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鲁胜其人其学

  鲁胜其人也奇,其学也精。言其奇,奇在他弃锦绣仕途之前景而究学。言其精,精在他识思维轨迹之途而造《墨辩注》。

    鲁胜是西晋时人。根据记载,他生活于约公元三世纪下叶至四世纪上叶时期,其生卒年代和家世等情,均语焉不详。鲁胜名垂史册,是以其立德、立言而著称,因此颇为历代学坛尊重,至今依然受到学界的敬仰。

    唐代的房玄龄等修《晋书》,在《隐逸》传中列有《鲁胜传》,传文中以十分简约的文字,叙述了鲁胜最主要的充实的一生。传文云:“鲁胜,字叔时,代郡人也。少有才操,为佐著作郎。元康初,迁建康令。到官……尝岁日望气,知将来多故,便称疾去官。中书令张华,遣子劝其更仕;再徵博士,举中书郎,皆不就。”(见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之校本)这是一份言简意赅的不足百字的简历。首先说明鲁胜是“代郡人”。近代以来,言鲁胜祖籍,在对“代郡”释中或曰为“今代县人”,为“今阳高附近人”等,这些地方,均曾为代郡的治所所在地,如此言之亦不为错的。但西晋代郡的治所是在蔚县的。

    传文中云,鲁胜“少有才操,为佐著作郎”等,说明鲁胜在少年时代,就具有优秀的品行和学识水平。文中言其有“才”,就是有着渊博的才智,以及应世做事的能力;言其有“操”,就是言其有着良好的节操节守,并以其所执持之志而行事。

    “元康初,迁建康令。”晋惠帝元康年间(291年),鲁胜由佐著作郎迁任建康令(按:时为建邺县令,后晋愍帝司马邺即位(313年)后,以避讳改建邺为建康县),建康或建邺县,即今江苏省的南京市。就是说,鲁胜在西晋元康初年,曾任建邺县令,他由西晋京师洛阳到任后,“尝岁日望气,知将来多故,便称疾去官。”“望气”是古人根据云气变幻的形势,用以推测人间社会兴衰治乱以及吉凶之事,然就此而言,实为无稽之谈。但对于一位具有一定科学思想的鲁胜而言,却另有含义。鲁胜由黄河中游古都之洛阳,来到长江下游的建邺后,顾及朝政与上层的衰败,以及中原广大百姓的疾苦,“尝岁日”处于忧患之沉思中,深感这种重重矛盾的社会局面,难以为序,“知将来之多故”,因为事实上西晋现实并无改变这种颓势的希望,因此,他便毅然以疾病为由,辞却县令之职,带着一种沮丧的心绪,返回故里,沉浸在研究学术活动之中。鲁胜“知将来多故”之虑,绝非是杞人忧天,就在他被任命为建邺令时,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不理朝政,由贾后擅权,“八王之乱”起,便被赵王伦篡夺帝位,后由诸王辗转挟持着,形同傀儡,终为东海王毒死。晋惠帝虽死,诸王仍在争权中,最终结束了西晋王朝。在这个期间,图谋振兴晋王朝者不乏其人,张华便是一位杰出者,他被阮籍等誉为“王佐之才”,“时人比之子产”者。作为中书令的张华,他遣其子访鲁胜,“劝其更仕,再徵博士,举中书郎”,可见对鲁胜的器重。但鲁胜对此却不为所动。后来,张华这位著有《博物志》等学富五车的政治家,在惠帝被杀时,他作为司空惨遭杀害,并被夷三族。这事发生在元康九年之次年(300年),从此天下诸王纷争不止,鲁胜便完全进入了隐逸生活,正是由于他的睿智而逃过一劫,故《晋书》将其列入了“隐逸”一类中,是有道理的。

    鲁胜的睿智,不仅表现在他识世局,还表现在他学说的成就上。史传记载他著有《正天论》、《墨辩注》和《刑名》二篇等。对此,《隋书·经籍志》中均有著录。但这些著作均已佚失,或有史家认为早在永嘉之乱中便已散失了。现仅得其本传中所附的《墨辩注叙》,叙文虽仅录三段且不足300字,但却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

    首先,鲁胜对名学的特征,作出精确的概括与阐解。他说:“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他认为先秦争鸣中的名学,不仅含有“正名”之义,更主要的是在研究“名辩”之义。就是说,名学内涵有两层主要义蕴,一层是逻辑性的思辩之学,他是判定是非之分、同异之别和名实之理的学问,是属于理论思维科学范围的学问;一层是实践性的应用之学,将其运用于社会认识领域中,则有助于审治乱之纪、察利害之衡和决拟似之象的方法,甚至可以成为一种“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的。就是说,名辩中含有正名,但正名不能取代名辩。这一观点对重视正名否定名辩方法的传统无疑是重要修正。二是鲁胜首次提出并认为以《墨辩》为“名本”的正确观点。他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鲁胜说明,墨子及其第子深论名学,尤以《经》上下、《经说》上下凡四篇,成《墨辩》,或称《辩经》,而这正是“名本”即名学的根本所在。故自西晋鲁胜始制《墨辩》之名,除《经上》、《经下》、《经学上》和《经学下》四篇外,又增《大取》《小取》,使《墨辩》以六篇成集,成为代表古代思辩思维的名学著作,至今仍受到思维科学界的认同。

    鲁胜还进一步指出,古代思辩名学,虽然诸子论争中各具特色,但他们都确认作为名学共同客观原则的存在,且需要加以遵循。如他说:“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别色,故有坚白之辩。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辩同异。至同无不同,至异无不异,是谓辩同辩异。同异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辩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鲁胜在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含有两层深意:一是名学是言名论名的思辩之学,其学有两个来源,首先是源于“形”即客观存在着的千差万别的事物,人在对其认识中,产生了诸如坚白之辩、有无之辩、两可即肯定与否定之辩以及同异之辩等等,这是名学的主体内涵,也是名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二是名学虽为言名论名之学,是源于“形”的思辩之学,但其在同异之辩中,又源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客观的事物矛盾中,如同异之辩,则有同异中之差别矛盾,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矛盾,从中便产生了与社会相联系之是非、吉凶、兴衰以及治乱等名学思辩,以为治世用世之学。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魏宗禹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07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山西文化名人系列总目录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