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彭真:执著真理立法

  14年前的 426日,一位从晋南浍河岸边走出的革命伟人,在他人生的第95个春秋与世长辞。当我们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再次忆起这位老者时,仍然感动于他的生命曾经有过的激情燃烧,感动于他的博大胸怀和用一生追求真理的执著。了解越多,这种感受便越真切,越深刻。

    “彭”者,大也;“真”者,不妄、不邪。

“大篮子”胸怀天下

    彭真祖籍山东桓台,原名傅懋恭。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前后,桓台连年遭灾,彭真的祖父带领妻小从山东一路逃荒来到山西,在运城盐池打工讨饭过冬后,次年继续向北,最终落户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当地人将比崖低缓的土坡称作“垤”,彭真诞生地垤上村,便正是位于浍河北岸一道土坡上。

    19021012日彭真出生时,正逢祖父故去不久。祖母傅张氏感念丈夫当年一双竹篮挑着儿女求活路的不易,为这个长孙取名“大篮子”。老人不可能想到,这个“大篮子”,日后将会有多么博大的胸怀,又将荷担怎样的天下重任。

    在垤上村,颖悟超群的彭真度过了他农忙下地、农闲上学的少年时代,“铲除不平,匡扶正义”的宏大志向,曾令塾师为之一震。从曲沃县第二高小毕业后,1922年,彭真考入阎锡山创办的省立一中。当时,省立一中在高君宇、王振翼、贺昌等人影响下,已经成为太原的革命中心。在这里,彭真接触到共青团、共产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足迹渐行渐远:参与创建中共太原支部;推动、领导石家庄、天津革命运动;创建晋察冀模范根据地;延安整风;领导东北局;接管北平……此后70多年中,垤上村这座小院和院里的土窑洞,仅见过这位游子三面。

    如今的垤上村,街道两旁齐整整都是青砖房屋,惟上世纪80年代由文物部门修缮保护起来的西沟一巷七胡同83号,还保留着坐西朝东的两孔土窑洞。土窑洞里有彭真住过的阔大土炕,用过的桌椅、农具,墙上展示着彭真和家乡亲人的合影。院子一侧三间旧砖房,住着彭真侄子傅汝光的儿子一家。谈起伯父彭真,66岁的傅汝光话语间既有血脉相连的亲情,也不乏寻常百姓对伟人的崇拜与敬仰。

    傅汝光回忆说,1961年第一次见到伯父时,他正读初中。那天他放学回到家门外的胡同口时,正赶上伯父一行下车。伯父亲热地拉拉他的手,又将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边走边问:“多大了?”他有些紧张,回答道:“十五六了。”伯父听了立即追问:“到底十五了还是十六了?”时隔半个世纪,傅汝光仍然对当时的忐忑记忆犹新——“这么严格啊,可不敢再说错一句话了!”他说,那次见面,伯父看上去精神状态不错,但是搭在他肩上的手沉甸甸的,又似乎有些疲惫。

    成年后的傅汝光,渐渐找到了安放这段记忆的历史坐标。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造成的恶果已集中显现,粮食和其他物资全面短缺。这年年底到1961年初在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成为“实事求是年”。1961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又正式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进工厂、下农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彭真此次回乡,正是调研途中的顺路之举。一个月后的“七千人大会”上,彭真有一段后来十分有名的发言:“……毛主席的威信不是珠穆朗玛峰,也是泰山,拿走几吨土,还是那么高;是东海的水,拉走几车,还有那么多。现在党内有一种倾向,不敢提意义,不敢检讨错误,一检讨就垮台。如果毛主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错误不检讨,将给我们党留下恶劣影响……”在个人崇拜气氛浓厚的当时,斟词酌句说出这样一番话,需要怎样的政治勇气!

立法者 两度入狱

    因为对新中国立法做出的重大贡献,彭真被评价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鲜为人知的是,他的法学功底和同时代人少有比肩的民主法制思想,竟与两次备受摧残的牢狱经历密不可分。

    彭真兄弟姐妹8人,生活在曲沃县安居村的傅淑珍老人排行最末,是彭真七个弟妹中惟一在世的,也是与彭真最亲近的一位。傅淑珍之子、原曲沃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维孝,亦是同辈中与彭真见面和交谈最多的一位。2008年春,他整理自己与母亲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写出一本感情真挚的小册子《我的舅父彭真》。

    赵维孝说,人老思乡,晚年的舅父十分思念故乡,喜欢回忆往事,喜欢谈论亲人。每次前去,舅父都握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有一次他因不好意思,曾趁舅父不注意,悄悄把手抽出来。1979年,他陪母亲看望舅父时,舅母张洁清告诉他:你舅舅一辈子坐过两回监狱,一回是国民党的监狱,坐了6年半;一回是咱们自己的监狱,坐了9年,两回一共15年。数年之后一次聊天中,舅父也曾对他提及,自己一只耳朵听力不行,是“文革”中在狱中被迫常年面朝监视孔睡觉落下的毛病。

    1929年夏,由于叛徒出卖,彭真在天津被捕。为尽量减少党员、干部的牺牲,彭真在共同关押的政治犯中积极组织串供翻供,成功保护了顺直省委和未暴露的革命力量。入狱后,他又先后组织发动多次绝食斗争,期间患上严重的肺结核和痢疾,生命垂危,以至狱中党支部准备让他写遗嘱,后因地下党组织每月设法送进监狱的两瓶鱼肝油,方才保住性命。1935年刑满释放出狱时,他已经瘦得像根电线杆。而在狱中为掌握斗争武器,对《六法全书》的认真研读,让他无意中完成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为日后领导新中国立法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665月,任“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组长的彭真因为替罗瑞卿、吴晗作了实事求是的辩解,受到林彪、康生等人迫害,成为“文革”中第一个被打倒的对象,失去人身自由达12年之久,其中有9年时间在狱中。这段残酷漫长的时间,彭真同样没有荒废。他在狱中苦苦思索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原因,从女儿送去的马列著作中寻找答案。彭真一生酷爱学习,有“无笔不读书”的习惯。狱中没有笔,他便将彩色的牙粉纸袋和画报撕成细条,用嚼烂的米粒当浆糊,一条一条,将重点内容标注出来。出狱时,彭真手头粘有这种纸条的书,竟多达三十余册。

    19781228日,彭真和家人接通知后从陕西商洛返回京城,其时,他们尚不知道迎接自己的将是什么。飞机降落时,机场拥进二三百人。有人喊了一声“彭市长,我们盼了您多少年,您终于回来了!”现场顿时哭声一片。19796月,彭真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新成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此后,已经77岁的老人又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3个多月,就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7部重要法律,次年又主持了《宪法》的修改工作……中国必须走民主法制之路,这结论,离不开老人对一场浩劫、一段切肤之痛的反思和总结。

骨肉情大局为重

    “文化大革命”中,彭真远在山西老家的亲人也受到错误批判:80多岁的老母亲被定为“地主分子”,一次接受批斗时倒在院中的粪堆上;彭真的二弟傅懋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文革”后期出狱,不久便离开人世;傅懋信之子傅汝正,被以“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鸣冤叫屈”罪名判处10年徒刑,在服刑的第九个年头,家人接到了他自尽身亡的消息。

    19865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到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考察,路经侯马时,又回过一次垤上村。与20多年前两次回家探亲不同,这一次,老人心情复杂,“想回,又不想回。”——他多想到老母亲的坟头看一看,鞠上一个躬,但考虑当时村里派性残余还未完全消除,家里在“文革”中死了三口人,家属心里也还有气,他又担心自己此时回家对当地安定团结不利。

    火车行至侯马站,84岁的彭真下车后,在家乡领导干部陪同下,回到物是人非的老宅院。闻讯赶来的乡邻很快挤满了小院和院外的胡同。彭真在土窑洞里二老遗像前默默鞠躬后,在院里对乡邻们讲了这样一段话:“咱们村里‘文革’中是出了一点事情的,你斗我,我斗你。我的母亲是斗死的……我们家里死了3口人。在座的乡亲中,有挨斗的,也有斗人的。怎么办?把那个旧仇宿怨都记起来?过去谁斗了我,我斗了谁,都记下来,一直记到儿子、孙子,让他们结仇?这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把那些陈芝麻、烂棉花的旧账解决了,什么你斗了我,我斗了你,统统抛到村外的浍河里去,浍河没水了,埋到地里去,好不好?”担心众乡亲仍有疑虑,他又补充:“今天我回来给母亲上坟,不是因为她被斗死,只是感谢她对我的养育之恩。”一席话说罢,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动落泪……

    彭真与母亲感情极深。傅汝光透露,194812月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伯父受中央委派,以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的身份率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附近进发,开始接管北平前的准备工作。途中,他特意请人前往垤上村,将多年未见的老母亲接去。此后老人先后去过几次京城,但终因故土难离,不久便又回垤上家中。

    彭真的外甥赵维孝也回忆道,舅父90岁那年才开始过生日,之后老人的每个生日,他均有幸接通知前去。199510月舅父93岁寿辰时,曾躺在床上和他有过一个多小时的长谈。谈到早些年家里的事,老人说:“‘文革’中咱家死了三口人,小槐(傅汝正)在监狱里死得不明不白,我不是不想过问此事,而是怕问题查不清倒也罢了,又弄得一些人你斗我、我斗你。”赵维孝说,舅父一番话,化解了他之前所有的不解,令他顿觉心胸开阔了不少。

    革命一生,老人心中放在第一位的,始终不是自己和自己的小家。

赤子心 融入题词

    20105月,一尊5米高的彭真铜像在侯马市廉政文化公园落成。铜像面前的广场四周,几块镌刻有彭真题词的石头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其中一则“团结奋斗,把侯马建设得更好”的内容,尤为当地群众耳熟能详。但仅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或留意过,其中“好”字左边的“女”字,明显缺少一横。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主任、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馆长张铁锁告诉记者:“老人家一直牵挂家乡建设和发展,曾几次为家乡题词。可以说,每一件题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那似是漏写的一横,在张铁锁主任看来,绝非老人疏忽所致。为此,他曾特意向彭真之女傅彦求证过,傅彦的讲述,证实了他此前的猜想。

    1986年在家乡短暂逗留期间,彭真怀着对家乡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挥笔题写了“团结奋斗,把侯马建设得更好”这12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写成后,现场当即有人轻声提醒:“好”字似少写一横。老人应声作答:“等你们把侯马建设好了,侯马面貌变化了,我再给你们把这一横补上!”一代伟人的智慧和对家乡发展的期望表露无遗。

    事实上,此后老人再没回过家乡。1997年,老人在病榻上对前去看望他的家乡领导干部殷殷嘱托:“你们把侯马建设好,我喊你们万岁!”也许,当年少写的那一横,老人始终记在心里;也许,他曾经盼望过,能在有生之年把那一横亲手补上。

    离开廉政文化公园行至侯马火车站站前广场,又一款耐人寻味的彭真题词出现在眼前。在火车站大厅顶上,“侯马站”几个大字一旁的落款,竟十分鲜见地为“傅彭真”三字。彭真离开家乡从事革命工作后,曾变换使用过多个化名,直到1937年在延安改名“彭真”。遍寻彭真数十年的题词手迹,落款“傅彭真”的,仅此一处。张铁锁主任认为,个中原因应有两点。对生养了自己的家乡,老人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彭真”二字前特意加上一个“傅”字,表达了他对这方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眷恋,表示自己是家乡的儿子、人民的儿子;更为重要的也更鲜为人知的,当是另外一点。

    1937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军华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中央指示,彭真立即从延安出发,前往北平布置工作,火车经过侯马时,彭真回垤上村看望了阔别十多年的父母亲友。8月初,北方局在太原组建新的领导机关,彭真任组织部长。8月下旬的洛川会议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立即从延安出发,东渡入晋,奔赴山西抗日前线。途经晋南重镇侯马时,这支激情浩荡的队伍正是在这个小站,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在傅钟将军的回忆文章《忆八路军总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中,可以找到这样一段记述:我们的队伍向着晋南重镇同蒲线南端的侯马车站跑步前进……到了侯马,火车站里外挤满了人群。一些小孩骑在大人的肩上,仰着头,张着嘴,观看八路军上火车。其中有不少从沦陷区逃来的难民,衣衫褴褛,眼含热泪,期待八路军去收复他们的家乡;本地群众则祝愿我们能挡住日寇,使家园免遭战火。有许多送茶水的,端糖果和中秋月饼等慰问品的,挤上去塞到战士手里,递到战士嘴边……

    八路军开到晋东北后打的第一仗,便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在宣纸上挥毫落下“傅彭真”三字时,老人的心里,想必一定是回望,回望自己的出发,回望共和国来时的路。

求索者 润物无声

    坐落于省城文瀛湖畔的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是当年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旧址、山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成立的地方,也是青年彭真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彭真生平业绩陈列是纪念馆的主要固定展览,展品除彭真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文献、手稿外,还有多处逼真的复制场景,和一些在彭真人生不同阶段曾陪伴他身边的物品。内容丰富的两个展厅,是伟人生命95个春秋的浓缩展现,又像是游子自豪地捧回家乡的一份成绩单。

    原样复制的河北省第三监狱牢房阴暗狭小,透过低矮的牢门,依稀可见砖块垫起的木板上,薄薄地铺有一层干草,外墙上,悬有当年重刑犯所用的粗重镣铐——身处囹圄时,是坚定的理想和无悔的信念,让年轻的彭真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摧残和屈辱,出狱后,第一时间重返党组织怀抱;一只薄木板做成的小书箱,是新中国成立后,身担重任的彭真外出考察时随身携带书籍所用——看到一万多册图书和这只书箱,你便不难理解,仅读过中学的彭真何以拥有丰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辨能力;一组组玻璃柜里,陈列有彭真于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亲笔起草的信件、报告、发言稿等,一字一句,流露着老一辈革命家扎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朴实真诚的处事风格;一张满是圈改涂抹痕迹的稿纸,记录着老人平反复出不久担任“两案”审判指导委员会主任时,为确定“两案”(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案)审判原则曾经有过的艰难思考。

    而一封写给身边工作人员的信,读来又令人备感亲切——199010月,彭真前往医院看望跟随他半个世纪的老警卫员李志玉,回家后心绪难平,特意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去医院:那日到医院看你,感到你心情很激动——我也一样……到医院探望的同志们回来说:你病中仍是关心我的生活和警卫工作,常常念道过去照顾我的工作,自己不够满意。这就太过了。你过去的警卫和其他工作,我和洁清同志都认为是很好和满意的,请你不要再过分苛求自己……你在我这里负责警卫工作,实际前后近五十年了,是老战友、老伙伴……一代伟人对老部下的真挚情谊,流淌在字里行间。

    参观者驻足最久的,当属整体搬迁、原样复制的彭真晚年患病期间的工作、生活场景。

    房间地板用本色木条铺成,墙面是最常见的白灰墙,窗帘则是只经过最简单缝纫的长方形金丝绒布。两只会客用的单人沙发,式样简单到只在怀旧影片中才能见到。办公桌式样同样普通,桌上,老人读到一半的书静静扣放着……1991年,89岁的彭真因患中风病,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家中的病房从此成为他学习、办公和会客的主要场所。这个房间里,一张白色的老式铁管床是早些年北京医院淘汰下来的。一旁,有一张架在床边可以推动的简易活动桌,病中的彭真,便是用这张桌子读书看报,就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由秘书记录,再用左手吃力地签字,以供送往中央。而据赵维孝回忆,老人患病后,因右手不能写字,曾用左手托着右手写,有时还用布带子吊起右手来写。

    纪念馆常务副馆长杨士彪介绍,对彭真病房的整体搬迁,是在2005年初夏。当时,他们意外发现馆内二层有一间办公室的大小格局,竟与彭真所住病房几乎完全相同。征得张洁清老人同意后,他们将陪伴彭真度过生命最后几年时光的家具和其他物品搬迁回来,复制出这一场景。屋内所有陈设,均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貌。老人身居高位时的质朴生活、身患重病后对国事的牵挂,和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精神,深深打动着驻足此处的每一位参观者,有人在留言簿上如此写道:老一辈革命家说得好,做得更好!

    青春年少时从这里出发,生命落幕后又回到这里,化为一座令后来者仰望的丰碑。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旅行,那么彭真一生的行进,始终只有一个朝向——真理。一生求真,一生是真。“彭真”二字,他应当之无愧。

彭真生平

    彭真(1902年-1997年),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在民主革命时期,历任中共太原支部书记,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代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城工部部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委员,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翟少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12-14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