。

  嘉庆11年(1806年)6月李銮宣离滇时,众多百姓捧樽酒跽(上身直起而跪)于道左,并凑金银300两愿与李公作路费,李公热泪盈眶,以诗答曰:“我有舌田能养父,不劳道左馈兼金。”“出滇城,沿途几乎家家户户炷香于炉,注水于盂,设镜于几”,滇民以原始朴素的方式表明李公在任时清如水、明如镜,并祝其一路平安。然而,巡抚在得知李銮宣离滇“送者如堵”时,非常嫉恨,又担心李銮宣入朝揭发自己的罪过,于是恶人先告状,以“有心积压”诬陷李銮宣对革职不满,未能按大赦期限审完所有案件,请求清廷加重处罚。当李銮宣行至磁州时(今河北磁县),便接到清廷“遣戍新疆迪化”的谕旨。

  嘉庆13年(1808年),著名清官、体仁阁大学士朱珪联名上奏,为李銮宣“湔血”(洗刷罪名),李銮宣得以从新疆返回。

  嘉庆21年(1816年)李銮宣任四川布政使时,“整饬吏治、倡廉反贪,杜奔竞为务(杜绝追逐名利),数月间须鬓皆白。”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李銮宣将“坚白石”作为室名,是追求人格的至上至美,为官23年,竟遇20次任命。其足迹东至浙江,西至乌鲁木齐,北至天津,南至广东云南,几乎遍及全中国。他究竟“背负”了什么珍贵的东西,而使他行程万里始终不肯丢弃“坚白”之初衷?这或许就是其为官为人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也是他想留给后人至珍至敬的遗产和嘱托吧! 

  李銮宣微档案

  李銮宣(1757-1817),字伯宣,号石农,13岁中秀才,14岁为廪生,22岁中举人,32岁中进士,因中举后在景山学馆教授过皇族子孙,民间称其为“龙大人”。历任刑部主事、湖广司员外郎、嘉庆元年会试同考官、秋审处总办、温处兵备道、云南按察使、天津兵备道、通永道、直隶按察使、广东按察使兼布政使、四川布政使等19个职位,官至云南巡抚(未闻命而卒)。他为官23年,不仅是一名清官,更是一名循吏,他做事体察民心民苦,不计个人前途得失,勤政务实。无论身任何职,都“颇有政声”。可谓爱民为民的官心坚如顽石,廉洁自爱的官品美如白玉。

晚清云贵总督阮元主修的《云南通志稿》将李銮宣列入《循吏传》(循吏指注重结果,大刀阔斧工作的实干派)秦小岘是李銮宣任温处兵备道时的前任,对李銮宣的为官为人也十分了解,他在《云南巡抚、四川布政使石农李公神道碑》中说:“公为人慷爽,中无回互,而独讲求经世之术,以余所识天下士大夫至多,而忠耿亮直,足以任国家之事无如公者。”(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50430;本文作者:高志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9-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