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刘凡与《三晋山》

 

 

 

 

 

  六千里路,58座山,一部《三晋山》,这就是刘凡这五年在忙活的事儿。他一直想找一个焦点,能够全面展示山西的厚重文化。但是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古建文化等等,只能反映山西文化的一个角度,剩下的怎么办?

    直到他遇见《苏州水》,于是就开始了《三晋山》。在《三晋山》中,每一座山西的山都是特别的,它有自己的面貌,有自己的精气神,有自己的灵魂。《三晋山》不仅仅记录了山的样子,还讲了专属于每一座山的悠长故事。而且,刘凡不仅仅是一位作者,他还是一位文化经营者。他不仅仅将“三晋山”这个名字注册保护了起来,还画下了一幅关于“三晋山”的美好蓝图。

  A 5年走了58座山

    山西晚报:《三晋山》这个题目看着就特别厚重,山西的山不可胜数,光整理出来山名儿就得花不少时间吧!

    刘凡:山西的山特别多,“表里山河”这个词就是为山西量身打造的。在整个整理过程中,需要了解山西的每一座山。还需要借助一些资料,从《山海经》到各种版本县志,利用一个周末又一个周末的时间,做大量准备工作。我以前没有“三晋山”这个概念,也不知道山西居然有这么多历史文化名山,就在其中挑选了一部分。

    山西晚报:当时一共梳理出来多少座山?

    刘凡:当时梳理出来不到一百座山。在这些山中,进行了进一步的精选。后来准备写的,大约六十四五座,基本涵盖了山西历史文化名山的各类形态。

    山西晚报:最后为什么写了58座山?

    刘凡:最大的因素是时间问题。爬一座山、十座山、二十座山,可能还比较容易。爬更多,就不是一种旅游了,而是带了一种责任,是一种工作。这个工作非常辛苦,因为我所去的,很多是游人罕至的山,连路都没有,5年走了58座山,异常艰辛,实在走不动了。

    山西晚报:“三晋山”作为一个文化品牌,会有一些新的文化产品吗?

    刘凡:“三晋山”出来之后,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这本书不仅可以当做一份文化记录,还可以当成旅游的指南、登山的向导,某一座山的海拔高度、方位、行进的路线,都有记载。“三晋山”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接下来还会有一些新的思考,会不断地有一些新的产品出来。

  B 用我的视角,写我的山

    山西晚报:你对山的一路探访与写作,取向标准是什么?

    刘凡:山西的山,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寄托了厚重的文化,一些历史传说。这是我在许多大山中选择的一个标准,也是写作的出发点。在《三晋山》中,我希望能给我们宝贵的三晋文化以一种新的感受,希望找出新的角度,把与山有关联的内容和思考呈现给读者。带着读者“跳出常规”看历史,给读者以更新的感受。

    山西晚报:是不是每座大山背后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传说故事?

    刘凡:《三晋山》中的五十八座山,每一座山所呈现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是不一样的。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长子的发鸠山,就是女娲补天故事的起源地,棋子山则是围棋的发源地。我们不但探寻和挖掘山的历史、文化,更是希望通过对现实的大山探访折射出其背后的艺术和精神,如紫团山技艺精湛的木雕,羊头山精美绝伦的石雕,五台山华丽美妙的砖雕等,都在体现山西这一古代艺术博物馆、华夏文明摇篮的辉煌历史。透过绵山的历史,折射出的是中华清明祭祀传统文化的回归;天龙山则是对中华文物被盗、损毁的忧思;狮脑山是对英雄主义的敬仰;虎头山是对过去艰苦岁月的回望;七苦山所反映的是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天河山则积淀了中华民族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等等。由此,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映山西这座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和三晋文明历史脉络。

    山西晚报:你是如何去看每座山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刘凡:我在登山过程中,看山的角度,尽可能追求一些不同。一般来说去了天龙山,主要是看它的石窟。实际上现在天龙山的二十四窟,已经基本上被抢劫、盗窃一空,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空空的石窟,没有佛像。这些佛像早期被外国人掠走了。当我看到这些,会产生对中华文物被盗的忧思。每个人去旅游,视角是不一样的。

    山西晚报:那山西的大山又是如何体现三晋文化特色的?

    刘凡:山西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几乎有一些名气的山都有它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所以,我想通过“山”这个点来展示三晋的文明历史。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文化是多样的、多元的。如果从“文化”或“文明”的大范畴去表达,浩瀚而庞杂。把山作为一个对三晋文明认识的切入点,通过点、线、面的联系和展开,呈现给读者一个线状型了解三晋文明的通道或者说是窗口。所以“三晋山”从某种角度可以称之为“探访三晋文明之旅”。

  C 找到了山西文化的聚焦点

    山西晚报:什么原因,促使你对山西大山的关注?

    刘凡: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我所钟爱的三晋文化,一直有一种愿望,一种激情,想做一些事情,但苦于没有一个切入点。2005年我看到一本线装本的《苏州水》电视片脚本,感到很有意思。苏州水,三晋山,当时我的脑海里马上跳出这样三个字,感到我多年以来苦苦寻找的点,一下子找到了。就山西来讲,处于太行、吕梁山脉之间,除晋南平原外,境内90%以上几乎都是山地。山在山西整个区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也由此凸显了山西地方文化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是中国内陆其他省份所不能比拟的。

    山西晚报:云南和四川的山也很多,和山西的山有什么不同?

    刘凡:山西的山和南方的山,总体来讲,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南方的山水非常美,真正意义上的青山绿水。不需要你有很多知识,就可以欣赏山水。山西的山,植被没办法和南方比。但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我们的大山,处处都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体现。古建筑、古庙宇,也比比皆是。

    山西晚报:你对山西文化钟情很久,尤其是为山西文化的传播做了不少事情,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刘凡: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我一直在做山西文化的传播工作。因为我对三晋文化特别钟爱,同时也有坚守的精神在里面。我对古壁画呀、古碑刻呀,以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D 以山为圆心,画出“三晋山”蓝图

    山西晚报:对于三晋文化的传播来讲,从山的视角去推广山西文化旅游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刘凡:在我的书里,记录了历山一个深山老林中村庄的变化,还有蟒河深山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都得益于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这是有时代特征意义的。我认为这些变化,同样可以融入山的文化。书中对景区的建设、民众的就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都有所关注。所以,对于山的探访,没有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的一面,而是更注重整个山区的历史、文化、现状的沿革。在三晋山的整个探访过程中,还是更多地关注了现实社会,赋予了一种人文情怀。

    山西晚报:你的意思是不会就山写山,而是把周围的情况都要写进去,包罗很多方面,旅游的、经济的、生活的、文化的、历史地理的。

    刘凡:三晋山看似写山,实际上更多的是展示以山为圆心,县域经济为半径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生活的画卷。在三晋山中,记录的有农村孤寡老人,有失学儿童。还记录了新农村建设,为大山中的一些村庄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在历山老乡家,村民恨不得把核桃、枣、柿饼全拿出来招待你,每当与他们交流,都能感到一种纯朴与善良。还有锡崖沟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娘,尽管挂壁公路通车了,但她依然没有走出过大山,中午在她家里休息吃午饭时,大娘总是把饭盛得满满的,尽管你只能吃下一半。再比如探访大寨宋立英老人,从她那写满沧桑的手上,似乎就能触摸到那些远去的艰苦岁月,感慨与今天的幸福生活相比是怎样的沧桑变化。探访历山古镇时,遇到一位抱病的老乡,尽管行动不便、说话不利索,但还是竭尽全力为你介绍传说、故事或指点方位,那种朴实与厚道令我终生难忘。三晋山一路走来,这种温暖一直伴随着我。

    山西晚报:有人做文化方面的工作,是出于热爱,或者是兴趣,甚至是利益,你怎么看自己做的这些事?

    刘凡: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脚步加快,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对文化产业的导向,都非常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出版、电影、电视、演出,都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我愿意背靠一个大的产业政策,深入持久地在文化产业方向努力。

    山西晚报:文化工作、文化产业总体上讲是一个较慢的投入产出过程,涉及的环节较多,能谈谈你个人在这方面的观点吗?

    刘凡:文化产业总体来讲,是一个智力投资。它需要有一些高端的人才,能够守住清贫,守住寂寞,不为名利的坚持,同时还要有一种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够持久地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帮助,这样文化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20140313;本文作者:康少琼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2-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