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怀念马烽

 

 

 

 

 

   马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对中国及山西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人品和文品,堪称楷模。他的作品可以称之为中国农村40年历史的晴雨表,每个阶段农村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农民的思想与生活,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反映。 

“吕梁英雄”数马烽

                                  冯古宣

    汾阳,作为马烽同志的第二故乡,不仅是他幼年读书和成长的地方,更是其众多优秀作品的主要创作基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以唐兴庄的抗日英雄蒋三为原型,与西戎共同创作了《扑不灭的火焰》;上世纪50年代末,他以贾家庄农民孙玉良等为原型创作了《三年早知道》、《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青春的光彩》、《老社员》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经典影视剧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由他创作和以他小说改编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太阳刚刚出山》、《吕梁英雄传》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相继在汾阳取景拍摄。特别是挂职汾阳县委书记处书记期间,他居住在贾家庄体验生活、撷取素材,在与社员们共同劳动、参加会议的同时,创作完成了很多优秀作品。可以说,汾阳的乡土人情给予了马烽创作的灵感,马烽也同样以其弥足珍贵的作品不断回报着这块深情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

    修建马烽纪念馆,是汾阳人民和所有研究马烽、喜爱马烽的人们的共同愿望,这不仅是为了更好保存马烽同志的居住遗址,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宣传他对中国文学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学习他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和对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不朽精神。

    马烽纪念馆是以马烽故居为基础建设的。它位于汾阳市贾家庄村,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共有上房3间,二层阁楼一间,东、西房各6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别样视角看马烽

                                  毋世朝

    得知作家马烽的贤妻段杏绵老师逝世是在今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当时我和书法家王津泰先生在一起。电话是段老师的女婿范永强先生打来的,他说老太太在正月初九这一天因心脏病突发而谢世,不想打扰大家,所以没有通知我们。这个消息带给我们两个人的先是吃惊,后是长久的惋叹。因为,我们与段老师仲冬时节刚见过面,尽管是第一面,也是唯一的一面,但她却留给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就在这一面之前,范永强请王津泰为在汾阳贾家庄正修建的马烽纪念馆书写对联,津泰先生将周宗奇先生所撰的对联转发给我,我也附和了一副对联回发给他,从而有了与段老师的一面之缘。

    周宗奇的对联是:上联:根兮情兮黄土地兮那心胸牢记民间疾苦;下联:功也名也作家梦也这笔墨谨系三农壮歌。横批:中国马烽!我附和的对联是:上联:马行千里伏首驮重;下联:烽火连天以笔为戎。横批:吕梁英雄!不料我即兴而作的这副对联却引起了永强先生的注意,这便有了我和他的相识。记得初次见面时,永强说马老夫人看了以后,感到有点沉重,看是否能改一改,也用在纪念馆。我没有想到他们认真了,所以万般推辞,但最终还是却不过永强的诚意,遂将对联改为:上联:马蹄声声怀抱不灭火焰;下联:烽烟滚滚历数吕梁英雄。横批:人民作家!

    对联发去后,永强很快有了回音,说段老师看过后,感到有很大的进步,决定用此联。

    接着,我们相约去了趟正准备布展的纪念馆。院儿不大,但基本保持了解放前后古建筑的原貌,马烽先生当年下乡时有好长时间就住在这座院子里,《扑不灭的火焰》等作品就是在此创作的。我仿佛看到了先生当年置身小院那朴实、勤奋、矫健的身影!

    后来,永强约津泰和我去一趟太原高新开发区,说山西省雕塑家协会主席张卫东教授为马烽纪念馆设计和创作雕塑作品,请马老夫人和大家去参观并提意见。

    那是个星期天,天气不冷,风和日丽,我们分乘两辆车到了三江和盛酒店,上了最高层,教授的工作室就在酒店的阁楼里。同去的还有马老的儿子、女儿以及装修纪念馆的几位年轻人。段老师尽管被人搀扶着,但精神和身体都很好。脱掉大衣,她和大家都围在马烽雕塑小样前,仔细端详着,品味着。永强和他的夫人梦妮、大兄哥马小林不断地发表着意见,但段老师久久未开口。只见她静静地凝视着,白皙、清癯的脸上,偶有红晕透过面庞。我想,可能是马烽雕像形神兼备,勾起夫人对往事的回忆,令其进入了一个幸福世界的缘故吧。就在大伙儿请她发表意见时,她说老马有个习惯,经常是一边拿着一只套着塑料绳编织的杯套的玻璃杯子,一边与人谈话;还说,老马总喜欢穿一双她亲手给做的布鞋,只在开会等正式场合穿皮鞋,这与雕塑上穿着皮鞋是不一样的。人们请她坐下来谈话,她说,总体雕得不错,谢谢你们!我知道,这个感谢,不仅对雕塑家,还有书法家、装修工作人员,也有我这个对联撰稿人。

    坐在沙发上,端详着老人,我发现她身材纤巧匀称,面容祥和,说话总是轻轻地、柔柔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眼看就是85岁的人了,思维还是那样清晰,形象还是那样姣好,年轻时的她一定是出众的美女!果然,后来有人对我说,老人年轻时那真是一枝花,随马老在北京的那些年,在中国作协大院也总是因为出类拔萃而备受赞美。而我想,一个女人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她有一个美好的形象,还体现在她具有温和的性格和纯真善良的心灵。眼前这位中国著名作家马烽的妻子,就是这样的女人。就在她站在丈夫雕像前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她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妻子;再看看她的子女个个都颇有成就,我感受到了一位善良母亲的情怀!妻贤子孝,这是人们对于成功男人的褒奖之词,马烽先生应该是真切地感受了这个幸福的境界。而更让人钦佩的是,段杏绵老人不仅是作家马烽的妻子,而且她自身就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和出色的文学编辑;几十年的文化和性情陶冶,使得她气若幽兰。

    时光易逝。傍晚时分,永强提议一起吃个晚饭,但段老师婉拒了。她说,你们年轻人一起吃吧,热闹热闹,我回去吧;谢谢你们了!我们只好将她送出工作室,目送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下了楼梯……

    原指望马烽纪念馆开馆时,我们还会和段老师再见面的。但万没有想到,这一面竟成为永诀!

    段杏绵老人也许并没有遗憾!因为与儿女们欢度了这个癸巳蛇年的春节,她又和九年多没有见面的丈夫在一起了。

 

十五年写成一副对联

                                 段杏绵

    1982年马烽和孙谦到雁北下乡访问。一天,在蒙蒙细雨中驱车前往另一个地方。当穿过路两旁的白杨树时,特别清新的空气,使马烽精神振奋,抬头看着眼前这高大粗壮的白杨树被雨水冲刷的非常漂亮,碧绿的叶子,白白的树干。这新奇的景象,突然使他冒出一句:“春雨洗绿白杨树”,他请老孙对下联。他们二人琢磨一路,也没想好下联。

    老马和老孙虽然有共同的写作爱好,但他们二人也有不同的生活情趣。老孙写作之余,爱种花草。我们两家共处邻居几十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孙家住我们前院时,小院里种满了树木花草,红花绿叶的树木和盆景,衬托的小院生气盎然,机关的人们路过他家时,都要驻足观赏着吸几口花香,饱一饱眼福,会感觉心旷神怡。

    后来,我两家一同搬进了新房,又成了左右邻居。刚搬进来时,房前有一米宽的一片空地,老孙立刻利用起来,撒上了一些花籽儿,到了夏天,一片郁郁葱葱的绿叶,生出串串鲜红的花朵,这花就叫串儿红。这串儿红,红的耀眼,红的醉人,老马也产生了羡慕之心。第二年,他也在我们这边同样的空地上种了一片串儿红,还在串儿红的靠墙一面,种了一排牵牛花。他积极浇水、间苗儿,这些花也不辜负他的用心,花开以后,果然特别漂亮。牵牛花也很不普通,花朵有小碗口那么大,颜色有深红的,还有血清色带白边的,在绿叶衬托下,特别好看。老马还得意地向老孙炫耀:“看我种的花多好!”但老马种花的耐心不长,到秋天,他已经不管这些花了,又离不开他的写字桌了。只好由我来摘取种籽,收割秸秆。从此以后,我再不见他种花。可是他离休以后,除了写作,还始终保持着欣赏花和画花的爱好。

    几年以后,我们房前都有了一个小院儿。老孙的院里总是花草树木满堂红。我也跟着老孙学种花。种了月季,又种上一棵香椿树,还有我父亲种过的丝瓜和豆角。于是老马的业余画里就有了这些内容。那年秋末,他画了一幅老丝瓜画,是两棵留作种籽的丝瓜。他对我说:“你看,这就是咱们两个。”他还在画旁写上:“嫩瓜可佐餐,老瓜可洁身。”因为丝瓜络不仅是药材,还是洗澡擦身的好工具,它对皮肤好,又不沾脏东西,比那些化纤用品优越多了。

    我向亲戚要了一棵葡萄苗,也种在院子里,第二年竟长出新枝和叶子。小葡萄藤不可能结果,老马却等得不耐烦了,他在纸上画了两大串儿葡萄,还画了一条绳子把葡萄串起来,拿到我面前说:“你种的葡萄不结果子,我画了两串儿,安慰安慰你,你挂到树上去吧。”我笑着没理他。

    葡萄藤终于长大了,也结出了葡萄,这葡萄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粉红太妃”。结的葡萄串儿很大,成熟以后是紫红色的。每逢秋天采摘时,我就把全家人叫来吃葡萄,大家都说好吃,比街上卖的都好吃。

    老马也觉得这葡萄又好吃又好看,有一天他在院里散步,看看葡萄,突然脑海里涌出一句:“秋风吹紫红葡萄。”这就对上了十五年前在雁北下乡时产生的那句上联。他非常兴奋,这就是他当年写下的对联和旁白:

    “春雨洗绿白杨树,秋风吹紫红葡萄。”“一九八二年春,与孙谦在雁北农村访问。一日乘吉普车从金沙滩一条砂土公路经过,路旁是两行挺拔的白杨树,在蒙蒙的细雨中,树显得更绿,枝杆显得更白,偶得一句上联:‘春雨洗绿白杨树’,我请老孙对下联。他想了想说:‘这联看似简单,却不好对。因为除了名词、动词外,还要有季节、色彩。’我俩一路上思忖良久,也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此事就揭过去了。

    我妻老段,前些年总要在院里栽葡萄,可惜是每年只长叶子不结果。后更换了新品种,又经过她培植、剪枝,去岁竟然累累果实吊满枝头,像一串串红色的玛瑙,煞是好看,葡萄早已成熟了,但她不让采摘,一心要等到中秋节,儿孙们回来共同享用她的劳动成果。

    有天傍晚我在院里散步,只见微风吹动枯叶沙沙作响,夕阳下红葡萄上泛出紫色的光芒,我忽然想起十五年前那句上联:‘春雨洗绿白杨树’。依据当前的情景可编为:‘秋风吹紫红葡萄’做下联。正打算到隔壁向老孙求教,猛然想起他已离开人世一年半之久了,立时感到怅然。这副对联并没有什么特殊处,因是依据当时真实情景编写的,是以记之,留念。”

    他写好这段文字,就装到个纸袋里放起来了。我理解他这种做法,一个人失去了可交心抒怀的朋友是非常苦恼,这是他无奈的一种释放方法,一种心理寄托。

    (段杏绵, 马烽夫人,2013218日去世,此文未发表过)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8-14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