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术数”大家李淳风

  【术数也称数术,其最初的本意是:以种种方法,观察自然界的变化现象,推测它与人和事物关系的一种学问。《汉书·艺文志》便载:“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意思是,从事数术,是朝中掌管祭祀、观察天象、制作历法和卜筮、记事的官员。但到了后来,则演变为专称从事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命相、堪舆、阴阳等所谓迷信职业的人。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关于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乃是一门传之神乎其神的学问,往往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其实,个中很多是人类对天文、地理知识研究的成果,是人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文化结晶。只是由于鱼龙混杂,精糟参差,所以,长期以来统统被斥为封建迷信。我们这里写到的李淳风便是隋末唐初的一位天文学家、历算学家,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术数大家。】

    李淳风,字、号无传,祖籍唐河东太原。祖上迁离太原后,活动于关中(今陕西关中平原)一带,隋仁寿元年(601),他出生于歧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卒于唐咸亨元年(670),是一位著名于当时、传名于后世的对天文、地理、数学等都有很深研究的学者式官员。

    淳风家世,史无载。其父李播曾为官宦,在隋时为高唐(今山东东临或章丘)尉。后弃官作了道士,曾注《道德经》,撰《方志图》和《文集》10卷。囿于家风父教,淳风自小勤于读书,博闻强记,酷喜天文、历算。《旧唐书》便载其“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隋末,天下大乱,李淳风远避乱世,潜心己学。世传,苦心孤诣,观天测地,十余载无人知晓。贞观初,以其学识,博得太宗青睐,授将仕郎,直接进入太史局 (即今天文观象部门)任职。在太史局,他看到天文观象台所用的观测器具,还是袭用北魏时遗留下来的旧物,许多地方很不准确,且使用繁琐,功能早已不能为当时所需服务,遂向唐太宗如实禀报,建议对原黄道浑天仪进行改制。太宗采纳李淳风提议,诏命他即行创制新的观象浑天仪。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在贞观七年(633),新的黄道浑天仪研制成功。李淳风新制的浑天仪为铜质,十字型底座,底座的十字槽沟可注水,用以保证使用时的永恒水平。底座之四足,形为鳌足,意取女娲补天、斩鳌足为撑的历史典故。而仪器之上部,则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组成。所谓六合仪,意取东、西、南、北、天、地六个方位,是浑天仪最外一层圆环型器具,由子午双环、赤道环、地平环组成,各环上刻置二十八宿(星座)、十天干、十二辰(十二地支计时)、三百六十度等标识、方位和刻度。这三组圆环连结,固定不动,由四个鳌足支撑,构成整个黄道浑天仪的骨架。所谓三辰仪,取意日、月、星三辰,位置在浑天仪的中间层,也由三环组成,分别称黄道环、白道环、赤道环。这三道环都可以环绕极轴转动。所谓四游仪,位于黄道浑天仪的最里层,也是三道环型器具,其中两个环平行,各有一根直径轴,夹有一个窥管。两环绕极轴旋转时,窥管可以指向天空中的任何位置,对天体进行观测。

    李淳风制造的黄道浑天仪,是对汉张衡所制浑天仪和南北朝浑天仪的最大改进。为使此仪器充分得到使用,在仪器制成后,李淳风又著《法象书》七篇,阐述其各自功用和操作方法。太宗见新制黄道浑天仪,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观测结果较原仪更为准确,遂对淳风大加赞赏,空出大内凝晖阁,作为新制黄道浑天仪的陈放之所,亦为太史局的观天测象专署。后人在评价这个新的黄道浑天仪时,诚恳地评述:李淳风的最大贡献在于“三辰仪”的制作和使用。李淳风则因此加授承务郎,名噪一时。

    此后,李淳风参加了贞观年间的《晋书》、《隋书》等史书的编纂。这些史书中的天文部分、律历部分,均由淳风撰著而成,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由此而载入史册,得到保存。关于我国著名数学家、南北朝时祖冲之所研究出的圆周率成果,最初见载于祖冲之所著 《缀术》一书。后来,李淳风慧眼识珠,在修纂《隋书·律历志》时,将原文载入,作了明确记述,使圆周率等科技成果流传于后世。如若不然,随着《缀书》在唐代的佚失,祖冲之及其重大的数术成果,将遗失于世,遗憾古今。迄今为止,李淳风亲笔撰写的《晋书》和《隋书》的天文、律历部分中,搜集和记载了大量的天文和气象记录,并作了当时尽可能做到的分门别类、专用词汇解译。比如,淳风对于彗星延伸方向与太阳之间关系的研究,便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彗星研究的重大科技成果。

    在从事天文、历算、编史的过程中,淳风的仕途也算畅顺,在贞观七年加授承务郎之后,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又擢升其为太常博士,旋迁太史丞。贞观二十二年(648),又膺任太史令。太宗驾崩、高宗继位后,龙朔二年(662)迁任李淳风为秘书阁郎中。此期间,唐王朝一直使用《戊寅历》。所谓《戊寅历》,全称《戊寅元历》,启用于唐朝初创的武德二年(619)。《戊寅历》废除唐之前历朝历代所采用的“平朔”(也称“恒朔”,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历法定出的每月初一叫 “平朔”),改用“定朔”(即将太阳和月亮黄经相等即合朔的那一天。定为每月的初一,所以叫“定朔”)。但使用40余年后,误差越来越大,“高宗时,太史奏旧历加时浸差,宜有改定。”(见《旧唐书·历志一》)高宗便诏李淳风编制新历。淳风雷厉风行,用3年时间编出新历,因新历告竣之年,岁在甲子,故名《甲子元历》,这一年是麟德元年(664)。唐高宗见到《甲子元历》大喜,当即诏命太史局,即刻准备,自麟德二年(665)颁行天下通用,所以此历也称《麟德元历》或《麟德历》。

    李淳风新编的《麟德历》,博采何承天、祖冲之、刘焯等大家的观点,综合创新,运用了许多精确的数据,实施之后东传海外,为日本所采用。一直到唐代高僧、著名的天文历算家僧一行和尚的《大衍历》行世,才被取代。对于《麟德历》,范文澜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曾评价为:“唐高宗时,李淳风依据《皇极历》造《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李淳风在担任太史令后,奉两代皇帝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之命,率国子监精英、算学博士梁述、王真儒等先后编审和注释了 《九章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经》、《缀术》、《海岛算经》和《缉古算经》等历代十部算经,史称《算经十书》。这项巨大的工程博得朝野称赞,可谓前无古人。唐高宗在《算经十书》编成后,即将它钦定为国子监最高数术课本。

    在这次开创性的整理、勘校、编注《算经十书》中,李淳风指出,《周髀算经》中,古人提出的“南北两地相距千里,则日影长相差一寸”的结论和说法,是错误的,并针对其错,提出测量高低不同的地势时,应采取的计算方法。此外,他还指出了赵爽所说的二十四节气,日中影长的数据,与实际影长不符;以及甄鸾对“勾股园方图注”中的一些错误解注。

    李淳风的一生,著述颇丰。除《算经十书》的编定、注释外,除《麟德历》的创编外,除参加了《晋书》、《隋书》的编撰外,据不完全统计,还有《乙巳占》、《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宋之前《推背图》、与唐太宗对《藏头诗》等等。这还不包括其对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点注,不包括对陶弘景《本草》的编写。

    公元670年,即唐高宗咸亨元年,年近七旬的李淳风,在遗给后世诸多传闻与著述后撒手人寰,时年69岁。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12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王继祖太原名人系列总目录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