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长城守望者尹成武 |
||
|
采访尹成武纯粹是个偶然。那是8月初的一天。 早就听说,在山阴县城南40公里处有一座千年古城——旧广武。到了才发现,在旧广武古城边有个一字之差的村落——新广武。 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代古城,旧广武有着完整的城墙;新广武虽然没有完整的城墙,但村里古老的长城关楼以及随处可见的古长城遗迹都给了我一种无言的暗示:这个村落同旧广武一样非同寻常。 晚上,我住在了新广武村边的“长城商务酒店”。临走的时候,我又向土生土长的老板娘打听起古长城的故事。54岁的老板娘说,不但自己不清楚,就是她的公婆辈老人也说不清楚。可能感觉到了我的失望,热情的老板娘给我推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是他们村最有文化、懂得最多的人。此人便是尹成武。 我的价值观: ■没有固定的编制,没有丰厚的报酬,甚至不是一个正式的文物工作者,这些我都不在乎,但村民因无知损坏了文物,摄制组拍片熏黑了城墙,我会难过,我会遗憾,我会心痛。 1 父亲说:日本人曾在长城上修碉堡。农民们从长城上拆墙砖修地道。 尹成武,55岁,长城脚下文物管理员。 初见尹成武,并不知道他是文物管理员,但其关于新、旧广武城有板有眼的讲述,使我不得不刮目相看。仔细一问,才知道尹成武是基层文物管理员,守护古长城34年。这个和古长城厮守了34年的男人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小时候的尹成武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当听父亲说,村子周围那些像蛇一样蜿蜒盘旋的“长城”是用来打仗的时候,尹成武便对“长城”产生了一种说不清楚的向往和好奇。“这些没有枪、没有炮、光秃秃的土墙怎么就可以打仗呢?”尹成武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父亲的话,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父亲的讲述里,村子周边的长城不但非常完整,而且村里曾有龙王庙、财神庙、城隍庙等24座庙宇。这和尹成武看到的现状“时断时续的长城、整个村里仅存一座庙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完整的长城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那23座庙宇去哪里了?从父亲依稀可辨的回忆中,尹成武得知,23座庙宇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古长城先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后期。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长城上修碉堡;文化大革命后期,为响应“备战备荒”的号召,农民们从长城上拆墙砖修地道……父亲口述的历史在尹成武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一刻也闲不下来的尹成武,一边蹲在老屋的院子里拔草,一边无限怀念地对我说:“可以说,我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 1979年,为了对文物进行更好的管理和保护,省文物局想在村里物色一位文物保护员,条件是有文化、对文物有热爱。高中毕业的尹成武作为不二人选被村里推荐到了省文物局。从此,尹成武与古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2 靠着一把卷尺、一根米绳,一米一米量完了山阴境内的古长城。 作为第一个专职长城保护员,尹成武先后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说起1980年7月开始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尹成武记忆犹新。就是在这次普查中,他同一位村民,靠着一部3米高的自制木梯子、一把20米长的卷尺、一根50米长的米绳,一米一米地量完了山阴县内所有的古长城。不夸张地说,目前公开资料上引用的关于山阴县境内长城的数字全部出自于他的这次统计。 资料显示,从新广武至猴儿岭的这段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上最长的一段原汁原味的古长城,也是明长城中较为险要的一段。就是这段短短5公里长的长城,尹成武整整测量了20多天。说到长度,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尹成武给我提供的手写的、落款日期为1982年1月5日的原始普查记录上,这段长城的长度为5033米,这和很多资料上显示的5030米有3米之差,其精益求精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需要精确的岂止是长城的长度?在另一份落款为1980年8月6日的手写资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敌楼:长12m,宽11.8m,高11.5m;马面:长10.7m,宽9.7m,高8.5m;长砖:长39cm,宽20cm,高8cm”这些精确到米甚至厘米。 回忆起当年测量的情形,尹成武说:“当年测量的时候是夏天,山上的雨常常是说下就下,记得有一次,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爬上山顶上的一座敌楼,刚搭好梯子,还没有来得及爬上去,大雨就哗啦啦地下来了,淋了一身雨不说,还摔了一跤。” 3 我赶到老乡家里,看到辽代石刻地契被垒在了院墙上。 自从做了基层文物管理员,尹成武对山阴境内的一砖一瓦都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不管是破旧的砖头,还是古老的石头,他都不由自主地想多看几眼。 一次,与村民闲聊的时候,听说山阴县北周庄乡有村民从地里捡回一块老石头后,尹成武第一时间赶到那户老乡家里。到了才发现,老乡已经把石头作为墙砖垒到墙上去了,好在刻字的一面露在外面。 尹成武一边对石头进行了拍照,一边向县文管所进行了汇报。结果,经专家鉴定,这块长80cm,宽40cm的石头是辽代地契,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看着国家一级文物从院墙上拆下来,我高兴坏了,有一种丢失了的东西被重新找回来的幸福。”说这话的时候,尹成武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然而,34年的基层文物管理生涯有喜悦,也有遗憾。对尹成武来说,最令他无法原谅的一件事情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破四旧”的过程中,北周乡北周庄村的村民从明朝内阁首辅王家屏父亲王宪武墓里挖出两块长80cm,宽80cm,厚10cm的石头,当时两块石头被一条铁腰子捆在一起,老百姓以为两块石头中间有什么宝贝,结果打开后,石头上除了密密麻麻刻着很多字以外,什么也没有。失望的村民把两块石头搬到榨胡麻油的磨坊里,用来捣胡麻籽。 听老人们讲起这件事,尹成武第一时间赶到当年的油磨坊,然而,整个石头上除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墓志铭”3个字外,什么也看不到,一块明代文物就这样因无知而被损坏。“看到如此重要的文物被损坏,我心里难过极了。”尹成武说,“墓碑事件使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4 一拍战争片,我就非常担心,必须始终在现场看着。 上世纪80年代初,因老百姓对古长城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尹成武每周要上两次长城进行查看。大部分时候,没有人损坏长城,但也有村民修房子的时候从长城上拆砖。有一次,巡查的时候,尹成武发现有个村民拆下一堆砖准备往山下搬,尹成武过去给他讲了讲古长城的重要性。村民很配合,放下已经拆下来的砖下山了。 尹成武告诉记者,1984年县里成立文管所后,每个月都会在文物比较集中的新、旧广武城放两场电影。电影开始前,趁村民们都在,文管所会借机讲解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同时表彰那些对文物保护有贡献的人。在尹成武的记忆里,“当时的文管所,不但给那些在文物保护方面有功的人发证书,而且还会发一些背心、茶缸等纪念品,隆重极了。” 经过一系列的宣传,到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就基本有了文物保护的意识。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新、旧广武城知名度的提高,很多与长城有关的影视作品都在这里拍摄,这无形中加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比如说,电视剧《战火在云城熄灭》曾在旧广武城拍摄,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在城墙上掉个炸药包,然后使其引爆,这些使用了特殊技术的镜头虽然没有损坏城墙,但却把城墙熏得乌黑一片。拍摄完后,尹成武都要对城墙进行仔细的擦拭。 面对形形色色的剧组,尹成武一方面希望摄制组来,可以对这里的古长城和古城起到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又担心摄制组来了,会损坏到文物。用尹成武的话来说,“拍文化片还好,一拍战争片,我就非常担心,必须始终站在现场看着。” 记者手记 尹成武不是考古学家,不是史学专家,没有编制的他甚至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文物工作者,但34年来,他却始终坚守在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线。说起长城,他如数家珍;谈起文物,他头头是道。 对于他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知识,我肃然起敬,但尹成武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原来,34年来,说是志愿者吧,县里却多多少少一直给他有报酬;说是专职文物管理员吧,每年微薄的报酬又不能够让他养家糊口。然而,尴尬的身份并没有影响到他守护长城的决心。 ■ |
|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20130826;本文作者:刘剑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9-16 )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