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吴门父子——吴延祚、吴元扆

  五代至宋初,战云密布,兵事不息,割据小王朝如走马换将,此取彼代。原不见经传的太原吴氏,涌现出吴延祚、吴元?父子。他们或戎马疆场,或步履朝中,为后周之崛起,为赵宋之创建,竭忠效命,屡建功勋,不仅名垂青史,而且使太原吴氏顿成望族名门。

    查考太原吴氏,属延陵季子一支,为澶洲(今河南濮阳)吴氏之后,逮唐元和之后,百余年间,先迁江西贵溪,再迁湖南澧洲,又迁河南汝南。至吴延祚之父吴章时,定居太原,成为太原吴氏开山之祖。

    吴延祚,字庆之,北宋并州太原人。生于后梁贞明三年 917),卒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宋史》载:吴延祚“少颇读书”,自幼好学,博闻强记。由于身处乱世,家居并州,受世风、乡风之濡染,不弃文而习武,投奔于后汉权臣郭威麾下,为其亲校。及郭威代汉而立,建后周,即为周太祖庄宅副使。是时,吴延祚为行伍中之文人,遂一步一步因文升迁,前后出任内军器库使、怀洲(今河南沁阳)知州、皇城使、郓州知校等职。显德元年(954),周太祖郭威驾崩,养子柴荣登临大统,前皇亲校出身的吴延祚,更得世宗柴荣信任,晋爵升迁不断,先迁右羽林将军,充任内客省使,未几,又官拜宣徽社院使。显德三年(956),柴荣御驾亲征刘崇北汉,吴延祚随军出征,为北面都巡检使。得胜班师后,先外放为澶洲(今河南濮阳)通判,继回朝迁右兼门卫大将军,再擢宣徽南院使兼河南府(治在今河南洛阳)通判,方定再提西京(宋以洛阳为西京)留守事,这短短几年的任职,不在军政要地,便在陪都、朝中为皇帝左右,足见世宗柴荣对吴延祚之抬爱与信任。此间,适奉汴河决口,世宗亲委其“督丁数万塞之”(见《宋史》)。延祚受命,鞠躬尽力,速征兵丁老壮数万,身先士卒,奋战河汛,自开封至临淮,增筑堤防堵塞决口,数旬讫工,保证了京师与沿河百姓的生命财产。工速工效,大出于世宗及众朝臣所料。干练于事,忠实于职,朝野遍称。

    显德五年(958),世宗北伐契丹,行前委延祚代理东京(国都开封)留守。是夏,前方征战鏖急,后方却黄河大汛,京师西侧之原武(今河南原阳)决堤。吴延祚果断征调京畿邻县青壮劳丁两万余众抗洪,在他亲自率领下,迅速堵塞决口,安稳国都,保证了前方征战的胜利。俟征讨契丹获捷班师,周世宗抱病嘉奖延祚,以留守京师期间善断治灾之绩升任为左骁卫将军、检校太傅、充枢密史。时年仅42岁的吴延祚,步入后周中枢要职。时不及年,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登基,吴延祚再次擢升,加官检校太尉,成为朝中军政两栖之重臣。

    赵匡胤代周建宋,吴延祚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充分展示其忠厚不迂腐之才,以为治乱世必依有大智大勇大力者,拥戴赵氏,安抚柴氏,妥善协助赵宋处理新建政权面临之大事。有说延祚原本就是赵氏“黄袍加身”的内应同谋。所以宋代周后,吴延祚即被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新王朝的宰相。史称,赵匡胤早与吴延祚款曲暗通,过从甚密。因吴延祚之父名吴章,为避章之讳,改“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官名为“中书门下二品”,仅此,足见赵氏新皇帝对吴延祚之青睐与恩宠。

    宋朝新建,即四派使臣赴分疆大吏、各镇节度等军政大员处,颁招安抚,施顺者存、逆者亡之大计。时后周大将、检校太尉、镇潞、泽二州之李筠,矢志忠效后周,不受宋命,吴延祚与李筠为太原同乡,李筠之长优短诐,悉知心中。他上疏赵匡胤说:“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居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因可擒矣。”(见《宋史》)太祖匡胤,言听计从,留吴延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自己则率军亲征。果如延祚所料,李筠轻敌冒进,置老巢潞州之险于不守,而来泽州迎战,终致一败涂地,自焚而死。

    建隆二年(961),天下大定,除燕云等州属契丹外,域中尽归赵宋。某日,宋太祖对吴延祚说:“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今甘肃南部治所成纪),以均劳逸。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见《宋史》)即以延祚为雄武节度使。这次将吴延祚由朝中宰辅外放封疆大吏为雄武节度使,镇守两陲甘肃,乃封建帝王驾驭重臣之权术。所谓“与卿秦州,以均劳逸”,名为照顾,实为口实,本质是抑制和削夺吴氏权力,与“杯酒释兵权”之谋,出于一辙。吴延祚何等聪明,自知个中奥秘,遂深谢皇上关照,赴秦上任。

    当时之秦州夕阳镇有一个大水泽,水产丰富,木材遍野。前秦州知州高防常为采置水产、木材,调派军士壮丁,与当地土著酋长部族发生争斗,边患不息。吴延祚到职后,撤去驻泽军队,召唤汉族民众,晓谕布告,化解积怨,力主互谅互让,均分利益。延祚之举措,得到双方边民兵卒之拥护,也深深打动羌人酋长尚波于等部族首领。于是宋之西北边陲,化干戈为玉帛,尚波于酋长甚至献出伏羌(今甘肃甘谷),归服赵宋。

    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诞辰之日,数年前移任京兆节度使的吴延祚,照例进京为皇帝作寿。时他年过五旬,偶染疾病,皇上闻讯,“车驾临问,命 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恩监之。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见《宋史》)。

    对于吴延祚之死,史载颇简,难知其详,后人却有疑议。但正史、野史,均无疑载。是赵氏借问病,命以“ 艾灸其腹”而治死?还是久病沉疴、积劳成疾而死?不得而知。

    宋太原吴氏家族,人丁兴旺,代不乏人,仅吴延祚一脉,便有子6人,皆为后周、北宋两朝朝廷命官,其中四子吴元扆最为出色。

    吴元扆,字君华,宋太原人。生于后周广顺元年 951),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太平兴国八年(983),在父亲吴延祚去世13年后,被太宗赵光义看中,招为驸马,娶其四女蔡国公主为妻,被封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婚后一年,即外放北宋南陲爱州(今越南境)任刺史,是年冬又授爱州团练使。雍熙三年(986),宋辽开战,在南陲戎边3年的吴元扆,上表朝廷,请求到前线效命。依宋例,吴元扆任爱州刺史也届期满,遂移任郓州(今山东东平)知州。年余又移任河阳(今河南荥阳)做刺史。太宗淳化元年(990),元扆之妻蔡国公主患病久治不愈,吴元扆从河阴任上被召回汴梁,处理后事。不久,公主果然病故,元扆埋葬妻子后,即返河阳赴任。后因政绩突出,太宗颁诏特准按节度使录序。

    淳化五年(995),天涝雨多。及至秋汛,大雨连绵,黄河暴涨,泛滥成灾。河阳城被决口的洪水团团包围,危在旦夕。身为地方官的吴元扆,亲自督工,与百姓一道挖泥塞沙,填补城墙塌陷,堵塞已决缺口。洪峰至时,又指挥城中兵丁壮汉,以树为排救助落水难民,提供衣食,史册凿凿有载。当是之时,澶州、陕州等处,同时受到洪涝侵害,唯河阳受损最轻。

    真宗继任后,吴元扆迁升澶州知州。在澶州任上,他勤于政事,安民一方,吏治清明,民生兴旺。咸平三年(1000),转运使刘锡将吴元扆治理澶州的情况上疏朝廷,真宗见疏,下诏嘉奖吴元扆,并擢提他为宁国军留后兼边陲要地定州(今河北正定)知州。是时,戎边镇将王超、王维忠,为邀功请赏,竟然不顾边事事关两国要务,贸然率军渡河(唐河)与辽交战。吴元扆身为宁国军留后,认为二王之举纯属轻率妄为,必遭败绩,遂精心运筹,速速增派大批州兵沿河戒备,保护唐河大桥,防御辽兵乘胜过河南扰。果如其然,王超、王维忠等率众与辽军稍有接触,便被辽军杀得人仰马翻大败而归。辽军紧追不舍,欲乘胜过桥大掠,哪知桥头及河堤之上宋军戒备森严,军容肃整,接迎败兵之后,即成战斗阵容,遂勒马驻足,不敢冒犯,怏怏退去。

    吴元扆戍定州三年,期届考核是为优等,本应按例升迁。但定州吏民纷纷上表,扬颂元扆“善政十事”,请准吴氏继续留任定州。真宗准奏,诏吴元扆留任定州,得准定州吏绅为元扆表立功德碑,诉其德政,树榜标名。景德元年(1004),是元扆任职定州第五个年头,朝廷颁制,将其轮换京师,旋升任武胜军节度使,保卫京畿安全。第三年即景德三年(1006),又逢雨涝,连月秋雨,皇陵城内,积水成洋。为保护陵区,公使大臣、官差内宦,集伍挖沟排水。一时间,保护皇陵,排除积水,修复已毁坏陵区,成为朝廷大事。吴元扆被任为修诸陵都部署,主持护陵退水工程,内侍阎承翰为助手。他二人精诚合作,速排积水,整修陵道,百官皆赞,出色除却真宗之忧,之后,元扆受任潞州知州,旋驻节太原府,统领泽、潞、晋、绛、慈、隰、威胜七州军政大权,与辽、西夏对垒。由于元扆身为皇亲大员,处事慎肃,虑事周全,擅长外事周旋,所以任内边陲肃安,战事平息,颇得朝野称颂。

    大中祥符四年 1011),年整50的吴元扆,躬身政事,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真宗为褒扬其绩,颁发诏制,追赠其“中书令”之职,谥“忠惠”。因其显绩,及后代,子弟中加官晋爵者5人之多,直到第二年正月上元之日(正月十五),恰值元扆葬礼,真宗特下赦令,移官民观赏灯节为十六之晚。仅此可见皇家对元扆之敬重。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12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王继祖太原名人系列总目录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