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古今通观真卓识鸿儒一代足千秋——专访大家姚奠中先生

  98岁高龄的姚老从车里走下,等候着的人们争相希望与他握手。笑呵呵的姚老有些意外:“怎么来了这么多人?”一生积蓄悉捐出,姚老云淡风清:“这些钱,我自己花不着,儿女们也不用我的钱,本想资助几名贫困学生,后来大家觉得成立国学基金更好,就采纳了这个建议。这是一件小事,没什么,钱多了放在那里没什么用,要让它发挥作用。”

    20101226日,“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在山西大学成立揭牌。这个由姚奠中先生率先捐出100万元发起设立、眼下已募集到386万元的基金会,旨在扶持与弘扬国学的研究与教育。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大陆,国学得到此类个人捐助及基金运作尚属首次。

    姚奠中。让我们再回首,瞻望这位德高望重的通儒大家,他的百年人生,是怎样一座高峰!

    作传者眼中的姚老:“为人为学称双馨,桃李不言天下尊”

    2007年夏,山西著名作家王东满接到姚老女儿请他撰写姚奠中传记的电话,王东满“几乎被这突如其来的盛邀震晕了”。他与姚老相识不过因诗词结缘两年,然而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通儒的看重与选择,谁又有权利和勇气婉拒呢?著名作家在姚老近一个世纪的生命维度面前有了胆怯与犹豫,它们却拧不过那份责任感:“姚老的人生阅历,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交织,大嬗变、大动荡、大变革的百年。姚老的经历本身就是折射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王东满每周上门采访两三次、每次不超过两小时,这样进行了一年多。他讶于姚老的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说到开心之时,常常禁不住前仰后合朗声大笑!”他将初拟的《大师姚奠中》《姚奠中》《姚奠中传》三个书名念给姚老。姚老一听“大师”二字,哈哈大笑,摇头摆手:“别大师了!担不起……担不起……”最后选定一个不加任何包装的《姚奠中》。

    1913521日,姚老出生于山西稷山一户耕读之家,身在河南的伯父写信来为他取名“豫泰”,字“奠中”。7岁入村堂读书,习字临帖,用两年读完四年的教科书,开始读《四书》。12岁,以第三名考入稷山县第一高小,前两名一人25岁,一人28岁。姚豫泰因此有了绰号“第三”。聪慧的豫泰成绩优异,作文常被当成范文,而他的大量闲空用于画画和读小说。当时乡中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常请这个十几岁的小才子去画画。

    1932年从运城菁华中学毕业,20岁的姚豫泰以优异成绩直接考入山西教育学院国文系,以“汾朔少年”之名写成诸子风格论文20多篇。这个除读书学习外一切吃喝玩乐都不参加的“理学先生”已凭书画文章享有盛名。因为参加学生反会考风潮,他受到被捕监禁3个月并驱逐返乡的惩罚。但他悄悄潜回太原住在老师家中,帮老师抄写史料、批改作文。1935年秋,23岁的姚豫泰负笈南下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多位学界名宿指教下学业愈加精进。国专每年举办论文比赛,经、史、子、集四道题任挑一个,要求两个钟头作成。他以《拟庄子〈秋水〉篇》名列第一。

    当时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创办国学讲习会,姚豫泰每周前往,立在窗外旁听。半年后考取太炎先生招收的唯一一届研究生,名列七人中第四。太炎先生辞世后,研究生中四人被章夫人聘请授课,姚豫泰从此开始了治学教书生涯,仅《说文》就买了18种。

    “七七事变”爆发,流亡开始。去南京、转安徽、赴徐州、往重庆……40箱图书毁于战火。“一片丹心伤碧水,两行血泪哭青山”。他辗转参加过抗日游击队,也在同学筹办的国学讲习班中任教。时年27岁的姚豫泰制定了十教条:“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识,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

    此后十数年间流离迁移,自皖而川而云贵,自中学而大学,教书同时他编演过话剧宣传抗日救亡,发起过集体辞职抗议官员侮辱教师,支持学生反对军统而被迫离职……“齐心赴国难,誓辞相慨慷”。

    1951年,姚先生受邀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执教山西大学。“肃反”中被隔离审查;打成右派;挖矿炼铁;下乡劳动;“文革”被批;住牛棚;掏茅厕;烧锅炉;修田挖崖……浩劫结束,他以64岁年纪焕发了青春。授课带研究生、担任政协委员和多种学术团体负责人……170万字的学术著作;中国书法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道德文章无以复,诗书画印称四绝。

    女儿眼中的姚老:“识广胸怀阔,静观气自平”

    姚力芸说,父亲的生物钟是与太阳同步的。无论睡得好与否他永远晨曦微露便起床,揉揉腰搓搓腿,穿衣,永远整整齐齐。弄一杯淡盐水喝下,用拄杖将窗帘拨开——阳光进入,唤醒了全家人。

    父亲来到小院里晨练。早年是棍和剑,后来是太极与八段锦,现在是自编的十段操。揉膝、挥臂、抡手……回到屋里铺床叠被、清洗夜壶,全部自己动手,直到半年前骨折。

    鸡蛋牛奶,馒头米粥,一壶绿茶,读书看报,接待访者,泼墨挥毫……这便是父亲每日的写照,几十年如一。

    虽然上门者众多,有各种各样的求字、求教、拜望、采访……但父亲总是尽其可能接待并允诺。访者十之八九都希望与他合影,于是常常不待访者开口,他便十分体恤地配合,正襟端坐,笑容可掬。私下他也会笑着叹息“我成模特了”,但从不对访者显出一丝怠慢。

    外人以为以父亲一平方尺上万元之“润格”早已大发其财,其实他写字是不收费的,在他精神健旺之时会欣然提笔,分文不取。只是年事已高而求字的人又实在太多,遇到商业机构求字时我们才不得不用去找所谓“经纪人”的方式来挡驾。他生活很朴素。一件衣服要穿多年,而为灾区捐款、为患病的学生筹款,他总是第一个慷慨解囊。周围有死丧之忧他也往往是上礼最多的一位。

    父亲曾主动请辞九三学社主委的职位,也多次在政协、作协等换届时主动要求不再连任。他是以《礼记·儒行》中“难进易退”为行动准则的。

    父亲的学术与艺术成就与他的早慧有关。他是个独特的个体。上无锡国专是一个坎,一入章门又是一个坎。他对章先生极为仰慕。

    他是根本不理财的人,更不会去挣钱。当年从大别山去重庆,找汤恩伯司令部要路条,有人给他一大盒瑞士手表让他捎到重庆去代销挣钱。他在旅舍为难了一宿,第二天又去还给人家,说一块也不能做。不能发国难财。又有负责军需的安徽熟人通过便利让他夹带贩盐,这是送他挣钱的机会。他却说:“我不需要钱。”其实都穷到家了。

    2009年父亲已将一百万元积蓄捐出,当时只想做一个“奖教金”。后来大家谈到不如将这钱成立基金会来滚动发展。在许多领导前辈的大力支持下,去年完成了手续,而且数额扩充到386万元。我们4个子女每人捐了三万元。按规定,基金会理事会成员由直系亲属、捐赠者和指定专家学者各占三分之一。它产生的收益已经用于扶持山西大学国学大讲堂和《国学之声》两个项目。

    其实做他的孩子“非常倒霉”。他忙死了,哪有时间管我们的学习,而且受他牵连,我们兄妹4个上世纪50年代都辍学了,唯一沾光的是读到许多书。当时中文系学生来用塑料布把我家大书柜都封起来了,造反派来了一看,封了,就走了。我们就从底下弄出书来看。后来我问他古书该怎么读,他说,你就翻译《孟子》吧。我就那么一点点地,啃通了。

    但做他的儿女也是幸运的,我们从他身上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我想就是那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情涵养,那份为社会为人民做事的精神。身处牛棚,他写下“畜樊同泽雉,濡沫比陆鱼”,借庄周典故与难友互勉;烧锅炉他一定要烧得热腾腾,糊顶棚他一定糊得最好。谈到过去的不快与苦难,他会摇摇手说:“算了,让它过去吧。”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经历过几乎一个世纪所有的苦难而仍能够那样乐观,那样对社会有深情有信任。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他了。因为他骨子里是希望做大事的,这个大事就是为民族为社会做事。在他那个时代,民族危难更其深重,他自己亲自参加过游击队,深知“解放”之不易。所以他由衷地赞美那些让民族站起来的人。他的衡量标准不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父亲以前没有读过小说《围城》。我推荐他读,觉得小说中所写与他辗转云贵教书那段日子相仿,可他说:“怎么这书里没写到一位真正的老师,没有一句提到抗日呢?”他的着眼点,他的生命倾注是在国家与社会与民族。

    弟子眼中的姚老:“平生文史余宏愿”“一山溪水汪洋”

    “学贵在识,艺贵在通,道贵在悟。三者备,是为中华人所独标之‘灵性’,其品味凌驾于智与慧之上,而不可以言语形迹表现。”周汝昌这样说姚奠中。

    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梁兴国2009年成为姚老入门弟子,治印“樗庐门下”。(姚奠中自号樗庐老人)。他拜师时给姚老鞠了三个躬。先生说江湖那套磕头不必。未必非拜,学习即为弟子。他本以为随姚老研习书法便已是一生足够的研究课题,后才知随其所学是攀之不绝的高峰、取之不尽的宝藏。

    “我也见过一些名家指点书法,许多人是给你说说就不错了,而姚老却是细化到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亲为示范。一位近百高龄的老者啊!”姚老对古文字学研究非常深,要求也极为严格。有次指出他“岁次”中“岁”字错了:“人所常见的这个‘岁’的写法其实不对:‘步’用‘戊’分开,一步步跨越时间的过程,为‘岁’。”若向他请教诗词更就长见识了。

    姚老的仪容从来是整洁庄重、一丝不苟。每件事都认真,礼节周到,更兼关怀体恤。每去姚老家总是怕累着先生,请教十分钟左右就主动告退,然姚老从未显出过半点不耐与倦意。姚老的药和水果是要定时服用的,一见保姆端着药前来,梁兴国便要告辞。但往往姚老摆摆手:“不急,咱把这个讲完。”还会主动安排:“中午你就在这里休息!”没有人不被先生的谦和仁厚所感动。

    姚老自“文革”以来厚厚九大本60多万字的日记,那是灾难年月中的记述,而点滴记录不怨不怒,只评古不论今,字里行间是豁达与担当。这更让梁兴国“有了对比才更知其人的伟大”。学养不必说,更深的感受是道、德、品、质。

    姚老有很大的包容心。他真心保护年轻人。姚老不轻易评价人与事,但“严谨得怕人”。他见不得不负责,常说投机取巧最终是害了自己,凡事要扎扎实实做。他对书法界或相互轻慢或相互浮夸的风气深恶。

    姚老也有幽默天真的一面。据说他曾在一次会议中,坐在台下,与相邻的张颔先生一起,两位世纪老人悄悄比赛背诵古代经典。“走近先生,才呼吸到真正的中国儒学大师的那最高的品德、那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先生说过:文化不是传承的,而是承传——你承了才可能往下传!能成为他的弟子是我的幸运,我不能辱没了先生的师名与学养。”

    记者手记

    115日,在姚老家中,姚老的矍铄与谦和,令人如沐春阳。他谈到经典的学习:“开始得越早越好。背诵得越多越好”。他谈到当下中国教育现状的问题与方向:“非常着急,但我习惯了不骂人,不悲叹,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我给他看他自己的诗句:“寄语东风须著力但期新绿遍天涯。”姚老再一次笑了。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12-14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