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父子尚书”周瑄、周经

  元末明初太原府阳曲县衙之东有一条叫做周家圐圙的小巷,居聚着周氏一族。逮明永乐初年,小巷周家喜得一子,取名周瑄。周瑄小时并没有发现什么奇异的祥瑞之兆,但此子长大之后却成为使周家、周家圐圙,扬名立万的一代才俊,且他的儿子周经、周纮,誉过其父,博得“父子尚书”之褒誉,孙辈周曾、周孟亦为高官,再得“四世宫保”之盛赞。

    周瑄,字廷玉,明初太原阳曲人,生卒年均不详,依史料所推,约生于永乐四年(1406)左右,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前后。据《明史》“屡疏乞休,久之,乃得请,家无田园,卜居南京”所载,似可析出,其祖上非富庶之辈,其家非农桑之家,乃久居阳曲县城之平民。

    周瑄属大器晚成一流。大约在30岁时,乡试得中,为宣德乙卯科(宣德十年、1435)举人。获得功名后旋入国子监,在明朝最高学府就职。四五年后,约天顺六年(1441)前后,迁为刑部主事。在刑部,周瑄深思善析、多谋善断之长得到发挥,以“善治狱”而饮誉,终于在正统十三年(1448)擢升为刑部员外郎。

    正统十四年(1449),是明王朝历史上颇值记忆的一年。是年七月,蒙古瓦刺部大举南侵,不知天高地厚的英宗朱祁镇,在把持朝政之宦官王振的愚弄挟持下,率军亲征。许多应随皇帝出征的扈从郎官,深知此征败多胜少,遂托病告假,避之不及。而周瑄却主动请缨追随出征。果然,英宗御驾亲征之军在土木堡一败涂地,所谓 “六师覆没”,连英宗也作了瓦刺人的俘虏。此役,便是惊震明廷朝野的“土木之变”。随军出征,是为皇帝扈从的周瑄,在“英宗被俘、文武扈从者多死,王振也为乱兵所杀”(见 《中国历代帝王志》)之情况下,身负创伤,侥幸逃得性命,因祸得福,擢升署郎中。任上,有校尉受贿,胆大妄为,竟将囚盗释放,充以仇人为盗囚禁。周瑄在理案中,明察秋毫,使冤者得雪,擒拿为非作歹之校尉,追责其罪。未几,“外郡送囚,一日至八百人。时日暑天炎,瑄虑其触热”(见《明史》),加紧审理,昼夜不怠,仅用三天时间,全部审理完毕。一时传为刑部佳话。

    景泰元年(1450),刑部尚书王直,见周瑄躬尽职守,善处积案,雷厉风行,向朝廷举荐。周瑄遂被破格晋升为刑部右侍郎。在右侍郎任上的六七年间,周瑄理案缜密,办案迅捷,属吏仰慕,无敢弄虚作假之欺,吏风为之大治。逮景泰八年(1457)春夏,顺天(今北京)、河间(今河北河间)两府大旱、民饥,周瑄奉诏赈救灾区。是年九月,英宗复辟,重临帝位,以周瑄是当年随征之臣,诏还朝廷,另有重任,周瑄则不听诏,以赈灾为己任,“遍历所部,大举荒政,先后赈饥民二十六万五千,给牛种各万余”(见《明史》、《太原府志》),直至灾情缓解,民有余力,才回朝“奏行利民八事”(见《同上》)。重登帝位的英宗,未斥周瑄不听诏命之妄,反转任周瑄为刑部左侍郎,略有提升。

    当是之时,刑部门达、逮杲之流,屡兴大狱,冤案、错案时有发生。周瑄慎理冤错,细拆委曲,拨谜开谕,多所纠正。对原办案的诸位郎中(明代之郎官),循诱教诲,要求他们不要回避自己的失误所带来的麻烦,迅速扭转了冤案滥行。由于周瑄多年任职刑部,悉熟部署、部属实情,整个刑部所属,没有敢欺瞒他的。成化元年(1466),英宗驾崩,宪宗继位,即擢升周瑄为右都御史。是年,周瑄已在刑部任职近25个春秋,仅侍郎一职,便干了16年之久。

    都御史为都祭院官职,专用纠察、监察工作。走马上任的周瑄,迁右都御史后,督理南京粮储,诏赴任南直隶(今江苏南京)。时南京诸粮道官员,以为天高皇帝远,作奸犯科者甚多。周瑄执法颇严,精于治吏,到得任上铁面无私,迅速探破赃官污吏、龌龊之行,擒惩犯官数辈,多年之贪风贿气,宿弊为清。恰凤阳、淮(南)、徐(州)数州,旱、涝交加,生民大饥,周瑄禀奏朝廷,直言实情,获廪四十万以赈灾,安抚一方,吏民称颂。犯官黄岩,听信谄言,大兴冤狱,一案连坐者竟愈三千众。周瑄复理其案,洞察伪情,皆揭其诬,独惩首犯一人治罪,余皆教戒赦之。严宽之裁,惩教之度,大服民心。任右都御史10年后,再升为南京刑部尚书,职9年,狱无滞囚,风清气正。后因年迈体弱,屡上书乞休,卒后赠太子少保,谥庄懿。史称其性恬静,淡荣利,勤职守,诚为一代良吏。

    周经,字伯常,太原阳曲人。生于正统四年 1439),卒于正德五年(1510)。少年时,母慈父肃,家教颇严。逮长成,精于学。20岁乡试中天顺已卯科举人,21岁会考,中天顺庚辰科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叶,周经被选为侍读、中允,侍读皇太子朱樘于东宫,某日,讲《文华大训》,依例太子站立拱听。阁臣怕太子劳累,议请坐下听讲。周经则说:这是祖宗规矩,不可偏废。耿直率真之性,跃然纸上。成化二十三年(1487),太子登基,是为孝宗,周经亦晋升为太常少御,兼新君侍读。

    弘治二年(1489),孝宗提擢追随左右侍读多年的周经为礼部右侍郎,旋调吏部进左侍郎。通政经历沈禄,乃张太后姑婿。一日中官传旨刑部擢沈禄本司参议,时吏部尚书王恕在告,作为左侍郎的周经对中官说:“非面承旨,又无御礼,(我)不敢奉诏。”(见《明史》)王恕却要依旨而行。周经与王恕遂上疏争论孰是孰非,此事没有得到制止,不了了之,却成为诸朝臣颇为忌讳之事。未几,灵寿(今河北灵寿)奸民公然献地,贿赂中官李广,户部众仍因意见不同争执不下。周经却倡议九卿疏争,明辨是非,终于将献地行贿者绳之以法。

    弘治八年(1495),文武朝臣以灾异陈时政。周经上书奏章,斥责灾年仍戏乐之事,辞语颇为真切。弘治九年,代叶淇为户部尚书。其人,宽逋缓征,裁节冗滥,四方告灾,而其属吏挟势行私者不可胜纪。对此,周经不思群奸谗毁,按大明成法,上疏揭露,提出弹劾,无所顾忌。奉御赵瑄,胆大妄为竟将雄县之地,私献东宫太子。周经悉知此事,乃如实上奏弹劾赵瑄,直至将其下狱治罪。

    九边重镇大同,欠缺战马,兵部马文升请用太仓之银购马。周经驳斥:“粮马各有司存,祖训六部毋相压,兵部侵户部权,非祖训。”(见《明史》)孝宗以为周经言之有理,遂改拨太仆银给之。给事中鲁昂,请尽括税役金钱输太仓,周经则疏奏:“不节织造、赏赉、斋醮,木土之费,乃欲括天下财,给事言非是。”(见《明史》)内宫传旨索灯费白银二万两,周经据理力斥,坚持不给,仅上述几事,足见周经为官、为人、行事,刚介方正,果断敢为,时时处处以国家纲纪为准绳,不畏权势,不怕高官。即便是皇家行事,有违律典纲常,亦以理抗争,强争硬谏,不惜生命。所以弘治朝时,宦官、贵戚、权臣、大吏,皆惮而嫉之。惟孝宗朱樘,深知其嫉恶如仇,敢谏无忌,忤旨不恤,确属无私,遂每谏多准。

    有明一代,宦官弄权,朝臣忌惮,周经却诤言直谏,无视阉臣,大太监李广死,朝中众臣纷纷投好,多有馈赠。皇帝得到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有人乘机中伤周经,说他与李广有染,周经即刻上疏:“昨科道劾廷臣奔进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陛下试思(李)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俱在,乞检曾否有臣之姓名。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竞奔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请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目不瞑!”(见《明史》)这一段史载虽属文言,或许难懂,但个中大意一读便明白,周经之人、之情,足见一斑。

    孝宗看到他的疏奏,更知其乃性情中人,遂具实给以安慰。弘治十三年 1500),年愈花甲的周经上章乞休。孝宗念其年事已高,遂准奏,加赠太子太保。廷臣纷纷上章,请留之,荐者多80余疏。周经致仕后,迁父周瑄遗骨回阳曲,葬之城郊西山裴村,请大学士刘翊志铭。南京原墓为衣冠冢。五年后,孝宗死,武宗继,言官复谏,重启周经入朝,诏为南京户部尚书。时恰逢周经之母新逝,丁忧未任。正德三年(1508),丁忧期满,周经之婿、兵部尚书曹元方,言岳丈虽老,尚可用,武宗复诏为礼部尚书,不允辞。周经无奈只好赴赵京(北京)就职,怎奈年近七旬,风烛残年,上任数月,疾病缠身,谢恩致仕。两年之后病笃故里,时正德五年(1510)三月,终71岁,诏赠太保,谥文瑞,葬父侧,大学士杨廷和志铭。

 

    结束语

 

    备受读者及史界人士推崇的《太原日报》双塔副刊之专栏“历史名人系列”,用102周的时间,完成了太原历史上百位名人的连载,今日帷幕落下。

    在两年又长一点的时间里,史界翘楚王继祖先生遍查史料,去伪存真,去芜取精,重新罗列整合了太原历史名人档案。102篇史据考究、文字奇丽、故事精妙的文章,引导读者纵穿5000年时空,领略先贤挥写的恢宏历史、创造的璀璨文化、延续的一幕幕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悲壮史剧,使我们脚下的这块黄土地更加光彩照人。有谓“地灵创造了人杰,人杰促进了地灵。”让我们珍惜我们的太原,热爱我们的太原,努力建设我们的太原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数历史家珍,建特色名城”系列栏目在双塔副刊已经推出三年多,在完成了第一部分——地上文物、第二部分——历史名人挖掘整理的任务后,从下周起将开始第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刊登工作,以期全方位地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做出更多的贡献,希冀广大读者备加关注。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12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王继祖太原名人系列总目录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