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张世贤与闻喜的“大包干”

 

 

 

 

 

   张世贤同志36岁任闻喜县委书记,又先后任稷山县委书记、运城市委书记、临汾地区纪检书记、运城地委政法委书记,曾被山西省委两次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组部授予 “全国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在闻喜县,他冒着丢官、挨批的风险,带领群众搞联产承包;在稷山县,他带头跳进洪水中堵决口……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到走村串户、调查研究、体民之情、解民之难、赤诚地与群众交往当中。他生活俭朴、廉洁自律,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都为政有声,在群众中留下好的口碑,被人民称赞为“活着的焦裕禄”。在离任前,他夜以继日地处理棘手的问题,站好最后一班岗,退休后,他担任了6家报刊的发行员,并著书立说,骑着旧自行车,啃着烧饼,奔波在运城市的各大单位、小区、农村之间,想尽办法推销他的作品,而换来的140万元稿费全部资助了120名贫困学生,帮他们圆了大学梦。政声人去后,公论在民心。在张世贤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和称职领导干部的形象。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向张世贤同志学习,像他那样,把党的一切工作当做自己终生的任务和责任,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张世贤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勤政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成为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本版截取了张世贤在闻喜县搞联产承包的片段,特编发,以飨读者。

    上世纪70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引发和推动了全国农村的各项改革和发展。作为县委书记,张世贤同志当时任职的闻喜县,是山西省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和面积最大的县,为全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张世贤也为此付出了心血和辛苦。

    三中全会以后

    19791月初,张世贤参加了省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张世贤反复学习会议文件,对联产计酬发生了兴趣,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暗暗地让下边干。

    闻喜县酒务头公社书记张新政给张世贤汇报了一件事:他们公社的大南沟有三户社员是一个队,单干时,各种各的地,吃饱肚子还有余粮,但从搞了公社化,吃了大锅饭,近地种成了远地,三家一齐去地里干活,到最后,收成少得可怜。张世贤答复说:你干脆把他们分开,各自干,我装个不知道。就这样干上了包产到户。一说就干,全县就有870个生产队搞起联户计酬 (包产到户)来。

    深入到农家访问

    张世贤走遍了全县的每个队,深入到万户以上的农家,听取他们的意见。

    197997日,张世贤又深入到白石公社小南疙瘩生产队,访问包产到户的生产队长薛保安。车子到不了,张世贤和公社书记、秘书三人徒步一公里,来到薛家的窑洞里,询问包产到户的情况。刚开始,薛有点怕,不敢讲,后来看张世贤支持,就打开了话匣子:吃大锅饭时,他这个有3户的生产队,每年500公斤粮都交不起。包产到户后,他一家产麦子2350公斤,秋粮3500公斤,500公斤公粮他一家全交了,余粮吃不了,放不下,还想卖1500公斤。

    张世贤当场表态支持,并在全县把薛保安评为模范并发了奖状,还在县直各单位一把手和各公社书记会议上,把这个典型到处讲。

    19791119日,闻喜县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研究联产计酬。会议首先学习了中央的两个农业决定,张世贤又讲了从调查中得来的材料,让先进介绍了经验,最后决定:今冬明春全县农村的中心任务是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125日开始,全县以公社为单位办万人学习班,并派出20余人的调查队伍,到四川、安徽、河南取经。

    万人学习班

    19791125日,闻喜县裴社公社第一个举办学习班,到春节前,石门公社最后一个搞完,共用了两个月。张世贤统计了一下,这两个月,他在乡下呆了42天,共走访了107个生产队,参加了20个公社举办的学习班。每个公社举办学习班,张世贤都演讲,讲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形式,实行的好处、实行的阻力、应注意的问题。张世贤一边调查一边讲,越调查脑子里的感性东西就越多,升华成理性的东西就越有说服力。在北垣的凹底、阳隅、薛店3个公社是一天讲的,清晨5点出发,7点在阳隅公社,中午到凹底公社,下午在薛店,一天整整讲了8个钟头。由于过度劳累,讲话太多,张世贤的肺部发生感染,不得已,他住到五四一医院,为避免人们看望,他晚上在医院输液,白天在东镇公社附近队里调查研究。医院周围有两个队,当时不愿意搞联产承包,张世贤就到这个队调查,并召开群众大会,硬是把这个队的大锅饭给端了。就这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激烈的斗争

    张世贤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直斗争得很激烈。刚开始,人们不信服,张世贤就讲中央的红头文件,主要讲三中全会的实事求是路线。在调查中,张世贤还用了197927个模范单位粮食增产的综合数字,讲给老百姓。

    张世贤开始搞责任制是偷偷干的,既没请示,也未给上级汇报,就有人说张世贤支持单干,反映到省里直至中央,受到省农委的批评。有人就说张世贤搞责任制搞错了。当时东镇公社东干庆大队有3个队,在全县“穷”出了名,1980年实行包产到户,这个“风”一刮,把两个队刮跑了,只留下一个,结果秋后,两个队吃不饱肚,一个队吃不了。七里坡公社的王庄大队也是这样。麦收后,社员们思想乱,张世贤就到这个队,在场头开座谈会,又把地还给了农民。张世贤到处做调查,在农民中听到的是搞责任制好。因而,张世贤抱着宁可丢官不干,也决心把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到底。

    19801020日,运城地委突然决定让张世贤到省委党校学习。张世贤走后,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纠偏”,要把那些富裕队搞了包产到户的“引导”过来,并给各公社派了工作组。

    形式的转化

    19811月,张世贤在省里参加县委书记会议。其间,他接到通知,说中央农村部一位副部长找他谈话。张世贤以事实为依据,反映下边的情况,说了自己的想法,说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得到这位副部长的支持,也得到当时新任的省委书记霍士廉的支持。

    19811月底,3个多月未回过永济家里的张世贤凌晨6点多从省里回到闻喜,随便吃了饭,就召集几个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自己的观点;农委开会,去讲;下午又到组织部去讲,晚上又到秘书处讲,第二天又在常委会上讲,第三天又在公社书记会上讲。3天里开了7个会,讲了7场,而后,又走了6个公社、7个大队做调查,一直到腊月廿八,张世贤回永济过年,在过年放假的5天时间里,张世贤反复写“三干”会的报告,一边写一边让爱人帮着抄。

    春节后张世贤回到闻喜,开三级干部会议。张世贤主要讲包产到户。30万人民关注的是这次会收不收他们的土地,张世贤的讲话一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热烈的掌声。

    1981228日,新任省委书记霍士廉、副省长霍泛到闻喜检查工作。霍士廉同志到下丁公社史家坡大队、柏林公社沟东大队、裴社公社南郭大队调查走访。一进村,就先进社员门,看了军属、农民、干部的家,倾听群众意见,并听取大队汇报,先后召开12个座谈会。因为这几个队是地委派人去 “纠偏”的大队,针对社员怕变的思想,霍士廉说:至少5年不变,5年以后要变也是经过群众往好的方向变。肯定了包产到户,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之后,各大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在全国影响很大。

    张世贤轰轰烈烈开展包产到户的工作,一直到19831月份,地委下了调令之时。张世贤临走时,又着重办了几件事:一是开好劳模会,二是办了基层党支部书记学习班,认真贯彻中央(1983)年1号文件,三是开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四是走村串户,特别是看了“两户”(富裕户、专业户),又深入到贫困农民家中,访贫问寒。

    “相关链接”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你没有办法,到群众中一调查就有了;你没有力量,到群众中走一走信心就足了;你没有权威,经常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权威自然就有了,说话就有人听,做事就有人帮。

    我们干的是共产党的事,吃的是人民的饭,办事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只有打掉自己身上的官气,才能真正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

    群众不光看你说得怎么样,而且看你干得怎么样。如果你老坐在机关,就会越坐身子骨越懒,越坐嘴巴越馋,越坐脑子越空,越坐越脱离群众,就如碟子里的豆芽,扎不下根,开不了花,结不了果。

    人民群众瞧得起你瞧不起你,不在你生活多么阔绰,职位多么高,而在你是不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职位与享受,对真正的共产党人来说,并不成正比。真正的共产党人,职位越高,意味着为人民应尽的义务越多。职位高了,就贪图享受,发展下去,就会以权谋私,那么,就总有一天要垮台。

——张世贤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史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