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长治县琚寨一个医药世家的传奇

 

 

 

 

 

  贾府风云 

    325日,在长治县琚寨村,贾世栋翻开自己的家谱,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祖先,因为逃荒,于元大定年间离开汾州,流落到潞州南乡凤凰村。”

    贾世栋的记忆恐怕不是很确切的,首先,元朝并没有大定的年号,倒是元之前的金代有,号称“小尧舜”的金世祖完颜雍在推翻著名的暴君完颜亮的残暴统治后,即确定了大定的年号,它的时间段是1161年到1189年;在长治县政协网上,郝建国先生一篇文章认为,贾家到达长治的时间是在元朝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这几个不同的说法,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多年的误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贾家的移民历程要在大槐树移民之前就开始了。

    那是几百年前的一天,一个叫贾洪生的人离开汾州,跋山涉水,来到了“四百四十里”外的潞州,在琚寨定居,谁也不会想到,他的到来会在几百年后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家族。

    按照保守的说法,这是一个绵延至少678年的家族;按照开放的提法,这个家族有着851年的历史。在多少代的传承里,这个家族在长治县琚寨村行医用药,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医药世家。

    这个医药世家是如此的特别,在山西这片土地上,晋商为我们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院,但在这些大院中,以医药传世的却是屈指可数。它所浓缩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背影,也包含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历史总是在湮没一些东西,而那些被湮没的,恰恰是历史中最有价值的成分。对贾家这个几百年的医药世家也是如此。那本竖排版、繁体字且无标点的家谱,确实给我们造成了不少障碍,但当我们翻开的时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先辈们出现了,他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不止、奋斗不息,在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回眸时,竟然发现他们距离我们是如此的贴近。

    岁月飘忽,光阴流逝,谁清晰了谁的记忆,谁斑驳了谁的红尘,这个院落,这个家族,就在那个地方静悄悄地诉说着一段传奇。 

一个医药世家的奋斗三部曲 

起家

    贾世栋这一辈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他和老三在故宅坚守,大哥和二哥则在他乡谋生。贾世栋的大哥贾世政已经退休,现在在北京照看外孙。贾世政说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参军,后来进入长治市环保局工作,在当地组织的多次“上党环保行”中,他都是副团长。他回忆说:“我一直不知道我们家曾经有这么大的名声,有一次去壶关的时候,遇到当地环保局副局长王兰清,他一听说了我的家庭背景,就给我讲了很多故事,有许多,都是我不曾听说的。”

    贾世政和贾世栋兄弟,现在都能将家族的这些历史的大概记载下来,但说到许多细节时,由于年代的久远,更多的他们已经无法追溯。

    医药世家兴起的时间,即根据贾家后人的推测,一个说法是明初,贾世栋提供的一份资料说:“贾氏先辈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结合《神农本草经》认识和了解了植物与中药的知识,他们深刻钻研药理知识,采药种药、精耕细作,懂得了更多药材对生命的价值和用途。经过了数辈的努力,终于在当地有了显赫的地位。自明初开始,他们以医治家,治病救人,代代出名医,辈辈著书立传。”他将这个医药世家的兴起定格在明初;而在一个报道中,则认为是在“明正德年间开始行医卖药”,即1506年到1521年间。

    但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贾家是如何对医药发生兴趣的?很有可能的是,贾洪生离开汾州的时候,就具备了一定的医药知识,金元时代汾州的中医药水平是比较发达的,其中任东卿家族很有名气,它是汾州孝义人,其父任志愈已是名医,《闲居丛稿》记载说:“家传之妙,其道大行,贫者施以药,资以米”。任东卿本人也当过元代的太医,官职是“都元帅行军太医提领”,就是随军医师的领导。民间的医生有名气的有陈百禄,他“隐居河汾,世以医名家,临财廉,取与义”。

    这些扎根民间的中医药文化,到底给了贾洪生多少启蒙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的是,贾家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时间,可能要比我们能够看到的要更为悠久。

兴盛

    在贾家的家谱中,贾永福是一个开拓型的人物,贾家可考的行医史就是从他开始的。他的生活时间跨越了两个朝代,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到清顺治六年(1649年),贾家后人给他的评价是:“精通医学,善于教子”。

    从贾永福开始,一代代贾氏先人行医于此,家谱上对他们的事迹都有简单的记述,这一段历史的脉络是相当清晰的:

    精通医学、创建贾府“西大楼”的贾存恭(明天启五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

    康熙年间担任忻州教谕的贾维潘;在贾世栋家的老宅里,至今还保存了一块碑,记载了贾维潘的一生,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这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这意味着,康熙年间的贾家,有一个人取得了举人或者贡生的地位,并且得到了藩司的认可。

    贾釮(音qi)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贾釮号翠云子,生卒时间分别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有着大量的著述,其中有《伤寒会心》一卷、《伤寒洗髓》一卷、《脉决》一卷、《医方一隅歌》十二卷、《单方搜奇》二卷……贾世栋说他“善地理、善医学、善养生”,这一点恐怕是没有问题的,他有着80岁的寿命,这个年龄在当时的普通人中算是比较罕见的。

    在贾家兄弟眼中,雍正到乾隆年间的贾凤翔兄弟(父亲贾釮),带有更多传奇的色彩。贾世政讲了关于他们兄弟的一个故事:“贾凤翔兄弟典当了他们的所有家当,要下江南做买卖,老夫人听说后,把他们叫到跟前,拿出所有的当票,当众烧掉。让他们兄弟出门没有任何负担。”贾凤翔时年19岁,他临走的时候还带着年幼的弟弟贾凤友,他们为什么要去遥远的江南做生意以及他在江南都做过些什么都已经无法考证,贾世栋唯一知道的就是,几年之后,兄弟俩回来了,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他们在村子里求田问舍,买田地达300多亩。

    贾釮的时代,恐怕是贾家最为辉煌的时代了,从这个时候起,贾家“耕读医馨”的传统就已然形成,贾釮的医术和大量的著述在贾凤翔那里得到了传承,贾凤翔回乡后开始跟父亲学医,他也撰写了一些医学著作,如《针灸集要》等,贾家家谱记载,贾凤翔尤善针灸。而贾凤友则有难得的商业头脑,他在不远处的“铁都”荫城(在明清时期,长治地区以生产铁器闻名,潞商们在晋南和晋东南之间开通了盐铁古道,这条古道西连陕西,东至河北、山东,而荫城是重要的铁货生产地和集散地,是以有“铁都”之称)开设了面粉店,并且,他有很高明的种植技术,当地人都传说他是“五谷神”下凡。

    在凤字辈的历史终结之后,锡字辈崛起,其中的佼佼者是贾锡爵,这是贾维潘之后,又一个在科举中取得一定地位的贾家人,家谱上说,他是位“太学士”,明清时,在京师设立的国学就是国子监,也称太学(最高学府),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就是所谓的“太学士”。

衰落

    在贾世栋的记忆中,他似乎没有见过家里留下来的先祖给病人开的药方。而贾世政则说,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无意之间,他在县卫生所看到先祖贾釮所开的药方,可惜,当时他并没有太在意。

    进入到贾家锦字辈的时候,中国已经迎来了一个转折时期,贾锦城生活在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就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改变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贾锦城6岁。这个古老的家族依旧沿着几百年来的传统前进,深处内地的他们并不知道外界巨大的变化。贾锦城和接下来的贾尚忠、贾尚信,以及后来的贾子玉(贾世政、贾世栋兄弟的父亲)依旧在行医,其中的贾子玉还号称上世纪50年代“晋东南四大名医”之一。当时,贾家的名声在长治地区依旧有一定影响力。

    所不同的是,贾家衰落的时代就从这个时代开始了。贾世栋回忆说:“先人们说,光绪三年(1877年),年景大旱,村中人民饿死大半。”贾家所不知道的是,这次灾荒就是近代有名的丁丑奇荒,那年是丁丑年,当年,山西农田颗粒无收,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把树叶野草都吃光了。旱情不断发展,可食之物罄尽。在以后的几年中,灾情蔓延到9个省份,其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直隶五省是重灾区,尤以山西最为严重,刚刚来山西当巡抚的曾国荃说:“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这场浩劫使得山西全省死亡500万人左右,还有几百万流亡或者被贩卖他处。在贾家的家谱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光绪三年之间……田苗大底旱而皆坏,每亩收籽不过斗上,途中饿殍之人不知其数,集上小米之价几千有余,东村不能往西村行走,路上见人友且惧怕……郊外白骨见天,鸟兽相食人且恶之,不料更有人食人者。村中死人之数十有其六,虽有产业不能应一时之急。”这就是对那次浩劫最惨痛的记忆,贾氏兄弟以惊人的魄力度过了这次劫难,他们对全族实行供给制,男子每顿喝米汤三碗,女子则是两碗。但无论如何,这个大家族在这次灾难中还是遭到惨重的打击。“虽有产业不能应一时之急”正是他们所发出的无奈叹息。

    对一个家族来说,接班人的问题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问题,《红楼梦》中贾家的衰败,其根本就在于他们无法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而对琚寨真实的贾府来说,这个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那时贾家的两兄弟贾尚忠和贾尚信,一个跟随父辈行医,以医术济世,一个则具有经商的天赋。贾尚忠那时候在长治县的好几个城镇以及壶关和长治等地,开设了好几家药铺,这是贾家的经济命脉。现在的贾世政兄弟回忆起贾尚忠来,都赞不绝口,说他不到20岁就开始去经营药铺,不几年间,分店就开了好多家,贾家的前景一片光明。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贾尚忠突然得了痨病(即肺结核),不久去世。这对贾家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现在,贾世政兄弟用“祸福相依”的古老辩证法来评价这位先祖的死亡。贾世政说:“如果他不死,那么我们家在土改的时候就不会是贫农成分。我就不可能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政审去当兵。”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贾家还出过获得了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贾子贤,获得全国劳模称号的贾银贵等。但是,这个以“耕读医馨”传世的家族还是没有了当年的盛况。 

大宅门里的古老故事 

东西大楼

与琚寨这个古老的医药世家密不可分的,是贾家达7000平方米的故宅。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先人已经尘归尘,土归土,唯有这座宅子坚强地屹立着,默默地见证了人间的沧海桑田。

在很长的时间里,贾家的规模要比现在更大,它的建制还真有点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从贾洪生移民到此后,贾家经过数代的传承,到了贾奉、贾磷、贾本兄弟手中分成了两支:贾磷一门六子形成“东六门”,贾奉一门八字形成了“西八门”,贾本一门则不知去向。“东六门”在东大楼,而“西八门”则在贾存恭的时代兴建了西大楼。时至今日,东大楼已经无影无踪,所保存下来的,只有西大楼和它周围的院落。

贾世栋称:“东大楼早在一二百年前就没了。”拆毁的原因,他也说不清楚。他记忆比较清晰的,是一位祖奶奶。贾存恭兴建西大楼的时候,正是贾家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方地基要出到白银五两,夫人侯氏主持家务同时兼任监工,当时有百余工人在劳动,侯夫人足不出户,竟然看出两个人在偷懒睡觉。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贾世栋爷爷贾尚信的时候。1942年,这位经历过丁丑奇荒的老人撒手人寰。可是,贾家为他挖坟的时候,却发现选好的墓地下面已经有一座古坟。他的葬礼因此无法举行。儿子贾子玉将父亲的棺木放在二进院中的正堂,这里还摆放着历代贾氏先人的牌位。几年之后,贾尚信的两位妻子先后去世,一位本家的老人也在同时去世。贾家终于选好了新的吉日和新的坟地,在一天之内,将四位死者一起安葬。这几乎是琚寨历史上最奇特的一幕。那些上了年纪的琚寨人都证明这真实地发生过。琚寨村村委一位姓杨的副主任就表示他听说过这个故事。而更为奇特的是,此后的几年间,贾子玉夫妻就在这间房间里陪伴父亲,甚至他们的长子贾世政也是在这间房间里出生的。

古老的民间医院

长治县新闻中心主任李保宏经常来这里做调查,他对村里的古建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热情。对贾家老宅,他的定义是“一座古老的民间医院”。对这个定义,贾世栋深以为然。

院门口地面上是一幅阴阳八卦图,用砂石砌成,李保宏开玩笑说,这好比这家医院的商标。而在大门的右侧,还保存有拴马的铁环和喂马槽,贾世栋说以前有十多个铁环,现在就剩下残缺不全的几个了,同样,李保宏形容这是医院的停车场。在大门上,则写着贾家引以为傲的一块匾额:“耕读医馨”。

对“耕读医馨”四个字,贾世政兄弟认为是他们家族的家训。贾世栋对它们的理解分别是:“耕者,民以食为天,辛勤耕耘获得硕果乃生活之本;读者,学知识明事理铸造栋梁之材乃成功之本;医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惠泽苍生乃中医世家之路;馨者,家族优秀文化子孙永恒传承不时弘扬。”贾家人认为,只有把耕、读、医三件事真正做好,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才不愧对祖先教诲。除此之外,“唯耕唯读”、“和气致祥”、“积善余庆”这些字样也不断出现在贾家的匾额上。说起“积善余庆”,贾世政兄弟不断提起祖辈们从事公益活动的情况,贾家的家谱中不断有给村里盖庙修路的描述。有意思的是,贾世政回忆自己家堂楼窗扇缺失的时候说:“堂楼原来是有窗扇的,但是一对门扇现在都消失了。村里的玉皇观曾一度改为学校,因为东北角上缺一副门扇,父亲贾子贤就捐了其中的一副窗扇,由窗扇改为门扇;后来村里办养猪场,另一副窗扇也被捐了出去。”

这的确像是一座古代的医院,贾家大大小小共有13个院落,整体建筑群分左、中、右三翼,中翼为正院,以楼房为主;两翼为偏院,以平房居多。

大门里面,有四进院,有的房屋已经坍塌,有的屋顶上长满了杂草,贾世栋解释说,二进院两边的平房,是进行初步诊断和开药方的地方,同时要承担病人住宿的功能;如果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就进三进院,这里有贾家医院的权威专家负责接诊。

但最为壮观的,恐怕是四进院的四层楼了。这在太平时代是用来堆放药材的,相当于这家医院的仓库。而一遇到战乱,这里还担负着保卫家族的责任,这时候楼上会堆放许多石块,大楼的门用厚厚的铁皮裹着,厚厚的门后还有一道木栓,一旦有人企图进入,贾家人就会躲在楼内,青壮年则上楼往下面投掷石块。

古老家族的传承

在这个古老的家族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来吸引他们前赴后继地从事到医药行业上来。而贾世栋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让自己背诵脉诀的情形,“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汇之地,寸口朝宗……”这些话语至今他都能琅琅上口地背诵出来。也仍有贾家中医传人贾树德承继祖业,在从事中医研究工作。贾世栋也有一个女儿正在河北的一所医学院学习中医。这个家族几百年的传统,并没有中断。

他们传承家族的力量究竟来源于什么?在这座大宅院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在默默地维系家族。

唯一的答案恐怕就在家谱中了,贾世栋称先祖教子有方,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所谓的“耕读医馨”之外,还有一种潜在的祖训。

从贾家的家谱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个祖训的一部分:“祖父教:高祖仁菴公(即贾存恭)神主虽百世不得迁,以兴家立业非易事也!”“祖父教:后世儿能著书立说有大功名,创立家业有大功劳,牌位概不得迁。”

这两则训示,是这个古老的医药世家家族为什么能够传承不息的内在原因。尤其是后一条,它是家族内部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这也揭示了,为什么一代代贾家后人如此热衷于著述。

贾家前人们的书,流传于世的极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在贾家的家谱上,记载了一次火灾,“经焚过一次,而不尽知,为可悲耳!”“空余简牍残篇,无力以付梓,为可叹耳!”

再一次回味这段历史时,那些古老的片段终化为一声声叹息,冥冥之中,又有谁能够猜想到呢。

延伸阅读

琚寨村由来

琚寨,古名“凤凰村”,始于何朝何代,已无从考究,但其历史的古老悠远,却无可置疑。据琚寨玉皇观中的碑碣记载:“雄山古心正之,铮铮环海胜地,唯上党之险峻,列土分封独凤凰,安孰是为记,凤凰村之古名也。”

琚寨有个琚家大院,始建于元代,占地8000余平方米。大院背靠高崖,面临深沟,东西有高墙阻隔,唯有东南和西南所开的罗圈门与外界相通,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式堡垒,易守难攻。琚家大院分东西两院,均为一进三院,楼房结构。

说起商贾文化,当首推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琚家了。琚家何处来,何时来,已无确考,但琚家老祖先带领 “七十二人下江南”的故事,在琚寨却是妇孺皆知的。琚寨距荫城不过五里之遥,村里以生产铁货为生的家庭作坊也不在少数,尤以盛产“荷花钉”享有盛名。琚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做起了贩运铁货的生意,他们组织起村中的青壮年劳力,硬是靠肩挑、背扛、车拉,把周边的铁货运往江南,从中获利。后又在大江南北开设了多家铺号,由单一的铁货专营,逐步转化为多种经营,琚家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社会地位日益抬升,遂滋生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之念,凭着在村中天字第一号的绝对优势,将由来已久的村名“凤凰村”,易名为“琚寨”,正如 《长治市地名志》记载:“凤凰村中琚姓大户人家于江南做生意,财势极大,为官江南,后便以琚姓打头,取寨堡坚实之意,更改名为琚寨村至今。”  

一个古老家族的救赎之路 

    回眸贾家历史,一切已成追忆,那曾经的主角已成追忆,而现在的主角,他们还在故宅畔彷徨。那几百年的历史,那杂草丛生的老屋,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精神故乡。

老人的心愿

    西大楼的几百年间,最大的一次改变发生在土改中,那时候,贾家大院被分割,四进院的房子住进了不同的主人,贾世栋还记得父亲的一次抗争,当有人试图拆掉四进院的几间厢房时,父亲竭力阻止,最终保证了这个院子的完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开始走出了昔日不间断政治运动的时代,一切开始步入正轨,贾子玉也已然成了一位老者,这位曾在上世纪50年代担任琚寨初级社和高级社副主任的倔强老头,开始了他挽救老宅的征程。

    在人生最后的十多年来,贾子玉最大的手笔就是,用置换和购买的方式先后将分出去的房子收了回来。之后就是不停地维修。贾世栋说:“前后不下十多次吧。”

    1992年,他亲自刻好一块“耕读医馨”的匾额,挂在大门上,这似乎象征了他要恢复贾家传统的一个决心。

    老宅中好几间已经坍塌的房屋,贾子玉依旧没有能力复原。老人离世的时候,对此事还是念念不忘。

    但是他尽力了。

家族的责任

    家族的责任现在落到了贾世政兄弟们的肩上,对他们而言,家族的辉煌是一个悠远的传说,每一次的发现,都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新奇和冲动。

    首先是贾维潘墓碑的发现,这让贾世政和他的兄弟们看到,原来家族中还有一个远在忻州做官的人物。贾世栋会不时翻阅家谱,当他看到贾锡爵曾进过太学的时候,因为不理解太学的含义,又专门请教了一些专家,这才明白,那是那个年代的最高学府,后备官员们呆的学校。

    2010年,著名学者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弟子规》,其中提到:“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也有贾有仁的说法)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生知之甚少。”贾存仁,这个名字清晰地印在贾世栋的脑海里,他突然想到,在他的家谱中,曾有一个贾存仁的名字,对他的生平,家谱上的记述是“无考”。他为此买了本钱文忠的书,并且查阅了一些史料,贾世栋认为,《弟子规》的修订者有可能是他的先祖。“但现阶段人们对贾存仁普遍认识就是:贾存仁,字木斋,山西浮山人,生卒不详,工书法,精韵学,著有《等韵精要》、《诗韵考源》、《音汇》、《弟子规正字略》等书。”两个贾存仁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恐怕还需要更深刻的考证。

笔墨官司

    327日,贾世政从北京发来一条长长的短信,这是一份在2011年就发出的声明,声明的内容是对《赵树理研究》第58期——琚寨专期的质疑。这一期的一篇文章,讲到琚寨的另一个显赫的贾家——贾桂家族时,用了贾世政家西大楼的图片,这引起了贾世政兄弟的愤怒。

    相传,贾桂是明朝著名太监刘瑾的贴身太监,琚寨村委会主任杨伟兵说:“贾桂为光宗耀祖、树碑立传,偷绘皇宫之图,仿皇宫规制而建。后被朝廷发现,贾桂即被处斩,工程也被停工,这座违禁建筑便是现存的玉皇观。”除了玉皇观,贾桂还留有精致的一进两院,现在只剩下后院的主楼和东、西配楼了。

    贾世政的不满是:“第一,我家现存的史料证明西大楼与贾桂无关;第二,我村贾姓历史悠久,别有分支;第三,在无事实佐证的情况下,文章说贾桂用金钱购买儿子养育孙子,并附我家西大楼的图片,这是对我家祖先和后人的侮辱。”他的不满还包括,这篇文章在被两家网站转载,贾世政认为引发了不良的后果,当他致电这两家网站要求撤下这篇文章时,一家网站接受了他的要求,但另一家却迟迟没有回应。

    这样的笔墨官司至今没有定论,这让他们一家人都为之愤愤不平。

    但对贾氏兄弟而言,最迫切的,同时也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恐怕就是老宅的复原工程迟迟没有开展。当我们拍摄老宅图片时,贾世栋不止一次表示,希望我们能够帮他制作一幅平面设计图,他好按照这个图案重建倒掉的几间厢房。然而,这个工作不是我们能够完成的。在得到这个答复后。他显得很失望。

发现贾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8月,长治市文物普查三队发现了贾家的老宅,长治县相关部门对贾家的院落也很重视。在此之后,一些媒体和参观者相继到访,那个曾一度被历史湮没的贾家和他们几百年的故事也开始重新被发现。

    这是一位网友在参观过贾家老宅后写的一段文字:“或许隔着漂亮的花窗望去,有时会恍惚回到那时的某一日,见那身穿马褂长袍的老中医坐堂,那无非也是望闻问切的过程,弥漫在空气中多是中药的味道,难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出现,最多也不过是治好一疑难杂症后的喜悦。后院的高楼仰目处,闪过孩童稚嫩的目光和家眷飘飘的衣袂,那是贾家子孙满堂、殷实富裕的小日子,但这些却足以灿烂他们的生活了。“其实人们或弛骋商场衣锦还乡,或冲锋陷阵凯旋而归,但结局都是为回归家园,求一个安适,求一个安逸。“生活中每个人都爱看故事,为故事的曲折伤神,但谁真愿意成为故事的主角?”

    回眸贾家历史,一切已成往事,那曾经的主角也成追忆,而现在的主角,他们还在故宅畔彷徨。那几百年的历史,那杂草丛生的老屋,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精神故乡。

延伸阅读:古宅

李保宏

    走进那古宅院,抚摸岁月的梦,一块斑驳的门匾,传承着耕读医馨。数百年的岁月,悬壶济世,恩惠苍生,数百年的故事,演绎传奇,代代相承。数百年的风雨,根扎上党,意坚志真,数百年的雨露,滋润太行,杏园成荫。医德是家训,医术是根本,用心铺下那诚信的路,铸就了这民族的魂。

 

本文来源:网络;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0-10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