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人物传奇系列05:王大骏:救人只道是寻常

  323日,我去采访王大骏。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采访,

    整个过程,我和他没说一句话。

    我到的时候,81岁的王大骏正在给一位91岁的病人检查身体,在他的专家门诊室里。

    他给人家看病,我默不作声地在旁边看他。

    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多,他看了十几个病人,其中大部分是凌晨四五点就到医院排队挂号的。

    王大骏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是省内看消化系统疾病的权威,他的专家号,40块钱。对病人他非常耐心:人家挂我的号,我不能说肯定看好了,但也不能漏诊了。他跟病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听懂了吧?

    开好方子,他一再嘱咐人家一定再回到门诊室,教给每种药怎么吃,“现在药房只管抓药,不跟他们说。”

    他着急很多人不会看专家号,往往直接冲专家来,“太原还好,北京一个专家号300块呀。”专家也得看检查结果,才好诊断呀。病人还需要一项一项做检查,又得排队,外地的往往得住下来,等检查等结果。“看病多难”。

    24岁来到山西工作,57年了,王大骏一直在临床工作,直到去年,“耳朵有点聋,听不清了”,才不去病号查房、上手术了,但至今每周一三五出诊,还义务出干部门诊。2007年,他做了腰椎手术,现在看一上午病,站都站不起来了,“我大概也看不了几年了”。

    325日,我再次去采访,省人民医院宣传部长刘永杰提醒我:“王老为人很低调,他故事多,你得多问。”

    在王大骏嘴里,救人性命的大事,在他说来,也是一句两句,轻描淡写。

    “我这一辈子,就是常规工作,给人看病,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1 我们把胡适围在了当中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老家在山东临清,小时候只回过两次。父亲是搞教学的,小知识分子家庭。

    1948年,我18岁,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我毕业的时候叫北京医学院,现在大概是北京大学医学部。

    在这之前,我还考上了燕京大学新闻系,学费得交美金,家里没钱就没上成,要不咱们就是同行了。

    学校有地下组织,实际上考进去的人里,就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比我们年龄都大一点,在班里都很活跃。等解放后,好多骨干都参军走了。他们进北大就是为了发动组织年轻学生。

    以前上大学国民党政府都给公费。1948年考进去的都没有了。地下党发起“争公费”运动,发动北大四个学院的新生:走啊,跟学校请愿去!

    胡适,知道吧?当时是北大校长。有一次我们就围了他的办公室,喊口号:我们吃不饱,学校有责任!

    胡适出来了,大家把他围住,学生代表就提要求。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胡适说了一句话:“大家都要看看实际情况,不要老听代表们讲的嘛!”

    有学生就冲他说:“校长你说的不对,你年轻时候不也搞过学运吗?代表都是我们推选出来的,怎么能不听呢!”

    胡适立刻点头,对对对,然后跟学生们做安慰和解释工作。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解放军把城外围起来了,国民党在东单造了个临时飞机场,动员了很多教授去台湾。胡适一直讲,我不会走的。但忽然有一天,校长不见了,走了。

    很快北京解放,我们被组织去参加入城欢迎式,心情十分激动。

    2 在开国大典中当纠察人员

    1949年开国大典,我们班被抽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去做纠察。

    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接受检阅的游行队伍,一部分是坐场的群众。那时候广场还没有人民大会堂,也没有历史博物馆,两边都是红墙,我们的任务就是协助解放军维持秩序,让大家不要乱了。

    三点就起床,吃了点东西就从学校出发到广场。下午三点开会,毛主席准时上了天安门。我就在他正面,但离得很远也看不见,全是人哪!

    等到游行队伍都走完了,大概六七点,我们都拥到天安门底下和毛主席招手,但不许过金水桥,大家都在喊,很激动,听见毛主席在上面讲什么,麦克风还不像现在这么好,听不清楚。那会儿还是小,体会不像现在这么深。

    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到学校,也不记得一天吃过东西没。去年我们班同学聚会,大家聊起来,说那天好像发了两个面包,可那是什么时候,面包是稀有食物,应该不可能。

    1959年,我回北医进修,有一些参加国庆十周年阅兵式的名额,我们站在规定位置,也不允许到处乱走。国家领导人都看到了,还有赫鲁晓夫、金日成、胡志明,可惜那时候没有望远镜。

    这两次特别有意义。我很幸福。

    1954年毕业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毕业生全服从组织分配。我被分到长治淮海机械厂,1957年初调到省人民医院,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只有19789月到19813月,被国家卫生部派往喀麦隆,任中国医疗队吉德队队长。

    小资料:山西省卫生厅从1975年开始派遣援非医疗队,第一个援非国家是喀麦隆。之后,分别于1981年向吉布提和1983年向多哥派遣医疗队,援非医务人员通常两年一轮换。至2010年年底,省卫生厅已向这3个国家派遣了44批医疗队,共计九百余人。现在,我省医务工作者在喀麦隆进行援助医疗的有45人,多哥有21人,吉布提有10人。

    3 非洲人拎着蛇来找大夫

    派医疗队无偿支援非洲,咱们国家从1962年就开始了,第一个受援国家是阿尔及利亚。

    我是吉德医疗队队长,吉德在喀麦隆北边,条件非常艰苦。那儿的外国人多是法国人,以前西非是法国的殖民地。

    每天早上医疗队一开门,病人就能排一二百人。我们旁边坐一黑人护士,他给翻译,当地人说的是土语,我们去以前突击学了几个月法语。

    当地有医院,院长是塞内加尔医学院毕业的,英语法语都讲得很好。整个医院没有其他大夫,全是护士(护士也全是男的),也没有药房,比如你要上手术了,我给你开多少纱布、多少酒精,门外有专门的药店,病人去买回来再做手术。

    最常见的病是疟疾和血吸虫病,当地人都会诊断,我们找疟原虫都不如当地人利索,医疗队的队员大部分都得过疟疾。

    当地人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就是让蛇咬了,他会马上把蛇打死,提溜着蛇来找你,这个就可以让大夫看用什么抗毒血清——不同的蛇是不同的血清。

    我给一些部落酋长也看过病,非常有权威的老人,穿很讲究的白袍子,后面跟一跟班。酋长在我这儿看病,坐着,跟班跪在旁边,老头就把脚搭他头上。

    4 最受欢迎的药是清凉油

    在喀麦隆期间,我们先后抢救成功了危重患者近百人。妇产科急诊最多,有时候夜里赶时间,我们走小路,两边都是草,经常对面来人,当地黑人兄弟。他一看是中国人,就站在旁边,等你过去。我们觉得很安全。

    当地人对医疗队员非常好非常尊敬,见了我们都叫中国医生。

    所有的药都是从中国运去的,免费的,你不能给多,病人太多了。

    比如说小红盒的清凉油,在非洲欢迎极了,当成最好的礼物,一个医疗队有多少清凉油都是队长掌握着。我每个月坐飞机到使馆汇报工作,那儿的机场很简陋,入口只有一个警察拦着,我就给他塞一个,众目睽睽之下他就放行,我就先登机了,没有号,你爱坐哪坐哪。

    大使馆在首都,离我们有一千公里,每个月要去汇报医疗队的思想,还有党支部的工作。

    当时我们的补助只有40块钱,大使说,你们别嫌少,我也是每个月40块。但我们每人的伙食费很高,144块,必须全花掉,不许剩余分给大家钱,否则你就是贪污。就是要求保证你的健康,一定要吃好。所以有时候支委会研究的课题就是这个星期吃什么。

    离我们100多公里,有一个我国援建的水电站,最多的时候有一二百人,他们有病也来我们这看。有次水电站寄来《五朵金花》的电影胶片,我们在大操场放映,当地人也来看,看不懂也高兴。等散了场,就听到非洲人满世界喊:金花——

    两年半后平安回来了,我们发现祖国已因改革开放发生巨变。

    5 1972年,救活心跳停止24分钟的病人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呢,他姓孙,是个搬运工,就在省人民医院隔壁的粮库当工人。当时他靠在漏电的传送带上,被电昏迷,送到医院的时候心跳停止。全院协作得很好,不但把他救活了,还一直活到现在,前些年还在卖三餐源馒头。“文革”中,哪有那么多先进仪器啊,完全就是凭着大家的职业热情和医疗知识。怎么救?心跳没了,开胸拿手按摩心脏;没有呼吸,气管切开捏皮球。如果说现在的医疗设施水平是导弹,当时就是步枪。

    1978年,全国开第一次科学大会,山西就把这个成果报上去了,受到了表彰。当时全国有好几家,就是这种心跳停又复苏了的抢救病例,咱们这个时间算比较长的。

    以前医学上有个老概念,心脏停跳六分钟,即使能活过来,人也得成傻子。报的时候,人家都不相信,让做模拟试验。模拟了好几次,把人抬过来,一进医院门口,就掐了表,意思是进了医院就得保证抢救了,这个时间过程是24分钟,其实这会儿大夫还没看见病人呢。

    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特别的贡献,这个事干的还算心里比较安慰。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谢燕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12-08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三晋人物传奇系列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