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阎若璩:清汉学家第一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学者,尤其是清之初的学者,多以治经为主。所谓治经,即运用训诂、考据之法,研治儒家经典,以达“通经致用”的目的。因这种治学方法与传统汉儒的治学精神颇吻合,所以又被称为“汉学”,开创这种汉学学风的著名人物便是清初大家顾炎武和阎若璩。或曰:顾、阎两位孰强孰弱?《汉学承师记》则首推阎若璩,有曰:“阎若璩为清代汉学家第一。”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清太原府太原县(今晋源区西寨)人。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初著名的考据学家、经学家,享誉“清代汉学家第一”。

    若璩是一位颇重乡情的治学大家,世出晋商巨贾。高祖阎居訚是明中叶著名盐商,为经营之便,举家侨居江淮山阳(今江苏淮安),逮至若璩时已是侨寓山阳的第六世,百二十余年。但是阎氏家族始终不忘祖籍,凡应试之年,必遣子弟返太原本籍参加。依明清之制,户和籍是两个概念,居住何处为户,籍属何地为籍,籍在什么地方,考生士子须回原籍参试。可见阎若璩家族虽在明代已迁徙江淮山阳,但直至清初仍占籍太原府太原县,所以阎氏家族为“侨居江淮山阳”,籍仍为太原。若璩深受这种家传的影响,对故土太原县充满情谊,遂以太原晋阳古城中的潜丘,作为自己的别号,以示铭记故土。他的廪生功名,便是在28岁那年返太原考取的。

    少年时代的阎若璩,天资并不太好,说话口吃,性情孤僻,记性较差,头脑也比较迟钝。史载:“读书数十遍不能诵,千遍不能熟。”然而,他矢志不移,勤学苦读不辍。直到年逾十五的一个寒冬之夜,刻苦勤读之余的他,坚坐沉思,历时良久,顿觉豁然开朗,悟出了勤奋出智慧,刻苦得真知的道理。于是,他不以自己敏钝而自暴自弃,更不以自己性缓而妄自菲薄,立志吃别人不吃之苦,用别人不用之力,勇攀学问上的高峰,在书房的柱子上题下16字座名铭:“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遇人而问,少有暇目。”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和大量积累,学业大有长进,尤其是后来在经史两方面的研究中,互为表里,孜孜不倦,潜心攻读,果然深造自得,头脑愈用愈灵,记性越变越好,终于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著名学者。

    阎若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是,他最终成为“汉学家第一”则在他的“沥血呕心之著《古文尚书疏证》8卷。这一著作的问世,在当时的学界轰动一时,成为前无古人的盛事,称其为石破天惊之作,决不过嫌。若璩亦自此成为海内域中咸知的考据学家、经学大家,并被拥戴为清代汉学的开山之祖。

    《古文尚书》是东晋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当是之时,西汉孔安国所传《尚书》,到西晋之初已经失传。从东晋到清初一千多年来,诸代学子、文人都把梅赜的《古文尚书》误作《尚书》真本,沿用流传,奉若儒家经典。若璩研究汉学,坚持以严谨扎实的精神,一丝不苟,质疑求真。在他20岁那年研读《尚书》,即《古文尚书》时,发现古文25篇有许多可疑之处。他不迷信古人,也不盲目崇信名流,对所疑之处,博考群书,穷极必究,以“事必求其根底,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的严谨科学态度,“沉潜三十余年,尽得其症结所在”,撰成千古名著《古文尚书疏证》(以下简称《疏证》)8卷。他在《疏证》中,对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辩证128条,条条“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得出《古文尚书》25篇,都是魏晋间伪作的结论。他的这部名著《疏证》,纠正了经学史上延传一千多年之谬误,翻了一千多年来经学史上的一大谬案。当时的名儒黄宗羲,方才看了若璩的《疏证》前4卷,便大加赞赏地说:“一生疑团,见此尽破矣!”并亲笔为《疏证》作序。近人梁启超读罢若璩《疏证》后,也不禁评述“阎若璩所以伟大,在其《古文尚书疏证》也。”后人在总结阎若璩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不迷信古人,敢于大胆质疑,敢于为传统学术翻案;二是不怕烦难,追根到底,不容一字轻滑过去;三是深入思考,坚持不懈,善于从“书缝”中发现问题。

    由于阎若璩学术上的造诣很深,更由于他有求实认真、一丝不苟、严谨持挚的治学态度,所以备受清廷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当时名士徐乾学的赏识。终于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徐乾学亲邀若璩参加《大清一

    统志》的编修。及至《一统志》告竣,若璩

    又与当时著名的史学家万斯同协助徐

    乾学编撰《资治通鉴后编》184卷。徐氏

    曾高度评价若璩:“阎先生学有师法,非

    时贤所及也。”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皇四子雍

    亲王胤禛特请若璩入府,既不要他跪

    拜,还亲自迎请执手赐坐,给予很高的

    礼遇。阎若璩将自己所著书籍,面赠胤

    禛,作为答谢。胤禛看罢,脸流喜色“无不称善”。不久,若璩患病,胤禛又邀太医为其医治,关心备至,溢于言表。未几,若璩病逝于北京,时年69岁。身为雍亲王的胤禛,则经纪其丧,并做挽诗与祭文,告慰阎氏。

    若璩一生勤奋治学,精于经学、考据,传世宏著除《古文尚书疏证》之外,还有《四书释地》、《困学纪闻笺注》、《潜丘札记》、《眷西堂集》、《毛朱诗说》等。光绪八年(1882年),清洋务派大臣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与提学使王仁在山西省城太原令德堂建四君子祠,以阎若璩和傅山、范鄗鼎、吴雯合祀。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12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王继祖太原名人系列总目录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