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家族四代挪威人与山西河曲的世纪情缘 |
||
|
一个世纪前,在遥远的挪威,17岁的叶永青和伙伴,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听一个老人讲关于中国的故事。那是他第一次了解中国,了解这个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正在经受的苦难。讲座结束时,大家纷纷筹集财物准备捐献给中国,叶永青掏光了自己全身的钱,又放进去一张小纸条,上面只有几个字:“还有我自己”。 26岁的时候,叶永青终于踏上了山西这片土地,近一个世纪后,他的子孙仍然生活在山西,如今已经是第四代了。 1921年 一对挪威夫妇来到山西河曲 叶永青作为传教士于1918年来到中国,经过两年的中文学习后,他在1921年选择了山西河曲这片土地。后来,叶永青的妻子端正方也从挪威来到这里,和叶永青在山西结了婚。 端正方在挪威接受过医疗护理培训,她了解到最近的大医院在太原附近,看病要走十天的路,于是就在河曲开办了一间诊所,数以百计的病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病。与此同时,叶永青还在当地开办了一所小学校,作为这里的第一所教会学校。除此之外,叶永青夫妇在河曲修建的教堂,成了贫苦中国人的避难所,在1929年至1931年发生在中国西北部的大饥荒中,成百上千的饥寒交迫的难民在这间教堂里保住了性命。 叶永青和端正方在河曲安家落户,他们从河曲人口中的“洋鬼子”逐渐变成了受人尊敬和喜爱的朋友,他们的四个孩子也相继出生,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但是,这样的日子在1937年日军侵华后,以残酷的生离死别画上了休止符。 1939年 因为保护中国人叶永青不幸遇难 二战初期,由于挪威是中立国,叶永青在院子里挂起了挪威国旗以避免日军的轰炸,于是流离失所的中国人纷纷涌向教堂栖身。那段日子里,端正方的诊所里住满了抗战的伤兵以及受伤的平民。 叶永青保护中国人民的行为,让日军十分不满,这种不满终于在1939年12月14日爆发。那天,空中飞来了日军的34架飞机,目标正是毫无防备的叶永青和妻子。震耳欲聋的爆炸将他们包围住,巨大的声浪将他们掀倒。噩梦般的几分钟过后,整洁的教堂变成了一片燃烧的坟墓。端正方吃力地从废墟中爬出来,却看到丈夫被压在一根房梁下,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四天后,端正方在写给挪威的一封家信中说道:“直到午夜时分,他(叶永青)才被装裹停当,静静地躺在那里,他看上去漂亮而安详——甚至有一丝微笑呈现在他的脸上,我们忠实的同工老聂和老王自始至终在帮助我。这时他们才坐下来,暗暗垂泪。就这样我们坐了很久很久,我们已经忘却了一切,只是相对流泪。” 1940年1月1日,叶永青的葬礼在教堂的废墟之上举办,无数中国人赶来为他送行。在叶永青女儿马利亚写的《叶牧师一家在中国》这本书中提到了端正方记忆中葬礼的情景:“第二天清晨,人们很早就来了。很多妇女根本就没有回家,而是在这里坐了个通宵。经过四十五分钟的准备,我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黎明。在这个名叫水草谷的吉祥的地方,我们亲爱的丈夫和父亲就这样永远地安息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了。” 1945年 一家人无奈离开了中国 叶永青和端正方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保罗、马利亚、但以理、属基,他们都在山西河曲长大。属基在中学时回忆自己在河曲度过的童年时说:“我记得我童年时代在中国北部长城脚下的家,那是用泥砖和草秆搭的。在院子里,我们种了好多美丽的鲜花;还有两面旗子,一面是中国的国旗,一面是挪威的国旗。” 叶永青出事的时候,他的四个孩子正在山东烟台一所英国人开办的学校里读书。在得知这个噩耗后,孩子们觉得“生活的根本动摇了”。直到第二年5月,端正方将新教堂盖起来后,才举步出发去烟台和孩子们会合。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风云突变,1940年4月,德军入侵了挪威,挪威随即加入了同盟国队伍,共同对抗法西斯。随即日本颁布命令,拒绝给任何来自同盟国的外国人办理通行证,端正方无法返回山西河曲,滞留在了烟台。1941年12月8日,局势急转直下,日军将所有来自同盟国的外国人全部软禁起来,包括端正方和她的孩子们。1942年11月,他们又被全部囚禁在了山东的监狱,一直到1945年8月战争结束,端正方和她的孩子们才重新获得自由。然而国内纷繁复杂的战争局势,让他们在出狱后,连河曲的家都没能回去看一眼,就怀着深深的哀痛,于1945年年底离开了中国。之后的几年,四个孩子有的留在挪威,有的前往美国留学定居。 1988年 叶家子孙回到阔别已久的河曲 叶永青的大儿子保罗在1948年带着妻儿再次回到了中国,他们辗转于宁夏、青海、陕西和甘肃西北部,却因为战争始终无法回到河曲老家,他们最终在一年后无奈地远赴台湾。 叶先生的女儿马利亚几十年前追忆河曲时说道:“我们与河曲已经断绝音信达数十年之久了,我感到我的生命里失落了什么东西,我们叶家的‘根’被砍断了!我再也见不到那些曾疼我、爱我,给过我无限欢乐的中国朋友了,我再也见不到我生命的摇篮了!” 1987年奇迹发生了,一位名叫张培英的山西医生赴美探亲,偶遇了叶永青的女儿马利亚。张培英医生被他们的故事打动,立刻答应帮助这家人来到河曲寻根。于是,叶永青的子孙们在第二年终于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河曲。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没变,河曲的变化让他们不敢想象,而儿时的伙伴却还和当年一样亲切。 叶家人将1990年称为“复活之年”和“盛典之年”,因为这一年叶家的子孙终于可以重返河曲的家园。在这一年,山西省政府正式邀请他们重返河曲参加叶永青先生纪念碑的落成与揭幕典礼。“我们叶家的十六口人就要回家了!”马利亚回忆当时的心情说。 叶永青牧师纪念碑碑文的最后一句写道:“先生酷爱中国,毕生为服务人民,抵抗日寇而死。缘立石于此瞭望河曲平原之地,以慰其灵,而垂永久。” 1993年之后 叶家人在山西做公益咨询 在1990年回到山西的叶家十六口人中,就有叶永青的长孙叶福礼和他的妻子桑迪。叶福礼在台湾长大,早年加入了美国国籍,后来在印度尼西亚做教授。一次,叶家全体与省政府一位领导会面,这位领导说:“我听了你们的故事,非常感动,决定帮叶永青先生在河曲修建一座纪念碑。我也希望你们家能派个人回到山西,继续叶先生的慈善事业。”接着他把头转向叶福礼和桑迪:“你们两个会说汉语,就留在山西吧。” 经过三年的筹备,叶福礼带着妻子正式在山西太原落户。他们以爷爷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山西永青咨询服务中心,叶福礼担任总裁。这是一间公益性质的独资公司,通过合作提供医疗、农业、教育、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永青咨询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互相了解,促进他们合作,而我们是中间的桥梁”,叶福礼说:“一般外国人对山西的印象还停留在清朝时候老中国的样子,人们穿着袍子,留着长辫子。他们来到太原以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到处是马路和高楼,甚至还有星巴克。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新来的外国人了解山西。” 叶福礼和桑迪育有一儿一女,这是叶家在山西的第四代人。叶福礼的女儿嫁给了美籍日本人,现在在永青咨询的美国分部工作。儿子娶了美籍印度人,目前留在山西,在一家培训机构当英文老师。叶福礼今年六十岁,和中国年长的父母一样,特别渴望抱孙子。“美国家庭和中国家庭不一样,独立的概念更重要,不能催着儿女生孩子。所以我总是暗示他们,我的儿子养了一只兔子,我总是叫这个兔子‘grandchild(孙子)’,希望他们能明白,哈哈。” 今年是叶福礼定居在山西的第二十一年,“有好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待在山西,而不去北京上海等发展程度高的城市。我说,我觉得山西够好的了,而且我们在这里是为了纪念我的爷爷。”叶福礼说。 本报记者 姚杨 ○山西人眼中的他 朱维光(叶福礼的朋友): 他(叶福礼)是个热情、友好的人 叶先生原来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个农村姑娘在商店打工,叶先生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她。有一天这个姑娘租住的房子里漏煤气了,她感到很难受,思来想去只有叶先生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就给他打了电话。叶先生和他的妻子马上赶到这个姑娘家,背起她开车送到了医院,还给这个姑娘垫付了医药费用。这个事情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而且叶先生一直关注着爷爷曾经待过的河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暑假就带着一队外国的老师和大学生前往河曲支教,帮助当地的英语老师提高英语水平。 ○叶福礼眼中的山西 山西的信息流通比美国保守一些 山西的信息流通相对于美国来说要保守一些,你如果想获得地道的信息比较难,这个时候就需要良好的“关系”。因为我们是被政府邀请来的,而且不为挣钱,是为了纪念我的爷爷,所以我们有个还算不错的关系。但是刚刚来到山西的外国人对这种文化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帮他们尽快适应这种文化。 ■ |
|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20140529;本文作者: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