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孙犁与贾平凹的忘年之交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农历四月初六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贾平凹,1952年农历二月廿一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两位作家虽然年龄相差近40岁,一个在天津,一个在西安,但相近的审美趣味和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他们成了心灵相通的忘年之交。

  孙犁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他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他从事文学创作数十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荷花淀源于白洋淀,“荷花淀派”这一流派得名,则源于小说《荷花淀》。孙犁本人并不承认“荷花淀派”这一文学流派,但文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流派具有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有关孙犁和贾平凹文学风格的研究很多,学界普遍认为孙犁对贾平凹有很深的影响。因而,无论是人品还是文品上,两位作家都有相近相似的地方,他们的交往在文坛上也可谓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

  贾平凹在悼念孙犁的文章《高山仰止》中写道:“当我还在乡下,是十多岁孩子的时候,读到的文学作品又深深喜欢,以至于影响我走上文学路的就是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当我仅仅是文学青年,在我不认识也毫不知晓的情况下,接连为我的散文写了评论的是孙犁先生。我一生专门去拜见的作家是孙犁先生。而通讯最多的也是孙犁先生。二十多年里孙犁先生一直在关注着我,给过鼓励,给过批评,他以他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清正的人格使我高山仰止,我也以能认识他而为荣幸。”已知孙犁对贾平凹的评论性文章共有四篇,即《读一篇散文》《再谈贾平凹的散文》《贾平凹散文集序》《谈——致苏予同志》,另有书信共五则,分别写于1981515日、1982124日、1983731日、198515日、1992425日。

  1981年,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时任文艺周刊编委的孙犁编发了这篇文章,并且还特意写了一则读后感——《读一篇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文中写到“关于这位作家,近些年常看到的是他写的高产而有创造的小说,一见这篇短小的散文,我就感到新鲜,马上读完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现在看来也是很新鲜的。但我不愿意说,他是探索什么,或突破了什么。我只是说,此调不弹久矣,过去很多名家,是这样弹奏过的。它是心之声,也是意之向往,是散文的一种非常好的音响。”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孙犁对贾平凹的赏识和赞美是由衷的,他认为贾平凹小说写得好,散文写下去也一样会不同凡响。孙犁的眼光的确犀利,他从一个文学青年的一篇小散文中就看出他写散文的爆发力以及势不可挡的趋势。后来,事实证明,贾平凹的散文的确别具风格,视角独特,写人写事入木三分,成为当代文学的精品。

  1982年,孙犁又写了《再谈贾平凹的散文》,文中对贾平凹的四篇散文给予了很高评价。“老年人精神不济,眼力不佳,报刊上的奇文佳作虽多,阅读的机会却很少。”“再有就是怕看长文章,还有就是怕看小字。”“《入川小记》也是小字,却破例在灯下细读了。说句真诚的话,读贾平凹的散文,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享受。”“过去,我确实读过不少那种散文:或以才华自傲;或以境遇自尊;或以正确自居。在我的读书印象里,残存着不少杂质。贾平凹的散文,代我扫除了这些杂质,使我耳目一新。”从孙犁《再谈贾平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出孙犁对贾平凹散文的欣赏和肯定。贾平凹在散文创作方面之所以会达到那样的一个高度,与孙犁的鼓励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事实的确如此:孙犁《读一篇散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贾平凹非常感动。他觉得自己一个小小的作者,发表了一篇小小的散文,孙犁这样的老作家偶尔看到了,竟然还写了一篇读后感的文章。一直以来,贾平凹对于孙犁的人品和文品,就佩服得五体投地,像他这样一个才练习写作的小青年的一篇小散文,就得到著名老作家的笔墨指点,这使得刚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贾平凹受到极大的鼓舞,激起了他坚持写散文的勇气。所以,从那时起,贾平凹在写长篇小说之余,一直不忘写散文,我们经常能看到贾平凹发表的散文精品,从中得到大量的信息和思想的启示。

  孙犁《读一篇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贾平凹看到孙犁老作家写的这篇读后感,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给老前辈去了一封信。贾平凹万没想到,就在孙犁收到他信的三个小时后,便回了一封信,谈了许多指点他写散文的见解。从此,一老一小两位作家就通起信来,令贾平凹感动的是,孙犁的每一次来信,都十分认真,有鼓励,有批评,直来直去,甚至在大年三十的中午,还为他用毛笔书写了梁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里关于作文语言变化运用的条幅。由于多虑,贾平凹不敢多给孙犁去信,怕打搅一位七十高龄的老人的生活。其实见到贾平凹的信孙犁非常开心,因为他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人,他确信贾平凹会在文学上大有作为。

  对于孙犁老前辈对自己的赏识,贾平凹心存感激,这在贾平凹的文章《一匹骆驼》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文章详细叙述了第一次与孙犁相见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出对孙犁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这则有关一个唐三彩骆驼的故事亦成为一段美谈。198310月,贾平凹获天津《散文》月刊散文奖,借去天津领奖的机会,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孙犁。临行前,他“小心翼翼将书架上珍藏的一匹唐三彩骆驼取下来”,想作为礼物送给孙犁。虽然路途遥远,贾平凹却始终把装着瓷骆驼的包儿抱在怀里,实在不方便了,才爬上最顶层的卧铺,用毛毯把包袱紧紧围在铺角。过上几个小时,就要爬上去看看,生怕包袱被人盗窃了或是掉下铺来。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天津,可是就在他去个厕所的空当,同伴帮他把行李装上了去招待所的汽车后备厢里,于是他战战兢兢,生怕一路颠簸损伤了瓷骆驼。但是就在已经抵达招待所门口的时候,迎接的人去打开尾仓取行李,仓一打开,突然掉下一个包儿来,“咚”的一声,他一下子就惊慌起来。遗憾的是,掉在地上的恰恰就是那装有瓷骆驼的包,瓷骆驼四条腿全破碎了,三条是硬伤,一条破碎成几十个颗粒。贾平凹十分沮丧,实在没法再把它送给孙犁了。

  第二天,天气非常晴朗,贾平凹找到了孙犁家,远远地就看见老人站在门口的花台子上,个子挺高,精神矍铄,暖洋洋的太阳照着全身,眼睛眯着,似乎有一种黑和蓝的颜色。经人介绍,孙犁迟疑了一下,而后立刻就叫着贾平凹的名字,同时亲热地把他拉进了屋子,连声说:“我才给你写好了信啊!”桌头上果然放着一封写给贾平凹的信。这封没有邮票,不加邮戳的信手接手地邮到了,贾平凹激动地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作家见到自己赏识的青年作家来看他,显得很快活,又是倒水,又是取烟,又拿苹果;问了这样,又问了那样,从生活,到写作,一直谈到读书,他打开了他的书柜让贾平凹看他的藏书,又拿了藏书目录让贾平凹翻阅。吃罢午饭,当贾平凹红着脸讲了骆驼破碎的过程,孙犁听后,仰头哈哈大笑,说:“可以胶的,文物嘛,有点破碎才更好啊!”两天后,贾平凹将胶黏好的骆驼放在孙犁的书案,老作家反复将它放好,远近看着,说:“这不是又站起来了吗!”便以骆驼为话题,又讲了好多为人为文的事。他是慈祥而又严厉的人,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这天,贾平凹又在孙犁家度过了愉快的一个中午,吃罢午饭,临走前,老作家又戴上帽子、拄着拐杖送他到院门口,叮咛他多来信,目送他走出好远。

  孙犁与贾平凹之间的忘年之交,每每读起,都让人不禁心生感动。这其中有孙犁先生对后辈青年作家无私的关怀之情,也有惺惺相惜的知遇之情。2002711日,孙犁先生与世长辞,但他为文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及对后辈的深刻影响却如陈年佳酿,愈加香浓。就像贾平凹所写到的“其实世界上的事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愈是不十全十美才愈有了诗意吧;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是容易破碎,越是容易破碎的东西,也越是珍贵的吧。我留给孙犁的是一匹破损的瓷的骆驼的遗憾,孙犁留给我的是人品文品的永久启示的满足啊!”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1210;本文作者:高欣然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