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郭沫若与大寨的轶闻趣事

 

 

 

 

 

  郭沫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闻名的大文豪大名人大学者,但他又是一个科学家,一个普通又平凡的人。下面就讲郭老关于“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遗言与大寨有座郭沫若墓的逸闻趣事。时过境迁,年月虽久,但个中缘由却仍显得科学唯物有趣。

    山西省有个昔阳县,昔阳县有个大寨村,村虽不大,也很普通,但在那个特殊岁月与年代,大寨村又是那么的非凡及与众不同,用现在的时髦话说,是明星中的明星,称其名扬中外,如雷贯耳,大名鼎鼎,并不夸张与过分。大寨村旁有座虎头山,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山不在高”,却很有名。在半山腰的苍松翠柏中,长眠着两位颇有名气,且已作古的老人——一位是大寨伟业的缔造者陈永贵;一位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大学者、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汉白玉的石碑上刻着:陈 1915-1986.3.26);郭老石碑正面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生卒年月(1892.11.16-1978.6.12)。两座坟墓都埋葬在虎头山的半坡间,上有高山树林,下有果园良田,地势正居高临下,故可将大寨全貌尽收眼底,大寨人也可一出村口,或站在自己家院门,抬头远望,便眺望到两位伟人长眠久居的地方。两坟呈半圆状,相距约数米之遥,一字形并排墓侧旁有松柏围栏相伴。右边不远处有个很大的蓄水池,是当年军民共建,友谊的象征。池水深且清静,走近时可望见水中倒映的人形与山树的倒影,太阳一照,金银翻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风和日丽,微波轻拂,满池波光粼粼,再映衬天上的白云飞鸟,池旁的绿树芳草,环境尤显得清闲与优雅。尤其是到了春暖花开季节,花溢香,鸟鸣唱,草吐绿,此山此村此景,称得上是“安卧在苍松翠柏和鲜花之中”,是风水宝地,名不虚传。

    至于想当年郭沫若为什么会选这里做风水宝地,据了解当年情况的人讲,郭老在生前并没有说过为自己死后造坟立碑之事,在生命弥留之际,曾留下遗言说:自己死后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至于后来的立碑造墓,那则是大寨人多情多义之举,也是对郭老的敬仰之情。

    那么,为什么郭老会留遗言说将骨灰撒在大寨土地上,这中间还真有一段动人的情缘。

    1965年冬,当时身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响应毛主席、党中央关于 “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是“革命需要”,也是“紧跟形势”,便亲率中科院的专家们,奔赴大寨参观访问,学习“取经”,实行“三同”,一块儿战天斗地,在虚心向大寨人学习的同时,又热情为大寨人传授科学种田知识,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在艰苦又出力流汗的日子中,与大寨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大科学家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学习种田打坝,大知识分子会接受无文化低文化者的再教育,这也许就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点特色吧!

    郭老是个激情澎湃的人,在参观学习访问大寨期间,又诗兴大发,并用他那大书法家的手笔挥毫写下了《颂大寨》诗——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事天下乐。

    狼窝战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后来郭老又乘兴写了 《参观大寨展览馆有感》诗一首,同时刊发在当年127日的《人民日报》上,这对当时全国正在兴起的 “农业学大寨”运动,都起到了极不小的推波助澜作用。尤其是他写的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这两句,更富有哲理与辩证法,有先见之明,也足见一位老科学家的唯物与忠诚。后来运动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大寨虽跨入了荣耀之巅,几乎成了神话,似完美无缺,神圣不可侵犯,却变成了整人者,作乱者推行,顺者昌逆者亡极左路线的样板,盛名之下,仍有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大寨学全国”,乃真知灼见,辩证唯物,提醒得好,也很必要与及时。很可惜,当时的运动策划指导者与大寨人,并未察觉和认识到这一点,仍坚持一意孤行,结果是吃了苦头,走了弯路,使大寨人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和道德包袱,甚至成了污点理亏。在这点上,就是现在的大寨人每提及此,也都争夸郭老有眼力有远见,讲话实在,讲话符合科学精神,不愧是个大科学家。若当年大寨能够真的放下架子去 “学全国”,少整人,少训人,少些一贯正确,少些指手划脚,弯路还会走得那么远吗?唉!这也许就叫,不听科学言,吃亏在眼前吧!

    郭老回北京后,还有一件事牵挂在心头,那就是他离开大寨,大寨人在欢送他们时,郭老曾语重情长地承诺了一句话:等今后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来看看。

    郭老在当时已经是很著名的大家大人物了,但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尤其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事很关注关心。他来到大寨后,与全国劳动模范、大寨村的当家人陈永贵一起搬石造田,参加劳动,并与大寨人结下了很深的阶级感情。因为在艰苦劳动中产生的真挚感情非同一般,与陈永贵又很投缘。说得来,于是才在分别时留下了“一定再来大寨看看”的话。

    哪知年事已高,身不由己的事与话也常出口,也很难免。结果这个承诺他没兑现,1978612日,不幸与世长辞,人显然是不能再来大寨了。郭老是个言而有信、说话算数的人,心愿只好变成了“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大地上”的临终遗言。

    19921116日,是郭沫若的百岁诞辰。这天,大寨人怀着对老院长的深情厚意,在虎头山的半坡,在松柏茂盛之处,对郭老的部分骨灰进行了隆重又简朴,还有几分当地风俗人情的安放仪式,使郭老和大寨人的那份心愿,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实现。这就是大寨为何会有座郭沫若坟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

    眨眼之间,屈指算,郭老已离开我们30多年,改革开放里程也走过了30多年,举国上下都变了面貌,换了人间。大寨也由云端回到人间,回到人民群众中,这也许就叫历史的变迁。

    如今有兴趣再到大寨走一走游一游的人,或许是故地重游,或许是思忆当年轰轰烈烈激情燃烧的岁月,或许思忆往事旧境重现。每当看到郭沫若和陈永贵并排而居的两座坟时,真不知心中何思何想,又何言何怨,也许是感慨万千,或当作一段历史,一页书,一场戏,一段故事来读来看来听来欣赏吧。总之,这虎头山上的两座坟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回忆中。

    其实,不少知道“农业学大寨”这段历史真情的人,或文学家或书法家曾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又常见的“农业学大寨”五个苍劲有力笔法浑圆的书法大字,其最早的形成,也概出自大书法家郭沫若的真笔手迹。但似乎又有点悬念,因为在大寨展览和出版的书刊中,并未得到证实。但又从郭老“颂大寨”诗文旧稿原件中,这几个字又可以看到只不过有些拼接合成而已。“农业学大寨”这几个闪光又不朽的字,也是郭老为大寨人留下的逸闻趣事中的一件。因我曾做过中国科学院报纸的特约记者,朋友多且广,所以对这段往事比较了解熟悉,今写出来,也算个小拾遗补缺吧!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30314;本文作者:田长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8-14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