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独家稽考聂绀弩、张伯驹的山西人寓真

 

 

 

 

 

  文人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承担着文脉的基因传承、资讯储存,担负着民族内在生命得以绵延的责任。无论是聂绀弩,还是张伯驹,都是这样的“一介书生”

  “核心提示”

    前些时,山西省作协举行《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的研讨会,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明旺先生在会上说:“搜集独家史料加以稽考,揭示人物身世之谜,关于张伯驹的身世,寓真几乎将读者熟悉的部分全部省略,重点钩沉其‘情曲微露’的东西,大多取自第一手史料,令人目不暇接。”

    寓真先生是政法工作者,是诗人、作家,还是一名眼力独到的收藏家。近些年,他对聂绀弩、张伯驹的独家稽考,让人们认识到,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学者。

  少年才子

    少年寓真是长治二中的才子。

    白君燕老师对他青眼有加,不仅因为少年寓真的文章入选 《乡土教材》、全地区数学大赛他也能拿第一名,还因为他好读书。

    长治二中的图书馆藏书几乎被他看了个遍。

    一天,负责图书馆的白君燕递给他一本书:“快放假了,你看看经典的大部头,拿本《石头记》吧。”

    半个世纪后,聊起往事,寓真语气里满含对白君燕老师的尊敬,倒不是因为她出身世家、是白崇禧的侄女,而是她对自己读书的关怀和文学之路的指引。

    时值三年自然灾害,物质上的极度匮乏和精神上的极大富足,相互映照着留在寓真的记忆里。这样深远影响了他的老师还有几位,比如语文老师陈封雄,其父陈衡恪是提掖齐白石的艺坛前辈,寓真回忆说:“陈封雄老师风致儒雅,常听他说起他的家学渊源,尤其是他叔父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态度,使我闻教殊多。”

    这些因为错划右派身份被下放到山西的老师们,给那一代的学子带去极大的人文滋养。他们身上隐现的传统文人风范,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趣味和品格形成。寓真从那时起读诗、写诗,一直未曾中断。

  案卷中的聂绀弩

    2005年,时任大法官的寓真翻检一页页刑事档案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我立刻感觉到了这份档案资料的珍贵价值,那种兴奋的感觉,几乎像考古学家无意间掘出了一座古墓一样。”

    他翻看的是诗人聂绀弩的档案。为的是解开1976年聂绀弩从临汾监狱被赦回京之谜。寓真想搞明白聂绀弩如何提前获释,才得以延续生命,完成其旧体诗诗集并出版,在晚年蜚声天下。

    对于聂绀弩,他并不陌生。

    聂绀弩是诗人,更是传奇人物。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总干事,因左倾被当局传讯,遂弃职潜逃,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任过香港《文汇报》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发配到北大荒,“文革”时被以“现行反革命”判无期徒刑,后移送到临汾监狱服刑。1976年被释放时,聂绀弩已经是73岁高龄的老者。

    通过几年间对档案的查阅,寓真不仅厘清了聂绀弩出狱的真实过程,还意外发现了他大量的狱中诗文,有些是一直沉没在案卷中的,无人知晓。

    “聂绀弩先生就好像斜倚着坐在我的对面,我听着先生侃侃而谈,听着他的嘻笑怒骂,感觉着他犀锐的目光和频频挥动着的手势。”

    寓真感叹,读懂了他这个人,才能读懂他的诗,也才懂得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与这人世间其他的人有何不同之处。

    面对人生困境、苦寒劳瘁,聂绀弩显示出一种传统文人气质,这种常人无法承受之痛,在他笔下是“方今世面多风雨,何止一家损罐瓶”,他从自身苦难,推及天下每个家庭、每个平民,有多少人都是 “风雨世面”中的苦难者。当被彻底平反后,他并未从个人恩怨出发而怨恨指责他人和社会,翻腾旧账,而是在生命最后的十年里,整理旧作,撰写新文,给社会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寓真说他敬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魂的文化人,会为他激发内心的一种感动。这种情怀促使他多方稽考,写出了《聂绀弩刑事档案》。

    书中大量笔墨勾勒 “遗世诗,独立人”,从聂绀弩档案里的诗文中吹去陈年灰尘,露出往事峥嵘。与胡风、冯雪峰、丁玲、夏衍等文友的交往,民国思想家吴虞对他的思想启蒙,与陈毅、丘东平等新四军战友们的友情,人到中年的情感迷离,对《水浒》《庄子》的研究,包括他的家国忧虑情怀,都在寓真笔下娓娓道来。

  “偶遇”张伯驹

    寓真像是在历史的河床上挖掘一块块的人生矿石,质朴而纯粹。他去过北京、天津、南京、西安、上海等各地,不惜花费时间在档案馆的目录卡片里苦寻线索。

    他说,上天厚待他,偏偏是他有这样的缘分,在查聂绀弩档案时不经意发现了又一宝藏,在卷宗中遇到一份“张伯驹身世自述”。

    这份约3000字的毛笔手书,写于1952年初。繁体字,竖行,行书,用的是荣宝斋信笺。行笔自然,文字优美,一见之下,令人格外珍视。

    透过人生,观照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时,你会对这个人有特别的熟悉和亲近感,那是因为精神上引起了共鸣。张伯驹也给了寓真这样的一种感觉。

    在多数人眼里,张伯驹以“民国四公子”之一的雅名、以收购国宝的大收藏家形象立世,但在寓真眼里,他还是一位顶级词人。寓真认为,大概由于文化断层已久的原因,当代人写的词多有词语生硬、意味贫乏之病,而张伯驹的词,可以读出古人遗韵。

    由对伯驹词的喜爱,到发现他的身世自述文字,这促使寓真以后更加注意搜求他的资料,进而发现流行的很多书刊里对张伯驹有不准确的描述,寓真不由得想钩沉史料,稽考真相。

    但他没有按传记的手法去写,而是着重写大家不清楚的、误传的部分。

    比如很多书中讲张伯驹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收藏爱好者,为国家做了巨大贡献,都是从爱国的方面讲,没有能解构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

    原先张伯驹的父亲送他上过军事学校,他也在军队上担任过职务,是有过政治抱负的,后来为什么变成一个纯粹的文化人,寓真说必须从他的出身背景说起。书中详述旧式家庭对张伯驹的影响,用了近80页的篇幅。

    历史造就了这样一个文化人,张伯驹不仅词学造诣很深,不仅是书画鉴赏家,张伯驹还是一个非常痴迷京剧的票友。1937年,他40岁生日时,经余叔岩倡议,为河南旱灾筹集赈济款,在北平(今北京)隆福寺的福全馆隆重组织了京剧义演。余叔岩、杨小楼、王凤卿、于连泉、程继先等同台演出,成为备受称赞的中国戏剧史上一大盛事。

    这样的精神寄托,使他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再遭厄难时,能始终精神不萎,照旧于其中如痴如醉。

  钩沉,不为猎奇

    寓真写所谓民国四公子的来历;写张伯驹上海滩被绑八个月,始终不肯拿所藏赎人;写抗日战争时期他避难西安“(平复)帖藏衣被中,未尝去身”;写其家庭繁琐的离婚分产官司,家产见底;写向国家博物馆捐尽所藏,沦为贫士……

    钩沉,不为猎奇,不为讲几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补充谈资。这是寓真的原则。

    1970年,从东北农村回到北京的张伯驹,73岁,和聂绀弩出狱时的年龄一样;不同的是,张伯驹北京的住宅已被抄没,没有户口,没有粮食供应。他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溥溥大地,锥无可立!”后经周总理批示,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始得落户。

    以文物和艺术扬名天下的翩翩公子,变成了挂一虚名的散淡老人。“此一生如四时,饱经风雨阴晴之变,而心亦安之。”

    寓真在档案中搜寻到的那些 “交代材料”,既要应对政治的压力,又坚守着、不愿失去一个文人的信念和自尊,这是张伯驹的、也是聂绀弩的所有的“自白”书写的基本标准。

    文人作为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承载者,承担着文脉的基因传承、资讯储存,担负着民族内在生命得以绵延的责任。无论是聂绀弩,还是张伯驹,都是这样的“一介书生”。无论他们个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坎坷磨折,从他们的身上,让人领略到一种时代背景下诗性的文化精神,让人对中国现代史的文化和政治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不知道寓真在稽考书写时,有没有从他们身上,看到当年右派老师们的身影,有没有以这样的稽考书写向老师们致敬的潜意识。

    寓真说,他忽然觉得特别感谢当年的纪录者们,留下如此真实可靠的实录,不然,后人怎么能这么形象地了解当年的文人生态?他想,一定还有许多的档案无人问津,其中不乏更珍贵的材料,比小说家的虚构更为好看吧。

  “相关链接”

  聂绀弩微档案

    聂绀弩 1903128-1986326日)原名聂国棪,诗人、作家、编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因言论和诗词被加“现行反革命罪”服刑9年多后,于1976年获释。其作品《我若为王》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他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在杂文写作上,用笔酣畅、反复驳难,在雄辩中时时呈现出俏皮的风格。

  张伯驹微档案

    张伯驹 1898314-1982226日),男,原名张家骐,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著有《丛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0320;本文作者:谢燕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