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籍开国将帅故里行之

刘苏将军故里——雁塞铁司令,桑干书传奇

 

 

 

 

 

  刘苏(19131992年),原名刘仲义。应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他领导的察绥游击军雁北支队为保卫灵丘和雁北抗日根据地做出过重要贡献,被群众誉为 “铁军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晋军区雁北军分区副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参谋长等职,军功卓著。1950年入朝鲜参加组织指挥了六十六军抗美援朝的所有战役。1955年授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阎锡山的小排长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1913年,山西应县县城东南五公里的龙泉村刘家,添了一个男丁,取名刘仲义。

    8岁上村中小学,仲义对课文中“亡国之奴不如丧家之狗”之句印象很深,每年考第一的他深得老师喜爱。4年后家里怕花钱,没让他进城读高小,他便入了两冬私塾。

    14岁时,刘仲义随出家的祖父在五台山古佛寺里当了侍职,供吃穿,每月还有薪金一元。这是1927年冬天,军阀混战,冯玉祥与阎锡山打仗打到了雁门关,阎锡山手下的炮兵司令部驻在了古佛寺。军官们打麻将时,侍职免不了端茶送水伺候,清秀伶俐又能写会算的刘仲义受到赏识,成了副司令的勤务兵,还被推荐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北方军校。

    军校系统教授战术、地形、兵器、交通、筑城五大教程,学员还要学习数理化和语文。两年半的军事学习中,刘仲义成绩出众。“在后来抗日时期用于打游击、解放战争时期用于运动战和攻坚战,抗美援朝对付现代化战争,军事原则基本相同。”

    1932年,19岁的刘仲义当上了阎锡山的少尉排长,并以学术小有名气。1935年,部队开到晋南修南同蒲铁路,刘仲义由此又学到建路规程,坡度计算、土石方计算……而好学的习惯也一直伴随了他一生。

    在南京军校进修时,国难当头,东三省连失,他一面目睹旧军队的腐败,一面眼看红军“愈剿愈多愈得民心”,产生了退学到前线去抗日之念。辞职时,被曾任他军校老师的团长大骂一顿,但又被他抗日的决心感动而批准。

    刘仲义来到太原。时值国共合作抗日高潮,决死队成立、牺盟会活跃,各地进步青年纷纷涌来。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齐聚太原。19378月,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察绥游击军,刘仲义任副官长,此后改名为刘苏。

    这一年10月,这位昔日阎锡山的小排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日之路。

  “铁军司令”有勇有谋书写战争传奇

    1938年到1949年,从平鲁到浑源、应县到灵丘,从游击队长到参谋长到司令员……在雁北大地上那无数场风云激荡的战斗中,刘苏屡屡书写着战争传奇,被誉为“铁军司令”。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他领导的雁北支队,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转战灵丘、浑源、应县一带,多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刘司令是关云长,他带的队伍,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飞行军!”

    有个故事始终被人传诵:游击战中,反动军队抓去了刘苏的母亲,但从老人口中问不出刘苏的行踪,便以此为饵写信给他,说“你若不和我联合反共,你母亲性命就难保了”。刘苏像刘邦给项羽一样回信痛斥:“如果杀害我母,愿分我一杯羹。”敌人软硬兼施而未能得逞。后来又有敌人图谋行刺,刺客却反被刘苏“策反”,回去后给刘苏多次送来情报。

    抗战相持阶段,三五九旅回陕北保卫延安,司令员刘苏带领雁北支队孤军奋战。他们常在敌人合围时跳出包围圈;曾在10分钟内全歼敌人30余而无一伤亡;曾通过争取伪军工作不费一枪一弹收复四处据点……情况越困难越复杂,越显出刘苏的指挥领导能力。整整十一年,他的部队在雁北大地纵横驰骋,为保卫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秋,刘苏带部队参加石家庄战役;其后再攻应县城;调入司令部任副参谋长;参加平津战役;参加太原战役。太原战役中他开创了多个军司令部在大兵团作战中的第一次,他亲手培养起来的第五八九团更是第一个突击登上太原城,再立新功。

    1950年他赴朝鲜战场,参加组织指挥了六十六军抗美援朝的所有战役。19516月调任六十七军参谋长后二次入朝。他是唯一一名两次赴朝、连续五年作战的军级以上干部。

    刘苏撰写过许多军事研究文章。我们也许看不太懂那些军事文章中战术战略、围兵布阵的大略,但六十七军老同志的这一句感慨最能说明问题:“刘参谋长呀,没有你,我们在抗美援朝中都回不来啦!”

  离休后五回雁北倾力建言家乡建设

    1981年离休后,刘苏担任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委会主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工作中。四年间他曾四次回到家乡雁北,走访调查,挨户去老乡家里,摸摸炕上的铺盖看厚不厚,掀开粮缸瞧粮食满不满……他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欣喜泪下,他为革命进程中的种种丑恶和倒退忧愤泪下。他花数月时间,将工、农、财、文等十个方面的问题整理成书面材料,寄给省委相关方面参考;他又将所见所思的浮夸、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吃喝风等写成六个方面的情况分析,投书报社,《光明日报》以内参形式刊发,引起相关连锁反应。

    1986年一个冬夜,当刘苏第五次回乡进行专项调查时,突然晕倒在工作台旁。数百乡亲群众闻讯都赶来看望,纷纷要求为将军献血。

    从北京赶来的直升飞机降落在应县中学操场上,把将军接走了。那一天应县万人空巷,那也是应县老百姓第一次看到直升飞机。

    此后6年,刘苏在病榻上度过,而始终心念家国天下,国计民生。1992年元旦,将军逝世。

    家乡人民痛挽:“大柱倾九泉,哀音不忍闻。雁塞山河悲,泪溢桑干地”。

  小村胡萝卜带动现代化发展大链条

    将军的故里,应县龙泉村,是一个有色彩有故事的村庄。

    上世纪50年代,它曾是“全国卫生模范村”。本世纪初,它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告状村,荒田撂地,打架斗殴,……有那么整整4年,这个村竟然没有党支部书记,没人愿意也没人敢当村干部。

    而她的今天朝气蓬勃。

    记者采访时正是龙泉村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车水马龙,家家户户门前的蔬菜交易市场都异常火爆。整袋鲜艳脆嫩的胡萝卜,一些带着新鲜的泥土,另一些经过清洗、包装、贴牌、装车,一车车驶出村庄,驶出应县,发往广州、上海,再转销往日本、东南亚……6000亩的种植面积,年上亿公斤的交易量,这个有三千多名村民的“三晋胡萝卜第一村”,已成为山西最大的胡萝卜集散地。龙泉村的“应州绿”牌胡萝卜已是响当当的山西省著名商标。龙泉村正在雄心勃勃打造“中国胡萝卜第一村”。

    龙泉村的胡萝卜种植之路始于2003年。那一年,龙泉村买断了日本胡萝卜良种“红樱2号”在山西的经销权,一面组织村民去外省学习种植与营销,一面请来农技专家指导,当年就获大丰收。接着,村里又陆续建起多座恒温库、脱水加工厂、包装厂,解决了长途运输保鲜、深加工提升产值创收难题;成立龙泉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强化品牌培育,推行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无公害认证。成立胡萝卜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农资团购到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外来的客商越来越多,于是村里又出现了专门接待这些客商的宾馆。眼下,村里的“龙泉生态旅游饭店”,已凭着极具乡土特色的农家饭,成为应县旅游界的一块招牌。有游客在网上留言:“小村里的小店店,没想到居然那么好!”

    龙泉村更是山西最早建设现代化网络营销体系的村庄。2004年,龙泉村的胡萝卜视频、导游路线图、经纪人手机号和QQ已在“龙泉在线”网站亮相,种植方案、营销体系全部在网络上制定。“过去卖萝卜,赶个毛驴转大街串小巷,一天累个贼死也卖不了多少。现在鼠标一点,网上转悠一圈,就能卖几十万公斤!”

    龙泉村是个富裕村。年总收入两千多万元、户均收入3万元,30多辆10万元以上小轿车、300多台电脑、手机普及……

    龙泉村是个文化村。书屋,棋社,活动室,文艺演出,农民运动会,萝卜节,散文赛……

    龙泉村是个文明村。“十大魅力村庄”“旅游先进单位”“科技普及先进村”各种荣誉证书一大堆……

    新农村。新生活。新未来。龙泉村的朝气与底气,热度与力度,是对将军最好的回馈。

    本文感谢应县县委宣传部及应县退休干部马良的大力支持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冯迪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0-10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山西籍开国将帅故里行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