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籍开国将帅故里行之

徐向前元帅故里——正气浩千里,砥砺大发展

 

 

 

 

 

  他经历坎坷,10岁开始读书,却因家贫辍学当了学徒,20岁当上小学教员,却又被学校辞退转考黄埔军校;他军事才能卓越,30岁即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54岁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一生勤俭,能缝善补,人称“布衣元帅”;他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共和国元帅,也是红四方面军唯一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战将,还是黄埔一期中唯一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学员。

    他,就是来自山西的开国元帅徐向前,1901118日出生于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

    印象永安:小村庄的大视界

    出太原一路向北,过忻州进入五台界,经蜿蜒山路一涧溪水,到达一处山峦绵亘的盆地,这里即为徐向前元帅的家乡东冶镇。镇区东南不远处,即为徐帅出生地永安村。

    掩映在绿树中的永安村是紧临滹沱河的一个小村庄,户数不到300,人口不足800,世代以农耕为主。村子虽然不大,但房屋建造得错落有致。徐向前故居就坐落于村中一条窄而笔直的街道中央。从清乾隆年间建成后,至徐向前一辈,已有五代居住。1958年,这一座曾为村里显眼建筑的“楼院”,楼塌屋损,破败不堪。当时政府曾拟重建,但被徐帅阻止。1990年,徐帅去世后,历经几年努力,故居才恢复原貌,对外开放。

    2009年,五台县委县政府、东冶镇党委政府,以及徐向前故居管理处在永安村头开工建设徐向前元帅纪念馆。20111116日,投资6000余万元,占地面积58000余平方米的徐向前元帅纪念馆举行了盛大的揭牌仪式。

    徐帅故居和纪念馆的建设,使帅乡永安村广为人知。但让村民们高兴的事不止这些。“永安村是五台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在街头询问,村民还会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个耕地面积只有800余亩的帅乡小村,除了种地外,还大力发展养殖业、蔬菜温室和果树栽培等设施农业。村“两委”先后投资160万元,将村里的82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村里还建起了300亩育种基地,使原来的低产旱地变成了科技丰产田。村里光育种、蔬菜、枣树等收入年均就达100余万元。

    村里有一个远近知名的向前希望小学。徐帅故居管理处主任徐大伟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村里的孩子上学,管理处与永安村党支部、村委会多方筹资,建起了村办向前希望小学,还新建了3500米的元帅路。

    在永安村北,村委会对面,记者看到,几个老人正围在一起下象棋,老人背后的建筑上挂着“帅乡敬老院”的大牌子。一问才知道,这是村里投资400余万元,占地上千平方米的敬老院。50余位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在这里安享晚年。“一日三餐吃食堂,衣服脏了有人洗。”67岁的张福成老人与其他的老伙计搭伴过日子。

    在永安村,记者发现,这个小小的村子可谓五脏俱全,不仅有党员活动室,还有图书室、科普室和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太阳刚刚落山,村里的舞蹈演练室里就灯光闪烁,笑语连天,伴随着流水般的轻音乐,一对对舞伴翩翩起舞。徐大伟告诉记者,出生在这里的徐向前元帅就是个爱好广泛的人,故居陈列的不少照片都是他在战斗间隙拍摄并亲手冲洗的,徐帅还精通乐器、喜爱戏曲。“身为帅乡村民,咱的文化生活也要丰富多彩。”

    即将离开永安村时,徐大伟告诉记者,徐帅故居管理处正与永安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规划筹措,计划把永安村建成一个真正的红色民俗旅游村,即以徐帅故居为中心,以周边6个将军宅院为依托,以科学勘测发现的永安春秋古仓城、北魏古墓群、徐继畬墓地等为景点,综合开发、修建、利用,再现千年遗址历史文物古村的风貌,让徐帅故里真正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以此拉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聚焦东冶:小乡镇的大气魄

    徐向前元帅出生的东冶镇素以人杰地灵、文化发达著称,徐向前的家族高祖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具有开放意识的清代名臣,被誉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也是清末秀才。

    徐向前读了两年私塾之后,即转到了清光绪年间兴办的沱阳学校读高小。这所新式学校除开设语文、算术、英语等主课外,还设有历史、地理、格致(理化)、修身等课程,为徐向前打开了眼界和思路。

    在东冶镇,记者找到了徐向前元帅的母校沱阳中学。这所学校至今仍是五台县首屈一指的名校,曾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担任我国省军级要职的干部及成就卓越的学者专家均为数不少。据了解,沱阳中学连续多年,中考成绩排名都在忻州市前五名之列。

    东冶镇是五台县的第一大镇,经济繁荣,历史悠久,相传因古为冶炼铜铁之地而得名,是太原、忻州至五台山和阜平方向的必经之处,故一向为县境门户、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

    东冶镇西南,路旁一个不锈钢大拱门格外显眼。上面是“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几个大字,下车细问,才知道,这个蔬菜市场,是全国重要的蔬菜批发集散地之一,年交易蔬菜瓜果达到7500万公斤,交易额达到8000余万元。

    东冶镇南面、西面,大片耕地十分肥沃,水渠纵横,是五台县的蔬菜主产区。东冶镇全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在北大兴村兴建了现代设施农业项目,使蔬菜产量增加到1000万公斤。

    此外,东冶镇还投资1亿余元兴建了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对河道进行整治改道,造水田120亩,梯田1500亩,猪、牛养殖小区两个,养牛800头,羊1200只,建拱棚586亩。“今年建成阳光节能温室200余亩,千吨蔬菜和肉类的保鲜冷库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下半年将投入使用。”东冶镇白建伟镇长介绍道。“为了更科学有效地推进乡镇建设,我们专门聘请专家做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镇域面积扩大2倍,镇区常住人口到‘十二五’末将达到12万人。”白建伟镇长告诉记者,按照规划,目前总投资1.8亿元的东胜开发区、南街新农村示范区、西街、北街农民住宅楼等工程已基本完成;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有序推进。总投资1.8亿元的东街旧村改造、东西大街镇容镇貌整治、南北大街改造、打通西大街、外环路改造等项目陆续启动。在兴镇富民达小康的政策滋养下,曾经哺育了徐向前元帅的山川、河流、田野和村庄将愈加美好。

    情系故里:小五台的大格局

    自古忠孝难两全,徐帅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了国家,不仅无法在父母膝下尽孝,也未能为父母送终。自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他一生只回过两次故乡。但徐帅对故乡的爱深沉,他一生乡音不改,生活习惯一如往昔。1990年,88岁高龄的徐向前去世后,他的部分骨灰才回到故乡。

    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了一个小故事:在计划经济时期,家乡发展生产,需要购置一辆拖拉机,但购买需要国家指标。于是家乡人去找徐向前,谁知说明来意后,他表示,只有拖拉机厂厂长才有权调配指标,这个条子他不能批。家乡的人虽然失望而归,但对徐向前元帅位居高官却不谋私利的品质敬佩不已。这个故事的真伪无法求证,但我们能从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时,徐向前在军内第一个提出让衔的事可知端倪。

    见过徐向前的五台人都说,徐帅深深地爱着家乡,关心着家乡建设。1988年,五台县委书记范怀成、县长周新玉曾专程到北京拜访徐帅。徐帅对五台县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你们回去要搞好经济。现在,建筑用地太多,五台人多地少,农村建房一定要合理规划,不能无限制地占用土地。阳白沟里我带129师住过,那里梨果很多,过去运不出去卖不了,你们要解决好交通问题。”

    五台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高位运行,保持两位数增长。“五台县以‘煤铁铝镁电’为主的传统工业不断壮大,以风电为主的新型工业方兴未艾;以五台山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一二三产协调推进、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渐成气候,共实施省市重点项目和县乡产业化项目105个,完成投资55.9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五台县委书记王继明说,这些成绩为“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作为全省旅游领域“第一标杆”,五台山在未来三年内各项投资将达到100亿元,其规模前所未有。而以徐向前元帅故居和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旅游与五台山旅游相得益彰,已经初步形成大旅游格局。

    在田间地头,记者看到,1600余亩的温室大棚和日光温室如士兵般整齐排列,为京津唐建设的“菜篮子”基地也初具规模。五台这个山区县如今正在实施的雁门关生态畜牧养殖区和全省肉牛养殖示范县项目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位赶超”、“转型跨越”,是五台县委书记王继明在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提出的号召,旅游国际化、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发展五台县的五条新路子,宜居五台、宜业五台,是五台县未来发展的目标。“我看哪,五台前途是有希望的,山多坡广,有发展林牧业的优势,要发动群众,真正把树栽好,把牛羊发展起来,当然农业是主体。五台十年九旱要发展旱作农业,先要解决好吃饭问题。”1988年,去北京拜访过徐帅的县里干部至今记得徐帅讲的每一句话。告别时,徐帅一直在门前目送家乡人离去。

    徐帅深情的双眸中,一定也有一个宜居宜业的新五台。

 
 

 

徐向前元帅故居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20801;本文作者:张海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0-10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山西籍开国将帅故里行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