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镇守台湾的清徐武进士王介福

 

 

 

 

 

  清徐县庄子村本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在清代这里却出了一个负责台湾防务的武将,并在台履职时保境安民,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做出了贡献。时近中秋,记者来到王介福故里庄子村,听村里人讲述了不少有关王公的故事。

兄弟二人曾联袂中榜

    828日,在庄子村一户人家的大门口,几名小孩正围在一起打扑克。当记者向其打听王介福的事情时,小孩们听到王介福的名字似乎显得很是兴奋:“你说的是不是我们王家的王总兵?”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其中一个小孩告诉记者,他爷爷正是王介福的同族后辈。此时,听到门口有动静,一名六十多岁的村民从屋里走了出来,他正是这名小孩的爷爷。

    老人名叫王金友,现年66岁。老人告诉记者,村民们都知道在清代有个王介福,是个武举人,曾任台湾镇总兵。“早些年的时候,村里还有王公祠,里面就供奉着王介福。在村南的一块地里,还有王介福的坟墓。”据老人介绍,王介福出生于清代康熙51年,即公元1712年,其父亲名叫王亲臣。“王介福出生的那一年是农历壬辰龙年,龙在中国的传统中有着美好的寓意,王亲臣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通过读书来获取功名,且为人要耿直,生活幸福,便给他取名王介福。”

    只是随着王介福的逐渐长大,并没有如他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喜欢舞文弄墨,相反却更喜欢舞刀弄棒。“人也长得比较奇特,比一般的孩子们长得更高大和粗壮。而且喜欢惹是生非,到处和人打架。”王金友告诉记者,据老人们流传,王介福和别人打架的时候,好几个孩子一起上都打不过他一个人。“冷兵器时代打仗和现在不一样,多靠气力来取胜。而王介福力气特别大,这也为他以后从军奠定了基础。”王金友说道。

    人们对于自己心目中崇拜的人物,总喜欢以神话的故事来流传,王介福的故事也不例外。据王金友讲,传说促使王介福从一个整天惹是生非的小混混变为用功读书练武的人缘于一件偶然的事情,“有一天傍晚,王介福回家途中路过一个厕所,看见一个黑影进入厕所后就没再出来。王介福出于好奇便跟了进去,进去后却发现是一个披头散发的冤死鬼。王介福并没有被吓到,反而大胆地抓住这个冤死鬼质问他在这里干什么。冤死鬼吓得跪地求饶,并且称呼王介福为总兵老爷。经此际遇,王介福开始发奋读书习武,后来考取了武进士。”当然,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

    事实是,王介福逐渐长大后,在爱孙心切的爷爷王铨的督促下,儿子王亲臣带着王介福到处拜师习武,经过多年勤学苦练后王介福于清雍正十年,即1733年,以超群的武艺夺得壬子科武举人,并于第二年赴京得中癸丑科武进士。“王介福还有个弟弟叫王介禄,受哥哥的影响,也喜欢习武,后来也参加了科举比武,同获武举。可以说是兄弟二人联袂中榜。”王金友说道。

因在台平叛而升迁

    王介福中武进士后,历任荆州城守营守备、施南协都司、卫昌营游击、闽浙督标右营参将。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被派到台湾驻防,任福建台湾南路营参将。

    时逢台湾收复后不久,岛上民情复杂,常有叛乱之事发生。乾隆三十三年、三十四年黄教等人在台湾冈山一带聚众作乱。清政府命福建按察使余文仪,提督吴必达前往讨剿。驻防台湾南路的王介福带领部属“首先赴剿,巡防堵截,露宿数月,擒杀四次。”

    在围攻黄教竖旗造反的冈山战斗中,王介福与弁兵奋勇争先,杀伤乱军数十人,生擒十余人。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黄教被大军杀败,南走凤山,全力死战。介福愤怒催战,冲上山坡,生擒五人,伤数十,其余奔窜。以后,介福率军转战苦芩门、湖仔内及八仔寮屡败叛军。

    在清代任户部尚书的觉罗勒德洪奉敕修纂的《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中,也记载了王介福在台湾平叛的事情:“知府邹应元、参将王介福二员,悉力追捕,备尝劳瘁,始终奋勇不懈,著交部议叙。”叛乱既平,朝廷叙功,王介福也因此再度获得升迁。当时还有人为他绘制了平黄教纪攻图,在台名流,争着题诗于上。王介福也写了《战图序》及《战图自序》,并留传至今。

    庄子村77岁的退休教师王殿元与王介福也为同族,因出于续编家谱的需要,常年研究家族的传承与事迹,对于王介福的研究比较深入。王殿元告诉记者,王介福在平定黄教的叛乱后,被升为了台湾总兵。“这一点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王勋祥和秦宪纂写的《补修徐沟县志·卷三·选举》中也有记载:武进士,国朝,王介福,庄子村人,雍正癸丑科,任台湾镇总兵。民国时候,刘文炳重新编纂《徐沟县志》,也明确记载王介福为台湾镇总兵。”王殿元告诉记者,他曾经见过王介福的墓志铭,“墓志铭上书:皇清,赐进士及第,诣授武功大夫……”,武功大夫在清代乾隆时期,为二品官员,属从二品,所以官职绝对不止于后来有人所说的副将一职。

    王殿元介绍,王介福在职与士卒同甘苦,每战必身先士卒,故其所率部队能出力死战,因而常有军功。后卒于任上,其弟介禄移柩归庄子村故里安葬,并建王公祠。清末民初,庄子村王家祠内仍有介福公像,且存有公所御之兜甲及兵器。

与天禄堂王家同宗

    在庄子村南北大街的中部,是一户人家的大院子。而在早前,这里就是供奉王介福的王公祠。“原来正面是三间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门口有两根高大的旗杆。”

    说这话的村民叫王有侠,也是王介福的族人。据他介绍,王介福就供奉在王公祠堂的西厢房,里面有王介福的画像、盔甲和兵器,旁边还有回避、肃静等大牌子。王殿元则告诉记者,他至今都记得旗杆是檀木的,而且祠堂的建筑使用了开口兽,门口还有上马石。“只可惜在文革的时候,全部都被拆毁了,就连我们家传承了多少代的家谱也在那个时候毁掉了。”王殿元说道。

    在采访中,王殿元告诉了记者一个令人惊奇的事情:如果按辈计算,自己和三百年前的王介福竟然是同一辈人。“我们是同宗,但分属不同的支属,王介福一支发家较早,家境富裕,因此娶妻生子也较早。而我们这一支发家很晚,所以子孙衍生也比较慢。”王殿元告诉记者,他有个堂哥叫王介发,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与王介福同属“介”子辈,“另外在介字辈的下一代为启字辈,我们这一支现在就有启字辈的人。”他说道。

    王殿元告诉记者,庄子村的王家与近代徐沟著名的古董巨商天禄堂王家同总共祖。“天禄堂的王家就是从庄子村搬走后分出去的,王启恩就是属于启字辈。”王殿元清楚记得,在自己小时候,常去爷爷家玩耍。“我爷爷家的院子在天禄堂东侧,名字就叫做忠义堂。那个时候我们去天禄堂王家串亲戚,下人总会禀告:老王家的人来了,王家就会有人出来迎接。”“就是因为我们这一支辈很高。”他说道。王殿元告诉记者,天禄堂的人也经常到王公祠来祭拜王介福。

遗迹尽毁于文革

    对于王介福的死因,王殿元查遍了不少史料,但均记载得比较含糊。“史料上说他是死于任上,至于怎么死的却没有说。”王殿元说道。但在庄子村,长久以来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王介福死于剿匪,甚至连首级都没有找到。“当初王介福的弟弟王介禄带回王介福的灵柩的时候,因为没有了头颅,就用黄金做了一个头颅来代替。王家之所以这么高调,而不怕有人盗墓,是因为王家墓葬的方式有别于其他人家。王家在埋葬先人的时候,是按照古代伏羲八卦的排列方式,以中心为始祖,周围为子孙来排列的。所以盗墓者想找这个金头颅并不容易。”王殿元说道。

    然而也就是这个传说中的金头颅,为王介福的坟墓带来了灭顶之灾。“文革的时候,为了挖王介福的坟墓,把我们家的祖坟都给全部挖了个遍。当时我们是黑五类分子,被强制来干挖坟的事情,而且挖的还是自己家的祖坟。”王殿元回忆道。据他介绍,当时挖开王介福的坟墓时,墓室有现在的两间房大,也许是因为王介福长得较一般人粗壮的原因,棺材也比别人的大。“只是找到了墓志铭,但却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金头颅。”王殿元说道。据同村的王金友回忆,王介福的墓室被挖开后,砖头都被拆了下来,在村南的公路搭了一个大门,名为跃进门。

    如今,跃进门早已不复存在,随跃进门一起逝去的,还有那一段不正常的年代。“只是祠堂和墓室被毁坏殆尽,让人感到太可惜了。”王殿元说。

史料里关于王介福的记载

·《补修徐沟县志·卷三·选举》:武进士,国朝,王介福,庄子村人,雍正癸丑科,任台湾镇总兵。·王介福墓志铭上书:皇清,赐进士及第,诣授武功大夫……·《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知府邹应元、参将王介福二员,悉力追捕,备尝劳瘁,始终奋勇不懈,著交部议叙。”

 

本文来源:20140830;本文作者:乔建彬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