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张颔:考古界的传奇人物

 

 

 

 

 

  开篇语:在山西文博工作的发展史上,离不开张颔、柴泽俊两位前辈,他们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从事文博工作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不仅开拓了我省文博事业的广阔天地,也在全国打造了两张精彩的山西名片。2012223日,在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中,山西省文物局特别授予张颔、柴泽俊“文博大家”的荣誉称号。

为了再现两位文博专家的传奇经历,本报特别整理了张颔、柴泽俊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让读者走近“大家”。 

    张颔是我省考古界乃至中国考古界的“大腕”,从事考古工作64年。他虽然学历不高,仅仅小学毕业,却自学成才,用一件件响当当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国考古界的领军人物;他吃过不少苦、受过很多罪,却从未放弃耕耘,从未放弃自己钟爱的文博事业,在“文革”期间住牛棚时,还不忘做学问,用《毛选》的纸外壳制作了一个测天仪,晚上用于观察星象。其实,张颔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执著的。

    【人物年表】

    1920年出生于山西介休,父母早逝,家境寒素。

    1939年在山西乡宁参加抗战。

    1946年办《青年导报》《工作与学习》杂志。出版短篇小说集《姑射之山》。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1965年主持山西侯马东周晋国遗址的发掘工作。

    1973年受命整理研究侯马盟书。

    1976年发表巨著《侯马盟书》,当即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995年《张颔学术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人录入《剑桥名人辞典》。

    1999年山西省文物局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为张颔从事考古工作五十年暨八十华诞举办了学术资料及书画作品抽样展。

    2004年秋西泠印社邀张颔先生为“社员”,这是这家国内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金石书法篆刻学术性团体成立百年来邀请加入的第一位山西会员。

    200511月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大家》专访了张颔先生,是山西入选此栏目者第一人。

    【事迹聚焦】

    张颔的一生,和《侯马盟书》紧紧联系在一起。

    1965年冬天,侯马电厂在基建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写有古文字的石片、玉片,时任侯马东周晋国遗址考古队队长的张颔,对石片文字进行了仔细研究,可还是一筹莫展,无法辨认出来。经过细心整理、反复琢磨,张颔认定这是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但具体作用却无法得知,于是在当年的《文物》杂志上写了一篇《侯马东周遗址发现晋国朱书的文字》的文章,在当时乏善可陈的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

    当时,郭沫若先生看到该篇文章后认为,这些文字是先秦的盟书,于是给张颔极大启发,从此他便根据“盟书”这个思路开始从历史上进行考证。

    虽然《侯马盟书》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问世,但张颔最终把几千件盟书残片的文字全部辨认出来,已经过了近十年之久。进展之所以慢,不是张颔偷懒,也不是先生“才疏学浅”,而是在动荡的“文革”期间,他被关进了牛棚,时间长达7年。“蛰伏多年后依然能潜心做研究,这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在山西文博界,张颔是每个文物工作者心中的偶像。

    上世纪80年代,张颔先生考古发掘、整理编撰的《侯马盟书》除了被我国考古学界评选为当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外,还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高度重视。考古学界公认,《侯马盟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被国内外史学界公认为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上世纪80年代,日本考古学界也专门给张颔先生发来贺信,盛赞这一重大的考古成就,并诚挚邀请张颔先生赴日讲学交流。

    此外,张颔先生在诗文、书法、篆刻方面也颇有造诣,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术看点】

    辨认“鸟书”

    1961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发现错金鸟虫书戈一对,形制相同,上有鸟书文字。张颔就此器作了详细考证,认出六个鸟虫书文字是“王子于之用戈”,列举大量文献、实物铭文及楚辞中的证据,证明春秋时已有人名单称的惯例,说明此戈确为南方之器,进一步论证了吴器流入晋国的原因。

    为“庚儿鼎”定名

    1961年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晋国墓葬出土了两件带有长铭的大铜鼎,张颔先生考释了该鼎铭文字形、字义和内容,判定其为东周时期徐国之器,当是晋大夫受赂之器。他根据铜器命名的惯例将其定名为“庚儿鼎”,使之成了考古学上的“标形器”。

    为“古彝器”辨伪

    1952年从古董商手中购得一件古铜壶,学者多认为是春秋齐国陈僖子田乞之器,有断代意义。张颔则认为仅据残缺的一半字形“喜”来认为证据欠足,且齐器多书人名不书美号,可知此壶断非陈僖子之器,也谈不上具有断代意义,廓清了对该器的两种偏颇之论,断定了该器的客观科学价值,对辨别古代彝器的真伪提供了宝贵经验。

    慧眼识“匏壶”

    1973年山西闻喜县出土战国时带有鸟头盖的偏颈陶壶。张颔作文考证该器形制的含义,指出这件器物即古文献中所说的“玄酒陶匏”的“匏壶”,即盛玄酒(水)用的礼器,是张颔考古与天文学相结合进行学术研究的代表性例证之一。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孙轶琼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2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