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籍开国将帅故里行之

史景班将军故里——儒将从戎处,酒香飘万里

 

 

 

 

 

  史景班(1918年——2001年),山西汾阳昌宁宫村人。少年就读于河汾中学,求学期间即接受进步思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山西牺盟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长达60余年的戎马生涯。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投笔从戎

    汾阳,以地处汾河之阳而得名。它历史悠久,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中国第一高塔”之称的汾阳文峰塔,就屹立在县城以东不远,像一支如椽巨笔,护佑着一方百姓,成为汾阳人文精神的象征。史景班就出生在距文峰塔不远处的昌宁宫村。

    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史景班自小聪明好学,年少时即考入当地河汾中学就读。史景班的表妹韩淑云对这位当时吃住在自己家的表兄充满敬意。她曾听母亲讲,史景班读书刻苦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常钻在灶火旮旯里借着火光看书。有一次过年,我母亲让他用兑臼捣米准备蒸年糕,他因读书太累,拿着兑臼锤子前后推着睡着了,醒了说‘我以为是拉风箱呢!’逗得全家人哄堂大笑。”

    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年12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时,正在河汾中学读书的史景班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也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他与韩淑云的大哥韩珠一起参加了童子军,上街游行,高唱“为人不买日本货,谁买日货是亡国奴”的口号,呼吁百姓抵制日货。

    1936年,史景班从河汾中学毕业,接受了进步思想教育的他决心投笔从戎,救国民于危难。随后,他顺利考入山西省陆军军官教导团学习。1937年,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团体“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底,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并赶赴晋城,担任晋城县人民武装自卫总队总队长,发展起了抗日武装力量——晋民游击队。1938年,“晋民游击队”改为“决死三纵队晋城独立第三营”,史景班担任营长。此后,他历任决死三纵队第七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人武部副部长、司令部参谋;第四军区参谋长等职。

    1940年日寇对太行根据地扫荡,史景班带领一个连在黎城县阻击日寇,血战一天一夜胜利完成了任务。百团大战中,他参与指挥了袭击长治机场、潞城街子镇的战斗。1941年秋,史景班指挥部队,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日本侵略军对太行山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时,奇袭祁县,消灭了大批日伪军。

    解放战争时期,史景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参谋长、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副旅长。1949年任二野十一军副参谋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平汉战役、陇海路战役、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连绵烽火中,史景班显露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戴着眼镜,长相儒雅,指挥若定的史景班,也被称作“儒将”。

    难舍故乡

    为赢得解放,老一辈的革命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战争时期,史景班与河南焦作人任秀兰结为伉俪。任秀兰也是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在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她在山西平顺县开展地下工作。1944年,史景班的大女儿史颜英出生。当时史景班任太行军区四分区参谋长,战事频发,部队随时会转移,史景班夫妇只好将女儿交给平顺县虹霓村村民李树松抚养。

    19478月,为执行毛主席挺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部署,史景班所在部队经过14昼夜的急行军,千里跃进,进入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

    部队南下时,史景班夫妇才将已经4岁的大女儿接回自己身边。此后,史景班夫妇共哺育了五个女儿。史颜英后改名为史战。其余四个女儿分别叫史征、史兵、史军和史红。“文革”期间,任秀兰去世,年仅47岁。

    194910月,史景班在上级指示下,脱下军装转入地方参加建设工作,任川东万县专区首任专员。时年,史景班只有31岁。脱掉戎装的史景班很快投入到万县的建设工作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万县建立和巩固了各级地方政权,恢复了生产,地方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1951年,史景班再次穿起戎装,受命担任十一军三十三师政委,于次年冬天率领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了战功。1954年,史景班奉命回国,获得朝鲜政府授予的二级国旗勋章。

    从军数十年,史景班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家乡的亲人。1949年冬,他与家乡取得联系,倾其全部积蓄买了毛驴、排子车等,帮助家乡发展生产。这是1937年参加革命后,史景班第一次回到故乡。当时,其父亲已经病逝。为了尽孝,他几次把老母亲接到身边,陪着她游览北京。他的妹妹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生活困难,他曾三次接她到南京居住、解闷,并以每月三百元资助养老。

    在史景班的家乡汾阳昌宁宫村采访时,记者发现,史景班年少时居住的老屋的一半已被拆掉。全村都搬到了新村。

    如今的昌宁宫新村已经成为吕梁市推行新农村建设的首批试点村,曾荣获“村镇建设先进村”荣誉。新村内“三街一路四十八巷”,全部铺了柏油、进行了水泥硬化。大街、小巷整齐划一,四通八达。村里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一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游廊、小亭坐落在绿草碧波之中,喷泉、篮球场、各类的健身器材旁边,老人们幸福地做着运动。据介绍,村里95%的村民住进了钢混结构新房,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村里还建起了现代化的小学、幼儿园。

    在百度搜索中,只要输入“汾阳昌宁宫”几个字,就会跳出建材厂、养殖厂、农工贸总公司等信息。这些都是昌宁宫快速发展的私营企业。

    汾阳核桃全国知名,昌宁宫也发展起了以加工、销售核桃为主的汾阳市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核桃基地。他们还大力发挥种养主导产业优势,发展畜牧业。此外,个体建材大理石加工、油坊加工、酱菜加工、家具木器加工、砖厂、个体建筑队、服务家政、小摊餐饮、外出打工、劳务输出等,使昌宁宫村的经济稳步增长。

    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史景班充满眷恋。史将军在世时,曾几次回家省亲,对于家乡的巨大变化,他非常高兴。

    站在整洁的昌宁宫村里,往东眺望,高大的文峰塔在阳光下依稀可见。

    嘱望发展

    来到汾阳,寻访将军故里期间,记者一直为汾阳各处迸发的发展热情所感染。还未下高速,公路两边即可看到热火朝天、气势恢宏的建设场面,这正是杏花村汾酒保护与开发经济区的建设工地。酒都汾阳,正是汾阳市提出的五个汾阳(即酒都汾阳、绿色汾阳、文化汾阳、卫生汾阳、平安汾阳)之一。

    汾酒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八大名酒之一,杏花村酿酒历史已有6000多年。2006年,汾酒酿酒技术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杏花村汾酒集团和其他30户白酒企业年生产能力为8万吨。杏花村已形成以汾酒、竹叶青为高端,汾阳王酒、汾杏老酒、招福酒等省优产品为中端,以及几个酿造原浆酒为低端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产业结构和销售格局。

    但是与国内名酒相比,汾阳市差距明显拉大,如不加快发展杏花村汾酒千年品牌恐难保。要保护汾酒品牌必须壮大汾酒产业,发展汾酒事业,“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不干”。于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汾阳市的决策者们规划着汾阳的未来,睿智果敢地提出了建设杏花村汾酒保护与开发经济区的重大项目,重振汾酒雄风。

    20103月开始运作,同年928日开工,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里,杏花村汾酒保护与开发经济区实现了大投资、快速度,如今,这一重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与此同时,汾阳提出了“一白一黑一绿”、“一城一区一带”和“一企一事一业”的建设重点。在采访中,这一抽象的表述,已经成为实实在在落地有声的产业集群。

    “一白一黑一绿”是指汾阳市的三大主导产业,即一白,白酒产业;一黑,煤化工产业;一绿,核桃、小米等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业。如今,汾州核桃、汾州香小米已经与汾酒一起成为汾阳的三大城市名片。

    “一城一区一带”包括规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的汾阳城区,重点发展教育、医疗、餐饮等第三产业;撤镇设区的杏花村汾酒保护与开发经济区,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人,围绕汾酒集团、杏花村白酒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酒业文化、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和一个以仓储物流、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保险金融、信息中介、教育卫生、商贸会展、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为特色的经济发展带。

    按照吕梁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吕梁的每个资源型企业要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件社会公益事业,开办一个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的非煤产业。于是,汾阳提出“一企一事一业”的建设目标。目前,汾阳已确定投资一所10轨制初中、216轨制高中、140轨制职业教育中心和汾阳王府、体育场等项目。

    这些工程件件与民生相关,桩桩涉及汾阳群众切身利益,都是惠及汾阳人民百年大计的民生工程。

    据了解,截至6月底,汾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7.15亿元,到8月底,财政收入已达25.2亿元,省级重点工程投资79.8亿元,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高耸入云的文峰塔下,一个富裕、生态、特色的新汾阳正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果史景班将军有灵,他也一定会为家乡的发展欣慰动容。

    【后记】

    采访中,记者意外地获知一个颇为感人的小故事。

    1944年,史景班夫妇第一个女儿史战出生后,曾被寄放在平顺县虹霓村李树松家近4年之久。直到史景班部队南下时,才被抱走。随后的数十年间,史景班夫妇一直与李树松家保持着联系。但是,“文革”期间,这种联系中断了。老区的人民一直记挂着史景班夫妇,记挂着史家大女儿。李树松去世前叮嘱儿子李根榜要寻找史家大女儿,李根榜去世前,又叮嘱儿子李泰山,要他寻找史家大女儿。2008年夏天,一对南京老夫妇李良和陈太平来到平顺县虹霓村旅游时,巧遇李泰山。李泰山于是拜托他们设法寻找。这对老夫妇深为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所感动,回到南京后,他们在网站上发出了求助信,并附上了李泰山的相关照片。网友们纷纷转载,很快,史景班的大女儿就注意到了这一信息。于是20088月底,已经64岁的史战与四妹带着家人回到了阔别60年的第二故乡。其时,史景班已于2001年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记者辗转与李泰山取得联系。他告诉记者,爷爷和父亲打小就和他讲史景班夫妇的战争故事,所以对这位开国少将有着较深的了解。能再见到史景班夫妇和其子女一直是爷爷和父亲也是自己的心愿。李泰山说,听说68岁的史战患了病,不能起床,他很担心。他很想去趟南京,看望史战。

    战争年代,史景班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这种珍贵情谊,绵延不断,温暖着李泰山和史战,也温暖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张海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0-10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山西籍开国将帅故里行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