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郭小川的“老根”在山西

 

 

 

 

 

  父亲郭小川不仅在山西参军、入党,而且一段时间内在山西工作、战斗、写诗。近日,又获悉,他的祖籍是山西寿阳草沟村——

“核心提示”

    郭小川(1919-1976)是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向困难进军》《青纱帐-甘蔗林》《团泊洼的秋天》等诗作在读者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的长篇叙事诗《一个和八个》曾被第五代电影人改编为同名黑白电影。今年,为纪念郭小川先生诞辰95周年,《一个和八个》又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并已拍摄完成。郭小川先生与山西的关系源远流长,但他的“老根”在山西寿阳却是本文作者、郭小川之女郭晓惠同志这次独家向本报披露的。

在太原参加八路军

    清明将至,今年,我该去哪里为父亲上坟呢?他的骨灰还在北京的八宝山,那里和人间一样,空间狭小,“人员”密集地“居住”在格子里。我更愿意想象,父亲的灵魂已回到他青山绿水的故乡——丰宁县凤山镇去了。那里民风淳朴,文化传统深厚;那里有北京三分之一的水源,风清地阔;那里有我家的祖坟,长眠着我家四辈的祖先。

    父亲就是在凤山镇出生的。清朝时镇里有一座文昌祠和一个凤山书院,清末科举废除,凤山书院也随之撤废,1906年在原址开办了 “高等小学堂”,标志着丰宁县公立学校教育的开端。1929年,在文昌祠增设了“国民女子小学”,第一任校长即我的祖母、出身于隆化一书香门弟的李有芳,而当时的教育长即我的祖父郭寿麒。

    这对教师夫妇年近40才得独子——即我父亲郭小川,所以给他起名“郭恩大”。他很小就开始识字习文,习练书法,10岁就站到桌子上为镇上的国民女子小学题写校名。

    父亲13岁时离开凤山。19333月,日本军队即将占领承德,正在主持编修县志的祖父不愿为日本人做事,遂出典了房屋,携妻带子,离乡背井,坐在一辆骡车上颠簸了5天,逃到了北平。

    在北平,父亲先后就读于蒙藏学校、东北中山中学、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1935年底他参加了北平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夏又参加了“民先”(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且开始写诗。

    193781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不久,由东北大学学生会和“民先”安排,父亲离开北平,经天津大沽口乘船到烟台,又经济南抵达太原。他后来写道:“我和田菲(好友、共产党员、原武汉大学学生)去太原,是为了取道太原去延安的。在太原时,全国‘民先’总队长李昌曾开会动员平津学生去南京、武汉或留在山西工作,田菲有些动摇,我坚持去延安,而去延安的时间又确定不下来,路线搞不清楚,所以在太原停了20天左右。大约于915日左右,日本飞机轰炸太原时,田菲受了重伤,过了几天,他牺牲在川至医院中。我于是在极端的悲愤中,带着为他复仇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八路军。”田菲去世后,父亲用砖头刻了一块墓碑竖在他的墓前,然后找到八路军太原办事处,以“郭苏”之名加入了八路军120359旅。当年923日或24日,他们被分配到359旅,随王震一起到了定襄蒋村359旅旅部。

    从这年秋天起,他在旅政治部的奋斗剧社工作了半年多,同年,由孙国梁、佟筠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改名“小川”

    1938年,父亲随奋斗剧社在同蒲路西侧为前方部队演出并做宣传工作。后来又调到旅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兼教导营政治教员,并随部队先后在晋西北、雁北地区活动。

    这期间,他获得一个战利品,是一支刻有“小川一郎”字样的日本钢笔。他非常喜爱这支细细的钢笔,从此,“小川”就成了他的主要笔名,后来甚至成为他的常用名。

    1939年秋,359旅奉命回到陕北绥德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和黄河河防的任务。父亲担任了旅司令部的机要秘书,主要是协助旅长兼政委王震同志工作。

    他的战友史骥在《怀念郭小川》一文中写道:“我最早认识郭小川是1938424日上午,那天他和当时的旅政治部宣传科长王恩茂一起来看望我们新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学兵大队毕业分配来的十几名学员,地点是在当时旅部驻地晋西北静乐县史家庄。……这时郭小川刚从剧社调到宣传科去。……他什么角色都演,记得在 《苦难中的孩子们》一剧中他扮演开明绅士老人,……在《亡国恨》一剧中饰演被日寇抢掠去的农妇。他这时还兼编剧工作,他给《苦难中的孩子们》写的词美极了,很有感情,记得有这么几段:‘月光光,照他乡,他乡儿郎想爹娘,孤儿流浪苦难当。’‘月微微,照汾水,汾水奔流永不回,家乡何时才得归?’‘月暗暗,照河边,河边狗吠不能眠,家乡何时才得还?’”

    王震对青年郭小川的影响很大。在父亲后来写的长诗《将军三部曲》中,他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写一个大战前夜的将军,写他的镇定、从容和他的诗情与风趣。他晚年几次对我说他想写一部将军的电影,以王震为模特,要让他最欣赏的男演员、《红旗谱》里演朱老忠的崔嵬来演。“王胡子”虽然是一员武将,却相当爱才,欣赏有知识的青年。父亲说他自己一度喜欢效仿王震的做派和说话的语气,包括生气时拍桌子大吼。这使他去掉了书生的文弱纤细,变得粗犷有力起来。

跳跃着的激情的诗歌

    父亲在八路军3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诗歌和短剧,大多在过黄河时遗失,现在仅存7首诗:《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19398月写于晋察冀边区);《疯妇人》(19402月写于晋西北);《牧羊人的小唱——塞上草之二》(晋西北草,绥西抄);《骆驼商人挽歌——塞上草之三》(19398月晋察冀草,19403月抄改);《热河曲——忽然想起我的家》(“热河事变”7周年的第十天写于黄河岸);《我们歌唱黄河——为绥德二百余人的 “黄河大合唱”所作》(194054日写于陕北绥德);《我与枪》(194054日写于陕北绥德)。从这几首诗里,我们读到的是复仇与反侵略的主题,是融入群体、走向斗争的昂扬旋律以及诗行中跳跃着的激情与斗志:

    “产自东洋/绽放在长城上的炸弹花/从血灌溉的土地上生长的/将是更鲜丽的花朵呀!”

    ——《骆驼商人挽歌——塞上草之三》;

    “来呀/你们这和强盗厮杀的战士们/和浪涛搏斗的水手们/和土地拼命的农民们/大胆地跳上舞台!……我们唱出黄河的愤怒/唱出黄河的悲哀……我们的歌声/不叫敌人过黄河!”。

    ——《我们歌唱黄河——为绥德二百余人的“黄河大合唱”所作》。

    1940年底,在父亲多次请求之后,他终于得到批准,离开部队来到延安,进入我党培养理论干部的高级研究机关——马列学院学习和生活。4年半之后,他作为延安培养的党的干部,被派回家乡丰宁县担任县长,领导清匪反霸、地方建政和恢复经济工作。之后,他又进入宣传和文化战线。

    他后来成为一名著名诗人。在他的诗中,西北、山西、部队生活多次反复地出现。

祖籍山西寿阳

    回顾父亲的前半生,他与山西的渊源实在不浅。不过,我还没有提到,我家的真正“老根”在山西!凤山镇人说,我父亲的曾祖父郭泰就是从山西来到口外的,他一生有二房妻子,一个在山西,一个在凤山;一个姓李,一个姓袁。二妻共育5子。父子6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是廪生、文生或者监生。郭泰没有葬在口外,而是回归了山西老家。凤山这边只留下一妻3子,生儿育女,繁衍至今。凤山我家的祖坟上,打头的就是这个老奶奶。

    据凤山我本家人传下来的毛笔手写《郭氏宗谱》记载,郭家的祖先“贯本雁门崞县南桥人也。自大明嘉靖年间(公元16世纪),始祖名才胜者,肇迁于兹。”“始祖才胜,崞县南桥人。家贫贸易,因至寿邑,寓狄那村,兴福寺。福德兼优。因得绿林遗财,彼时大明万历年间,本地人贫甚,庄屋田产,遂买大半。因卜居于此。为峪口吴家甲户。娶妻李氏,生子六人。闻翁家业颇厚,亦迁居于此,生子四人。翁后让与南河庄屋田产一所,留传至今。亦子孙繁衍,为寿邑望族。”

    我的一个本家侄儿郭银生近日已经找到了一些线索,他告诉我,父亲郭小川“老老家”的地址应该是:山西寿阳县(古称寿邑)朝阳镇草沟村。草沟村原名狄那,是北魏太武帝延和年间侨置寿阳的狄那县所在地。

    我想,明年清明,我和家人就可以回“老老家”祭祖了。

郭小川微档案

    郭小川,191992日出生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1937年在山西太原参加八路军120359旅,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初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5年夏回家乡任县长。1948年进入宣传战线。1950年代初在《长江日报》开辟“思想杂谈”专栏,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作大量杂文。1953年调北京,先在中宣部,后到中国作协任秘书长及党组书记。1962年秋调人民日报社任记者。19761018日因事故在河南安阳去世。他著作颇丰,著有《致青年公民》等诗集、杂文集、评论集20多部。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0409;本文作者:郭晓惠(郭小川之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