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人物传奇系列08:陶富海 守护丁村四十载

  夏初,是晋南最美的日子。大运高速的两旁,越往南绿得越浓郁。

    十几万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还要温暖湿润——襄汾丁村遗址出土的犀牛、象牙化石证明了这一点。

    此行晋人传奇的采访地就是丁村,采访的传奇人物是参与丁村遗址发掘考证的考古学专家、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原馆长陶富海先生。

    在电话中,陶富海和我们约好在丁村民俗博物馆门口“接头”。

    一进村,就遇到有人在拍电影。村民说是《小鬼智多星》摄制组,却没有多少人围观,看来是这场面见多了。一条张灯结彩的马路从村口直通民俗博物馆。大门外坐着七八位老人家,一位老先生操一口京腔正聊得开心,看到我们过来,他笑着起身迎接。

    不用问,这就是村民口中的“陶先生”了。

    77岁的陶富海已经在丁村生活了40年,这种扎根,在考古界都不多见。他老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没有丁村就没有我。

    陶富海带着我们去他住的小院。路过村里的一口井坊时,他说,这是明代的,前一段电影《白鹿原》在这儿取过景。

    小院不是普通的院。这是国家回收的第一处丁村明清民居院落,也是丁村年代最久的院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建的。上世纪70年代,临汾文化局成立丁村文化工作站,陶富海从此就驻守在了这里。老院门口种着枣树、花椒树,新叶子翠得喜人;树下的空地种了薄荷、艾草,衬得老院子生机勃勃。

    他住的是西屋,不过20多平方米,木门木窗,采光很差,让人一下穿越回明朝。一台电视和一台电脑,在屋里很显眼。

    小屋却是大世界,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都来过,大部分都是新闻界和考古界的。

    陶富海准备了草莓和茶,我们坐在凉风习习的院子里,开聊。

    1 省政府主席给我们当老师

    别看我一口京腔,其实我是土生土长的襄汾人,读完高小就念不起书了。1952年“晋南专区”招14个干部,我考了个第一。这就参加了工作,住了山西省行政干部学校干部短训班,在太原府东街,老省委东边。这口京腔就是跟同学学下的,觉得这么说话好听,后来就再没改。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干部培训没课本也缺教员,谁来给我们上课呢?比如给我们讲《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的,是山西省政府主席裴丽生;讲《共产党员修养》的是省政府副主席王世英;讲工商业政策的是另一位副主席邓初民。受益非浅啊——现在少有几个人能有我们那样的福气。

    这期间还自学美术。1956年到1965年间,我是山西日报漫画研究组成员。1957年山西省反右运动开始时,第一张漫画就是我画的,叫《异曲同工》。

    1959年我被分配到了太原市政府工作。1959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我们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管理委员会学习,回来以后设计游行彩车,在五一广场盖了最早的检阅台和观礼台,画游行示意图。后来每年的五一、国庆我们都负责游行庆祝活动的设计布置,一直到1966年我离开太原。

    我的老伴是六三届山西医学院的,毕业后回襄汾工作,她带着孩子们生活困难,我为了全家团圆,回了襄汾。

    2 “文革”期间发布山西唯一保护文物公告

    调回县文化馆后,县里让我带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乡下演出。过了没多久,管文物的同志退休了,让我接手。我这人风风火火的,首先解决的就是“文革”期间的破坏文物问题。

    1970年,河东邓庄村附近有一个明代朱元璋孙子的墓,村干部带人给挖了;河西京安村明代的释迦庙因为村里盖学校也被破坏了。我把这个情况反映上去,县文革会很快就处理了,撤了这两个村的干部,让他们在全县三干会上做检讨。

    “文革”期间,襄汾县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保护文物的公告》,贴向全县,这是全省唯一一份。

    那会儿全是土路,大夏天热的呀,我用冷水湿下毛巾,搭头上,骑上自行车,跑了半年,复查摸底了全县的文物情况。随着公告一起发布的附件就是《襄汾县108处文物》名单。

    我趁热打铁,根据上级精神,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发展了很多义务文物保护员。后来全省的文物现场会就在襄汾开的。

    “文革”期间尽管“破四旧”,但文物就是文物,我根据法律保护文物是理所当然的。

    3 丁村遗址证明我们的祖先就是黄种人

    1975年夏天,汾河发洪水,丁村遗址受到威胁。我们实地勘察后,编制了保护规划呈报国家文物局。

    关于人类起源,现在世界上有一元说和多元说。一元说认为非洲猿人是全人类共同的祖先,但中国的学者认为中国大陆也是一个产生和进化人类的地方。

    1954年,丁村遗址进行过第一次发掘发现。这是解放后首次用我国的科学家、自己的经费自主发掘、自己研究的考古活动,是中国旧石器考古里程碑的一步,并首次发现了古人阶段(早期智人)的化石。

    19768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参加,山西省文管会带队,同我们一起组成了丁村遗址抢险发掘队,进行第二次发掘,发现了一块幼儿顶骨化石,头骨上有“顶枕间骨”。

    这种特殊的骨头,在白种人中很少,而在黄种人中却占很高的比例。

    丁村遗址填补了中国人类发展史中期人类化石缺失环节——当时,如果没有丁村遗址的发现,中国大陆上,人类发展的谱系就连不起来,所以会有外国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有了丁村的发现,从猿人到现代人,中间有十几万年前的丁村人,连上了,这证明了中国大陆是产生人类、进化人类的地区。

    4 卢梦说:咬咬牙,买了,不能让再破坏了

    1973年,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收购了第一座丁村民居。

    就是一号院,明万历二十一年的这套院。当年住户孩子结婚要改扩建新房。我听说后赶紧向地区向省里请示。当时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后来改成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文化局决定买。授权我来定价钱,签合同,花了一万三千多。

    二号院,是明万历四十年的院,7000块钱卖给侯马一建材厂。我骑自行车赶来制止,人家已经把瓦都挑下来了。我急了:你买下了也不能拆!我两天没睡觉,去太原跑。省委宣传部部长卢梦和文管会说:咬咬牙,买了,不能让再破坏了!

    我马不停蹄地返回来,和人家说你们走,钱给你们。

    后来省里又给了一千块钱,把瓦顶又恢复了。所以现在你来才能看到明代民居。

    这后来陆续收了21套院,占丁村民居的一半。

    丁村是一个姓氏家族聚居的一个农庄,怎样的土壤才能产生这样的农庄?

    它本身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庄园的活化石。中国封建社会三大特征:土地私有制,宗法管理制,儒家传统教育都能在这里得到体现——每个院落都有生活起居、农业生产的地方和私塾、祠堂。子弟们犯了错,就由族长来管理,就是一个封建小社会。丁村一共有五个这样的大院,组成了一个农业庄园。

    这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必然道路,像乔家、王家,都是这样。但他们一是保留的没这么大,二是打的晋商牌。以前丁村重在文物保护,现在我希望能建成一个明清封建社会农业庄园,和丁村遗址国家公园,联合起来打造一个丁村文化产业园。

    5 建立国家首个民俗博物馆

    这些院子陆续收回来后,不能老让游客看空荡荡的房子啊,1984年开始就大量地收文物。1985年正式建成第一个国家汉民族民俗博物馆,轰动一时。

    1930年代民俗学兴起后火过一阵,但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沉寂,真正的复兴是在改革开放后,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应运而生。

    丁村带动了全国很多民俗博物馆雨后春笋地建立,天津、甘肃、黑龙江、辽宁、陕西、河南……各地不仅来考察学习,有的直接就拿陈列方案回去用了,比如乔家,包括敦煌也是,陈列系列开始和丁村完全一样,当然后来人家又改成自己的。

    这是我们这批人经过多年奋斗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

    6 和贾兰坡情同师生

    我这人特别幸运,还真是高手们把我带出来的。

    泰斗级的,好几位都是我非常非常好的朋友,甚至说是老师,就像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之一、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第一次丁村遗址发掘他是队长。1978年,他在晋南晋东南考察,我一直陪着他。

    1979年,我去北京开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五十周年纪念会。会后我和王建先生去贾老家吃饭,他太太一个人忙不过来。贾老唤我:会拧花卷吗?我说会。他说:帮我太太拧去。

    文物出版社出他和王建的《西侯度》考古报告时,最后一校,由王建先生带到临汾和我校阅,并从临汾发出。我们到北京后,贾先生用稿费请我们吃饭。我第一次吃古老肉,觉得真好吃!他就再点一份,我吃不下还硬吃,他笑我:你真能吃啊!

    后来他搬家,我去看望他,生活很清贫,我给贾老放下五百块钱。贾老和我毫不客气,叫太太过来,“陶富海给咱五百块钱,可以买肉吃了啊!”

    1994年最后一次见他,是在晋祠宾馆开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一看见我,高兴得张开双臂来拥抱我。当时已经快90了,得了直肠癌。

    贾老住院后,我把和他的合影整理出来,写了《贾兰坡在山西》,你们《山西晚报》发了整整一版——我特别感动,和老先生这么多年的情分,在他去世之前能看到,也算一个告慰。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谢燕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12-08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三晋人物传奇系列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