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开国之君赵襄子

  赵简子的家臣姑布子卿精通相术。某天,他去进见赵简子,赵简子便把儿子们叫来让他看相。姑布子卿将他们一个个看过,摇摇头说:“没有当将军的料。”赵简子不免有些失望:“难道赵氏要败落吗?”姑布子卿转而对他说:“我在路上曾经看到一个孩子,好像也是您的儿子,他的相貌倒是非同寻常。”赵简子便把这个孩子召来,问姑布子卿:“你说的莫非是他?”姑布子卿一见这个孩子,便从座位上站起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这个孩子叫赵毋恤,虽然也是赵简子的儿子,可他的生母是翟人的婢女,所以他的地位低下,连赵简子都看不起他。听了姑布子卿的话,赵简子将信将疑地开始考察每一个儿子。他将一些为人处事的诫训辞条书写到两块竹简上,再将竹简分别交给太子伯鲁和毋恤,要他们一一牢记。过了些时日,赵简子问及此事,太子伯鲁不仅记不得那些辞条,甚至连竹简都不知丢哪里了;赵毋恤呢,辞条记得一字不错,还将竹简一直带在身上。不久,赵简子又对儿子们说:“我在常山(今山西北部的恒山)藏有宝符,谁先找到就能得到奖赏。”儿子们争先恐后地登上常山,结果一个个空手而归。赵毋恤回来后说:“我找到了宝符!”赵简子听了,眼睛一亮:“快快报告上来。”赵毋恤侃侃而谈:“从常山居高临下攻逼代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国很快就是我们的囊中之物。”赵简子这才认定:这个翟人婢女所生的儿子,的确有才有德。于是,他废掉太子伯鲁,另立赵毋恤为太子。

    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赵简子病逝,赵毋恤即位,世称赵襄子。赵简子下葬不久,赵襄子连丧服还未脱掉,便急急登上夏屋山(在山西代县东北),假意宴请代王,在斟酒时密令厨人用铜勺击杀了代王及其随从的官属,旋即挥师平定代地,完成了父亲“北取代国,南灭智氏”的第一步战略构想。

    赵简子死后,智伯执掌了晋国政权。晋出公二十年(公元前455年),智氏借口与南方越国争霸,要求赵、魏、韩三家各献地百里。魏、韩二卿忌惮智氏的势力,被迫献出万家之邑,而赵襄子却断然拒绝。智伯大为光火,挟迫魏、韩向赵氏发动进攻。赵襄子决定避其锋芒,以退为进。这时,有人建议退守长子(今山西长子),说:“长子路途近且城池坚固”,有人建议退守邯郸 (今河北邯郸),说:“邯郸粮草储备充足”,而赵毋恤则想起了父亲曾经给他说过的话:“假如晋国有难,不要因为尹铎年少,也不要因为路途遥远,一定要赶回晋阳。”于是,他选择了晋阳城。智、魏、韩三家联军随即追来,将晋阳城团团围住。

    面对大军围困,赵襄子指挥若定。他将城中宫墙内的木材制成弓箭,将宫殿内的铜柱础铸为箭镞,有了足够的武器与强敌抗衡。双方对峙一年有余,智伯见攻城无果,便生出一条毒计:水灌晋阳。大水围困三年,城中泥泞潮湿,粮食匮乏,人们悬釜而炊,易子而食,臣下疏于礼数,士卒多染疾病……智伯站在大坝之上,看得得意忘形:“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之国。”魏卿用肘撞一下韩卿,韩卿用脚踢一下魏卿,二人心照不宣:汾水也可以灌安邑(魏氏都城),绛水还可以灌平阳(韩氏都城),不免人人自危。

    赵襄子与谋臣张孟谈商量破敌对策。张孟谈早已看到了魏、韩二卿与智氏之间的矛盾。他自告奋勇,当夜便潜入魏、韩营中,陈说“唇亡齿寒”的利害。二卿原本是慑于智伯的威力,才忍气吞声,献地、出兵,听了张孟谈的一番分析,慨然与赵氏盟约:三月丙戌为期,三家同时发兵,共击智氏。

    期日之夜,赵襄子派人杀死智伯的守坝官吏,决水反淹智军。智军救水之际,魏、韩两翼袭来,赵军正面猛攻。智伯三面受敌,顷刻之间溃不成军。赵襄子俘获了仓皇逃命的智伯,将其一族在凿台(今山西榆次郭村)尽数诛杀。

    不久,赵、魏、韩三家分晋,拉下春秋大幕,点燃战国烽烟,后来居上的赵国跻身“七雄”之列。起初的赵国尚不为诸侯认可,但赵襄子却是名副其实的开国之君。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刘云成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6-28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刘云成太原名人系列总目录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