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察冀抗日老兵赵崇誉:用生命诠释永不消逝的电波

 

 

 

 

 

   骨瘦如柴,满头银发,耳聋眼花,病瘫在床……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削瘦憔悴的九旬老者赵崇誉,曾经是一名驻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通信兵。19379月,为了抗日救亡,赵崇誉报名参军,那一年他只有15岁。次年,晋察冀军区挑选优秀年轻士兵进行无线电专业培训,赵崇誉便是其中一个,自此,无线电台成为他始终坚守着的抗日阵地,“嘀嗒嘀嗒嘀”的摩尔斯电码,是他听过的最美妙的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枪弹打在赵崇誉的左胸膛上,幸好被工作笔记本挡住,方才化险为夷;日军踩在他的头上,把机关枪架在他的身上,他始终装作死人,纹丝不动,方才死里逃生;他的右腿被日军的炮弹炸伤,因未及时接受治疗,最终落下残疾,而今,只能终日躺在床上……在这名九旬老兵的身上,有太多这样的抗日故事,他用整个生命诠释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不出早操”的好兵

 

  19222月,赵崇誉出生在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赵崇誉所就读的中学被迫停课,回到家后,他深知祖国正陷入浩劫之中,但自己却无能为力,为此,感到十分苦闷。19379月,得知八路军来到盂县招兵,赵崇誉为之一振,和同村的两个年轻人一起加入了八路军。

  经过新兵整训后,因为读过书,表现优秀,新兵连通知赵崇誉前往延安培训,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最终未能如愿接受培训。不过,鉴于赵崇誉聪明肯干,新兵连任命他为文书。1938年年初,赵崇誉所属的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七大队通知他到河北平山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接受培训,后调往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部五台山金阁库村接受培训。基于保密,培训前,赵崇誉并不知晓培训的内容,到达培训地后,他才知道原来是进行无线电培训,学习报务技术,“1937年,晋察冀军区培训过一批报务人员,我们是第二批,总共30多个人。”

  考虑到自己从未接触过无线电,赵崇誉不免有些没信心。

  培训期间,赵崇誉的老师是郭志瑞(赵尔陆将军妻子),“郭老师是晋察冀军区在延安总部培训的第一批报务员。上课时,她发电报,我们收到电报后,抄报文,她当时每分钟能发八九十个字,发得还很清楚。通过不断地练习,慢慢就听懂了。”此外,赵崇誉每天还要接受体能训练,“一天是跑步,一天是爬山,我们还用木头板子做了一个篮球架子,课余时间,我们就会打篮球。”19392月,郭志瑞将赵崇誉和其他三个战友带到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继而,他们被分配到电台队工作。

  因为精力旺盛,在电台值夜班时,赵崇誉从来不打瞌睡,于是,他天天主动替战友们值夜班,“有电报时,我就抄发电报,没电报时,我就听电台不同波段的信号,有广播报,有气象报,有新闻报,还有延安总部发给各个抗日根据地的电报等,信号很繁杂,但我最爱听的是山西梆子。”深夜,在没任务时,赵崇誉还乐于通过听新闻报,练习抄报文,无线电业务水平因此得到很快提升,练就了过硬的技能。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郭天明曾当众批评赵崇誉,“从来不见赵崇誉出早操!”后来,郭司令才了解到原来赵崇誉每日都在替战友值夜班,冤枉了他。

 

“比较调皮”的骨干

 

  在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电台工作一段时间后,赵崇誉被调往该军区十九团,担任电台队队长。由于十九团驻地离盂县不远,当电台外围警卫人员发现日军从盂县出发扫荡时,赵崇誉和其他报务员就会迅速拆掉天线进行转移,“我们经常会和日军斗智斗勇,兜圈子。”

  晋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在石太铁路以南,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在石太铁路以北,二者联系密切,“晋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每日至少有几份电报发往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而且都是加急密报。”然而,这两个军分区却失去联络达八个月之久,由于互相联系不通,导致很多情报积压,无法收发。紧急关头,赵崇誉夜晚抱着电台找相关技术人员维修,“检查了半天,我们也没发现电台有什么大毛病,就是发讯电子管老化,导致发射功率减小,换了一根新管子,电台就修好了。”为了尽快恢复通联,赵崇誉和技术人员整夜未眠,直至天快亮时,才修好了电台。

  翌日清晨,赵崇誉途经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报房时,看到报务主任正在忙碌地工作,桌子上堆积了很多电报,还有一摞加急电报。于是,他走了进去,奇怪地问,“为什么堆积了这么多十万火急的电报?”报务主任无奈地回答,“我们和四分区失去联系八个月了,刚刚恢复了通联。”“你先去吃早饭吧,我帮你处理。”报务主任感激地离开后,赵崇誉争分夺秒地发起了电报。

  其间,赵崇誉听到晋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正在和该军分区的一个团进行通联,在通联的间隙中,他插入了通信呼叫,该军分区的电台听到后,十分高兴。紧接着,赵崇誉接收到该军分区发来的若干份加急电报,收到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立刻回复,“这里有很多、很多、很多发给你们的电报。”继而,赵崇誉发给对方四份电报,该军分区电台收到电报后,予以回复,“这里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发给你们的电报。”

  在赵崇誉的不懈努力下,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与晋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很快便重新建立起了联络通道,互相交换着电报。花费四个小时左右,赵崇誉将八个月积压的所有加急电报都收发完毕。彼时,司令员郭天明正在食堂和政委、参谋长聊天,当译电员将这些译好的电报交给郭司令时,他感到十分惊奇,“呦,整整八个月失去联络,怎么突如其来这么多电报?”译电员如实回答,“赵报务员修电台回来了。”郭司令听了很高兴,并对赵崇誉大加赞赏,“平时,这个兵比较调皮,可是到关键时刻就用上了!”郭司令和政委、参谋长经过商量,异口同声地说,“调回来,调回来!”于是,赵崇誉从十九团调回第二军分区,能够重新回到熟悉的地方,这令他感到十分开心。

  1946年,在大同集宁战役中,赵崇誉所属的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绥军区部队在集宁老虎山坚守。傅作义的部队向老虎山发起进攻,时至今日,赵崇誉依然清晰记得当时面临的困境,“我们电台队最初驻守在老虎山南面四公里的一个村子里,后来转移到集宁城东一个只有十多户的小村子,由于供给不及时,我们部队三天两夜没有吃上一口饭,喝上一口水,筋疲力尽,那时,村里的老百姓都跑光了,我们只能用老百姓地里的苤蓝充饥。”

  危急时刻,晋察冀军区部队陈副司令问赵崇誉,“架设电台了没有?”赵崇誉回答,“没有。”于是,陈副司令命令他立刻开台,架起电台后,赵崇誉火速与兄弟部队联系。之前,陈副司令了解到兄弟部队仍在集宁城内驻守,但赵崇誉根据信号强度判断,发现不对,遂马上汇报陈副司令,“兄弟部队离我们不是四公里,四十公里也不止!”

  陈副司令立刻派出侦察员了解情况,原来兄弟部队夺取了火车,已经撤往丰镇。得知自己的部队即将陷入孤军被围状态,陈副司令果断命令部队撤离战场,“第二天早晨,傅作义的部队便攻占了集宁,并派飞机扫射轰炸,但我部队已经撤离,减少了不必要的牺牲。”

 

“死里逃生”的勇士

 

  810日,在去往父亲家的路上,赵崇誉的女儿赵梅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父亲现在都这么大岁数了,身体又不好,隔了那么长时间,那些往事未必记得住了。”

  走进赵崇誉的卧室,看到他无精打采地躺在床上,记者试探地询问有关抗日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一听到“抗日”这两个字,他那本已浑浊的双眼顿时放射出了光彩,并兴奋地讲述起了自己的抗日故事。

  赵梅从小听着父亲的抗日故事长大,“父亲的左胸膛曾被日军的子弹所击中,万幸的是,口袋里的硬皮保密工作笔记本正好挡住了这颗子弹,这才保住了他的一条命,这样惊险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听到女儿的讲述,赵崇誉一脸的淡然,“那时候谁还考虑生死啊!”

  在河北阜平打游击时,日军穷追不舍,危急关头,赵崇誉一再催促扛着电台摇机的士兵赶紧转移,“当时一台摇机重15公斤左右,战友扛着它,跑不动,但日军就在后面拿着砍刀追杀我们,跑不动也得跑!”

  赵崇誉的右腿膝盖下方包裹着厚厚的纱布,他的女儿一掀起纱布,瞬间,一枚硬币大的“洞”刺痛了记者的眼睛。原来,这是被日军的炮弹炸伤的,由于右腿伤残,他现在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最初只是刮起一点皮,所以我也没在意,也没有医治,后来,在东奔西跑中,伤口开始溃烂化脓,越来越严重。”赵梅含泪补充道,“这里的骨头全都碎了,裂开的口子最大时,有乒乓球那么大,周围黑黑的,医生建议锯腿,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常年拄着拐杖,我为他护理了伤口两个月,这已经是好多了。不仅如此,抗日时,由于父亲经常填不饱肚子,饿坏了胃,后来把胃也割掉了,特别坚强。”

  1942年,晋察冀军区部队转移之际,将赵崇誉等伤病员藏在距五台县耿镇不远处的山洞里,当听到日军上山的声音,赵崇誉主动要求陪护在他身边的年轻通信员赶紧撤离,并语重心长地嘱咐他,“如果我没死,咱俩按约定地点相聚,如果我死了,请告知我的家属。”

  随着日军的脚步越来越近,这名通信员急忙让赵崇誉平躺在地上,在他的身上撒上黄土后,匆匆逃离山洞。随后,纵然日军踩在赵崇誉的头上,把机关枪架在他的身上,但他始终一动不动得佯装成死人,这才死里逃生。“当时,五个战友都牺牲了!”回想到这一悲痛往事,赵崇誉颤抖地举起五根手指,眼里泛起了泪花。

  抗日战争时期,于世平的父亲于东海在晋察冀军区军工部造手榴弹和地雷,和赵崇誉是老战友。于世平年少时便迷恋上了无线电,十分崇拜赵崇誉。采访当日,他和记者一同看望赵崇誉,目睹心中的英雄虚弱地躺在床上,他的心里酸酸的,“以前,只是默默地仰慕着赵老,这是我第一次鼓足勇气,来到他家里做客。没想到,二三十年没见,他竟然憔悴成这个样子。赵老是晋察冀军区众多英雄中的一个代表,我希望他的事迹和革命精神能够在社会得以弘扬。”

  在看望赵崇誉之前,于世平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专程前往五台山金阁库村,拜访了抗战时期聂荣臻司令的故居,并带回来一个好消息。“金阁库村北边正在新建晋察冀军区展览馆,建成后,有机会我带您一起去参观!”当于世平紧握赵崇誉干枯的手,用五台方言告诉他这个消息时,赵崇誉激动不已,因为五台县是抗日时期他呆过时间最久的地方,所以他期盼能够在有生之年再次回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热土。

  虽然岁月沧桑了这名昔日的抗日英雄,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始终停留在他的心中,永不磨灭。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40818;本文作者:宫雪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