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追寻梁思成、林徽因足迹之汾阳篇

 

 

 

 

 

  80年前,19348月,一对年轻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接受美国学者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邀请,来山西汾阳峪道河避暑。其时费正清的好友、一位受人尊重的教会学者和历史学家恒慕义博士,因回国出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首任东方部主任,遂将他多年来自家居住、位于峪道河边的一座石头磨坊借给费正清夫妇消夏。说起恒慕义,与中国渊源颇多,他1914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神学学位,1915年被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派到汾阳教区,并在由美国庚款创建的山西铭义中学(汾阳中学的前身)教授英文。他有一个儿子就出生在铭义校园,这位自认为汾阳人的恒慕义之子日后成为著名的外交家,1981年至1984年曾任美国驻华大使,即中国人都不陌生的恒安石。

    据费慰梅回忆,当年梁思成一直有个梦想,要“发现一座一直保存到20世纪的唐代木结构寺庙”,梁、林之所以接受邀请来山西,其实是梁思成认识到:“如果它(唐代寺庙)确实存在的话,那也一定是在某个远离尘世的地方,只有在那种地方,它才能够逃开那种毁坏建筑物的人为的和天然的恶劣影响的威胁。”

    这是梁、林四次山西之行的第二次,这次他们俩人与费正清夫妇结伴,以峪道河为根据,先后考察了太原、文水、汾阳、孝义、介休、灵石、霍县和赵城等八地的几十座古建筑,由林徽因执笔,梁思成、林徽因联名,于次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了题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的长篇考察报告。此外,林徽因还在当年9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以这次山西之行为写作背景的散文《窗子以外》。

    虽然这次对山西中南部的古建考察未能找到唐代建筑,梁先生的梦想要一直延至1937年的第四次山西之行才得以实现,最终在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大殿这座弥足珍贵的唐代木构。但由于《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提到的亦属珍贵的多座古建,在之后的岁月中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绝大多数都灭失了,今天重读这篇珍贵文献,重睹梁思成先生当年所摄古建的精美图片,恍如隔世。

    汾阳是梁、林第二次山西考察的原点,不妨去走走看, ,80 年光阴变换给我们留下些什么痕迹。

    “汾阳城外峪道河,为山右绝好消夏的去处;地据白彪山麓,因神头有‘马跑神泉’,自从宋太宗的骏骑蹄下踢出甘泉,救了干渴的三军,这泉水便没有停流过,千年来为沿溪数十家磨坊供给原动力,直至电气磨机在平遥创立了山西面粉业的中心,这源源清流始闲散的单剩曲折的画意。”虽说是最讲究严谨的科学考察报告,林徽因却用诗样的语言描摹了当年峪道河谷清纯的泉水和特别富有诗情画意的磨坊。难以想象,这会是严重缺水的黄土高原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一幅美丽图画。

    峪道河是西北走向的一条河谷,南口与307国道相接,从南面的峪口村向西北行,沿河道两岸东西分布着几十个自然村,当年沿河两岸很多歇业的磨坊被外国传教士买来做消夏别墅,水泉、赵庄一带俨然成为华北地区外国人避暑的集散地。水泉村是当年峪道河磨坊最多的村庄,在水泉村的峪道河中学校园内,至今还完好保存着一座西洋风格的建筑,据说是西北军高级将领高桂滋所建以后又卖给了洋人。学校的保安和我讲,去年曾有位外国老太太拿着几张放大的黑白照片来此寻根,说她的祖父当年曾住过这所房子。或许是想借往日余荫,再现今日辉煌,现今水泉村东岩下又盖起多座商品房,待价而沽,路旁矗立着许多售楼广告。

    赋于曲折画意的泉水,现在是汾阳市民的饮用水源,绝大部分水流被建在神头的泵站所抽取,河道中只剩下涓涓细流,即便如此泉水依然清澈,十分难得。曾有古诗赞美这神泉:“清泉初见细娟娟,只是寻常不底泉。流出短墙才一尺,便惊雪浪撼山前。神泉传有马蹄迹,骑马空山觅旧源。收尽江南好风景,一鞭红雨十三村。”

    “磨坊利用急流的溪水做发动力,所以必须引水入室下,推动机轮,然后再循着水道出去流入山溪。……因求面粉洁净,坊内均铺光润的地板。凡此种种,都使得磨坊成一种极舒适凉爽,又富有雅趣的住处。”令人神往的磨坊如今在峪道河已难寻踪迹,我沿着河谷在水泉、赵庄之间跑了两个来回,寻访了多位村民,终于在赵庄南、水泉北路东找到了被村民称之为水打磨、目前峪道河遗存的唯一一座废弃磨坊。没有任何保护的磨坊已是房倒屋塌、杂草丛生,只有几只尺寸颇大的石磨盘寂寞地躺在残破的房前。

    《纪略》中提到峪道河的三处古建:实际寺、关帝庙和龙天庙,全部位于赵庄周边。除关帝庙因为一直为赵庄小学所占,得以保存至今外,实际寺和龙天庙已踪影难寻。在赵庄村口,村民扬手指着东岩下几孔破窑称那就是“以风景幽胜著名”的实际寺所在;而龙天庙则已经找不出当年的一点踪影,连几位五六十岁的村民都没听说过这座“山西南部小庙宇代表作品”的寺庙。“龙天庙在西岩上,庙南向,其东边立面,厢庑后背,钟楼及围墙,成一长线剪影,隔溪居高临下,隐约白杨间。在斜阳掩映之中,最能引起沿溪行人的兴趣……在日光里与山冈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称这庙做‘落日庙’并非无因的。”如此美丽的画面只能在梦中寻觅了。

    在赵庄村西北,意外发现“基督将军”冯玉祥双亲墓,墓地多植松柏,颇有肃穆之感。坟冢前有一座十分朴素的青砖碑楼,碑上镌刻冯民国二十年(1931)由峪道河迁泰山途中所作五言长诗《思吾父》和冯的结拜兄长河北静海邓长耀撰写的《巢县冯公有茂暨游夫人碑阴记》。冯玉祥中原大战下野后,曾在赵庄幽居一年,离开山西两年后(1933),将双亲遗骨迁葬赵庄。我猜测应该是当年峪道河山清水秀的风光和浓郁的基督教氛围吸引了这位一生多变的将军。

    文革前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先生参加“四清”工作队曾来过峪道河。据他回忆:“汾阳县峪道河公社水泉村,就是磨坊最集中的那个村子,当时‘四清’工作队队部就驻在那里。”“可惜当年我去时并不知道我父母曾到过峪道河,更不知道恒安石的故事。那时中美还没有建交,所以当然也就没有去追寻过他们的足迹。”真是件遗憾的事。

    除峪道河外,在汾阳,梁、林还考察了大相村崇胜寺、小相村灵岩寺和杏花村国宁寺。

    从峪道河出来,沿307国道向东走不远,路南就是大相村。上世纪30年代崇胜寺曾是座“规模宏敞”的寺院,共有六进院落,山门、天王门、钟鼓楼、天王殿、前殿、正殿(毗卢殿)及后殿(七佛殿)还保存得相当完整。特别是正殿廊前放着一座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极品”的,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三年(552)任敬志等造像碑。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到汾阳曾访此碑,碑文被录入顾炎武先生所著《金石文字记》一书。80年后,这座宏大的寺庙如同峪道河的龙天庙一样,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点悬念,一丝痕迹也没有留下,那座造像碑更不知流落何方。现在村委会的几间房就建在原来山门的位置,往北是一片空地和一座一看就是文革时期修建的舞台,只有几位上年纪的村民还能说出些崇胜寺的大致情况。

    从大相村出来,返回307国道东行不远,路北即小相村。给人一些惊喜的是,那座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被梁、林称为可作晋冀两省一种晚明砖塔代表的灵岩寺砖塔,依然完好地挺立在那里。而塔后的殿宇是近年才新建的,不复为梁、林所见旧物。当年梁、林考察时已是遗墟的灵岩寺尚留存有明正德年铸造的五尊铁佛,其中“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林徽因仰头与这座低头铁佛久久对望,梁思成用莱卡相机为后人抓拍下这生动的一幕。可惜现在这五尊体量颇大的铁佛已没了踪影。至于杏花村国宁寺,虽说杏花村名气很大,但时至今日村都没了,遑论当年国宁寺。

    汾阳寻访,你会感慨这80年时光给山西古建造成的伤害远甚于它出生以来的几百甚至上千年。在此过程中,我们民族的某些优良传统和历史或许随着古建的消失也在不经意间湮灭了。被记录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中的山西古建是幸运的,它们将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不朽的文字中得到永生。

    林徽因仰头与这座低头铁佛久久对望,梁思成用莱卡相机为后人抓拍下这生动的一幕。

 
 

 

林徽因与汾阳灵岩寺大佛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41117;本文作者:王亚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