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陶鲁笳与山西

  2011年521日,我深为敬仰的陶鲁笳同志告别人世,结束了他颇有作为的一生。首都及山西熟悉他的同志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多次见过他,也有所交往。我的印象,这是一位颇有战略头脑,能够抓住大事,对山西建设卓有建树的人;是一位气质高雅、有深厚人文素养、能够在思想文化界领航的人。人们直呼他为“鲁笳同志”,这既十分亲切,又有某种敬畏。

注重环境保护与修建汾河水库

    1953年,陶鲁笳到山西阳高的大泉山调查。他在当时的县委书记王进陪同下,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从这条沟转到那条沟,发现农民在山坡上遍挖鱼鳞坑,坑的边上种小树,坑内种农作物。为了避免大水冲刷,就在山坡打了一道又一道拦水埂,上通鱼鳞坑,下通排水渠,埂上压的是杨树枝条。这样土蓄水,水养树,树保土,达到了植树、种粮、水土保持三丰收。陶鲁笳将这里的所见写成文章,投进毛主席编的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文章原来的标题是《大泉山是怎样由荒凉的土山变成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到了毛主席手里,标了一个醒目的标题:《看,大泉山变了样!》,还写了精辟的按语。以后,陶鲁笳见了毛主席,详细介绍说:“干那件事情的,一个叫高进才,是大泉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叫张凤林,是当地寺庙的居士。”毛主席听了高兴地说:“我们要把大泉山在报纸上大肆报道,要写书,写传单,给来参观的人每人一套。”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两次提到高进才和张凤林,并说,“我们的好东西,都是从群众中来的,不同群众接近,什么东西也创造不出来。”

    上世纪50年代,陶鲁笳曾到山西隰县作过地方水土和地方病的调查。他钻进一个山沟里,发现那里山并不穷,但水却极恶。妇女饮了此水不生育,即便生育,也过不了三代。所以来此落户的人,都是逃荒的外来人。这条沟里20多户,除一户有个妇女外,其余都是光棍。陶鲁笳和县委商量后决定,在沟的上游建一个水库,改善饮水条件。老百姓听到,高兴得不得了。

    抓大型水利建设,是从根本上改变山西面貌的基础工程,是山西省委几代领导人的夙愿。陶鲁笳曾谈到,上世纪50年代初,太原河西发生过一次特大山洪。他和省长裴丽生闻讯赶到现场,只见洪水如轰炸机那样震天轰鸣,像野兽那样奔腾而下,把附近的农村、学校冲了个干净。由此,控制汾河洪水便成了省委领导的心病。

    195873日,中共山西省委做出兴建汾河水库的决定,并于当年12月开工。设计库容量7亿立方米,坝高60米,坝顶长750米,建造的主要方法是水中填土。当时,从北京刮来一股风,说水中填土靠不住,弄不好就会把太原冲跑。那时,陶鲁笳刚从上海开会回来,听到这番话,就把省级机关干部带上工地,一边与工程技术人员重新核实数据,证明无需修改设计,一边在工地开展了上马还是下马的讨论。大家坚决主张不能下马,经过半年准备,一年半施工,汾河大坝终于巍然耸立起来。

我所接触过的陶鲁笳

    我认识陶鲁笳,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我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常到省委办公厅送文电。去省委,抄小道,要经过东花园。这里亭台水榭、曲径回廊,环境幽雅。两委首长常于晨光初露时分,在此散步打拳。有时幸得一见。我曾诗曰:“忆昔炮火初熄后,东花园里幸相逢。惊鸿一瞥留身影,党人气质文士风。”这就是我对陶鲁笳的最初印象。

    后来我调到山西日报,而陶鲁笳正好负责领导新闻单位。他在《新闻战线》上发表了著名文章《党委要把机关报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记得,他曾三去山西日报,即19594月,纪念《山西日报》创刊十周年;19658月,他即将到国家经委赴任之前;19884月,他离开山西多年之后。第一次去的那一次,省城新闻单位的头头都去了,陶鲁笳在雷动的掌声中讲话。他对山西日报的全盘工作表示肯定,还特别表彰了许力、畅波写的《话神农大闹五台山》,而对于文艺副刊则痛下针砭。我虽然深受刺激,但若干年后,写诗以记:“双塔寺畔我牛后,思想战线你是头。听君一言千钧重,思想清澈如溪流。”

    1999年我调入中国科协。离退之后为科协党组书记裴丽生写了一本传记,并有机会在山西出版。临出版前,我到鲁笳同志的北太平庄宿舍,请他为裴丽生撰写序,他慨然允诺。从两位老战友在山西合作共事入手,写得诚恳亲切、高屋建瓴。为此,我写了五首诗,登载在全国政协出版的《澄霞诗刊》。

    鲁笳同志对他在山西16年的这段经历十分珍惜。2008年他将我叫到家中,要我把这16年山西发生什么大事,他在这段时间说了些什么话、做了些什么事,整理出来,经他修改,在山西地方志发表。我到人民日报图书馆,找到封存的《山西日报》16年合订本,一件件往下摘录。经过半年时间,写出了12800字的文章,送他删改。说实在的,以他80高龄,改此万言文章,实在非精力所能及。于是这个万言文章,只好压在那里,无颜得见天日。

    在太行山上,鲁笳是一位能够独立支撑局面的县委书记、地位书记和区党委书记。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是主持宣传工作,进而主持一方全局的地方大员。

    到国家经委和体改委之后,他是中国城市综合改革的提出者和探路者。

    独立负责,卓有见识,敢挑重任,身体力行,这就是陶鲁笳留给后人的卓越形象。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10815,本文作者:韩钟昆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12-14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