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千古名相狄仁杰

  盛唐早期,出现了一位睿智机敏、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极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就是显赫于世、海内外咸知的中国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贞观四年(630年),卒于久视元年(700年),唐北都太原人(今太原小店区)。至今,其故里狄村,尚有一株古槐,主干沧桑,枝叶繁茂,世代相传为狄母手植。古槐旁则立古碑一通,上镌“狄梁公故里”。

    狄仁杰出生于庶族官宦家庭,祖上数代为官,至其祖父狄孝绪,任太宗贞观朝尚书左丞。其父狄知逊官至夔州长史(一说刺史)。仁杰少小思敏而言纳,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一俟长成,便以明经而举第,出任汴州参军。初步仕途不久,便因耿直从政,被污吏诬诉羁管。时值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遂对仁杰被污一案审理。召讯期间,仁杰据理直言,申诉原委。阎立本不仅查出事属诬告,确是冤案,而且发现狄仁杰才学出众德行优良,是为“沧海遗珠”,遂举荐他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出游汾阳宫,途经并州太原。并州长史李冲玄,因境内妒女祠是去汾阳宫的必经之路,深恐皇后遭妒女之嫉,发生不测,便征发吏民数万新筑御道,取悦于帝后。狄仁杰却竭力反对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邪?”俱令作罢,免去了一场劳民伤财的劳役。高宗得此信息,甚为高兴,称赞仁杰“真丈夫矣”。

    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擢升为大理丞,专司国家刑法度量。到任第一年便亲躬理案,审处前任积案无数,牵涉17万人之众。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刚正不阿,颇得朝野称赞,一时名声鹊起。就是这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误伐昭陵柏树,引得高宗大怒,立命将他们处死。仁杰接高宗斩杀两将之诏,据理奏道:“国家法度已明,二人罪不当死。”高宗厉色疾言说:“善才等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仁杰不畏皇怒,依法力争:“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惜其手足!”高宗闻奏,自知理屈,便退一步辩解:“诏命已出”。仁杰神色不变,寸步不让,直谏:“今误伐一柏,便杀两将,若盗一抔土,何以处之?不当杀而杀,是法不信于人。我不能奉诏陷陛下于不道,恐后世议论陛下何为人主乎?”高宗在仁杰的循言力辩中,顿觉句句在理,遂改变初衷,收回成命,赦免两将之死,改处“流刑”。至是,仁杰之名,初震京师。

    不久,高宗量才用人,迁狄仁杰为侍御史,职监诸官行为,纠劾百官。任内,仁杰恪尽职守,秉公而行,对一些媚上钻营、恃宠怙权的重臣进行了弹劾。左司郎中王立本恃恩用事,罔视朝纲,朝官畏之,狄仁杰铁面无私,揭露其为非作歹罪行,具实奏,请治王立本之罪,高宗本想庇护这个宠臣,怎奈仁杰义正词严,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立本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立本,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最终使皇帝放弃赦免之举,将王立本绳之以法。司农卿韦弘机,违制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巧媚皇帝欢心。仁杰上奏,以引导皇帝追求奢侈之罪,将其罢官免职。由是,阿逢取宠之风大减,朝廷肃然。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放任地方官,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地处陇右之西,为汉戎杂居之地。仁杰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和戎夏,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人心笃定,内外相安,甚得当地吏民欢悦,郡人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自发为其勒碑铭记,颂德歌功。直至仁杰再迁冬官(工部)侍郎,离任宁州后,仍是怀念不绝。是时,御史郭翰奉帝命巡察陇右,宁州百姓“歌狄刺史者盈路”。逮郭翰回朝复命,如实将狄仁杰在宁州之政绩奏报朝廷,并力荐其升任文昌(尚书台)左丞。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武后则天特遣狄仁杰为江南巡抚大使,巡视吴、楚之地。仁杰赴江南后,眼看当地吏民迷信异常,祀祭神祠之风嚣上,实为伤财害民误国之举,遂奏请朝廷准予废毁。武氏闻奏当即核准。于是,仁杰断然焚毁“淫祠”1700多处,只留值得纪念和歌颂的夏禹、吴泰伯、季札、伍子胥等四种祠宇,以享供祀。江南滥祭之风顿减,民风吏治日趋廉简。待巡抚江南归朝后,则天武后又授仁杰为豫州刺史,并命即刻到任。当时的豫州正值越王李贞、琅玡王李冲等“讨武”兵败之后。镇压叛乱的当朝宰相张光辅率兵30万,扩大矛盾,贪功抢掠,以查寻李贞党徒为名,四处抄家,抓捕无辜,连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5000余口。一时间冤狱甚起,受害者无数。刚刚到任的狄仁杰,看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遂一面给冤屈死囚开释刑具,一面秘奏武后。明言原案“诖误”,请求武氏“仁恤”。则天武后深知仁杰以国为重,所奏无虚,遂下诏改杀为流,全部流放丰州。当这批囚徒流往丰州,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告诉他们“我狄使君活汝辈矣!”豫州、宁州都是狄仁杰治理过的地方,他们相携痛哭于为狄氏所树的“德政碑”下,呼号苍天,以示感激之情。

 

    狄仁杰,青壮入仕,耄耋而逝,效命唐周数十年。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忠于皇室,为李氏、武氏竭心尽命,鞠躬尽瘁;他勤于吏职,重视人民,政绩颇著;他重视人才,举贤荐贤,不拘一格;他清廉刚正,直言善谏,饮誉朝野;他有胆有识,善断曲折,遐迩闻名;他深具远见卓识,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佐助武氏则天立下垂青历史之功勋。他的历史功绩必彰显后世。

 

    对狄仁杰密奏豫州冤案,乞准宽赦死囚的磊落行为,征讨元帅、当朝宰相张光辅大为不满。他指责仁杰“以州将轻视元帅,恶言中伤,无所不有。”狄仁杰不畏强权,怒斥张光辅:“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沸腾,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词严,无所畏惧;张光辅理屈词穷,怀恨在心。还朝之后,连连奏本,妄告仁杰傲慢不逊,妄自尊大,以下抗上。武氏轻信一面之词,先贬仁杰为复州刺史,又谪降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终于发现偏信张光辅妄告,使仁杰蒙不白之冤。遂知错立纠,把仁杰提调回京,委以重任,擢升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还安抚其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仁杰深谢武皇知遇之恩,坦诚地说:“陛下以臣为过,臣请改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并表示,不愿知道谮毁者是谁。则天见仁杰襟怀坦然,赞叹不已。狄仁杰遂走上其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次年,也就是长寿元年(692年)春季,武皇之宠臣、酷吏来俊臣,罗织罪名,诬告宰相仁杰、任知古、裴行本与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谋反”。此乃武则天改唐称周,亲临帝位的第三年,为巩固武周政权,她利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对唐朝元老勋贵及李氏宗室,横加诬陷,大开杀戒。仁杰等既以“谋反”之名获罪,遂立即遭到逮捕。下狱之后,武氏仍对仁杰谋反之事心存疑惑。便亲命给事中李峤、大理少卿张德裕等,详察仁杰是否确实谋反。岂知李峤、张德裕之流,惧怕得罪酷吏,明知仁杰等清白无罪,被诬含冤,却附和来俊臣的诬陷不实之词。依当时刑律,讯审即承认反者,得免刑死;如不承认,即遭毒刑。来俊臣审讯狄仁杰时,仁杰一问即招:“大周建国,万物维新,余为唐室旧臣,谋反是实。”一刑未受,即承认谋反之罪,于是酷吏狱卒不再对仁杰严管防范,只等“报有司待刑。”殊不知机敏过人的狄仁杰,一待看守松懈,即乘其疏忽之机,暗写诉状,密藏于冬衣棉絮之中,然后对狱吏说:“时天方热,请转告家人去其棉。”其子得父棉衣后,从中索得诉状,持状上报武氏。则天闻告即刻破狱召见仁杰,乃曰:“既无反事,何故又招反是实?”仁杰答道:“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于是,武氏下诏释放与仁杰一案涉牵之人,免于死罪,或贬地方官,或流放充边。此次罹难,狄仁杰虽免于身死,却从宰相之尊,贬为彭泽县令。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兵陷冀州,河北震动,朝野皆惊。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戍卫北边,抵御契丹。仁杰到任后,收拾民心,悉释被迫守御城池的农民归返家园,一改前任驱民入城,缮修守备,僵蚕自缚之挨打战略。很快百姓欢悦,军民振奋。契丹来犯,见民情军心大振,引兵退去,魏州不战自守,免于兵燹。武皇闻仁杰兵不刃血,强敌自退,遂擢升其为幽州都督,亲赐紫袍、龟带,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第二年十月,即调仁杰回朝,初为鸾台侍郎,旋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恢复了宰相之职。

    立废太子,是封建王朝的举国大事,因为太子是储君,是皇权的继承者。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武承嗣,多次使人游说武皇则天,争立己为太子。仁杰素知“二武”之心,遂以国家前途为重,从中梗阻,并为立太子事,向武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从母子亲情之人伦,善劝武皇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死飨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姑于庙者也。”武则天对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乃以国事为重直言陈之:“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终使武则天迷途省悟,召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太子。不动声色,破“二武”美梦,防止了一次宫廷内乱。

    武则天晚年,日趋昏聩,奢侈无度,惟对狄仁杰信任愈重。久视元年(700年)夏,动资巨万,求佛僧为其制不老之药;秋,欲奉佛教为国教,筹备修筑大佛像并巨寺。对这些铺奢之作,狄仁杰以社稷兴亡为任,不惜跪于马前谏奏:“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如来设教,本以慈悲为主,兴工必役于人。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则一一从奏,尽数罢免。史称:“仁杰好而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武氏执政晚年,常称仁杰为“国老”,每逢狄仁杰提出年老告退,武则天从不允许。仁杰每入见,则天“常止其拜”,并说:“见公拜,朕也身痛。”久视元年秋九月,狄仁杰病故,武则天悲恸异常,失声叹道:“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遂赠仁杰为文昌右相,并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7-12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王继祖太原名人系列总目录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