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周恩来、蓬皮杜在云冈石窟

   邓大姐提前来大同视察准备工作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大同参观访问。那时,“文革”还未结束,国内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极不稳定。总理日理万机,肩负重任,又身染重病。因此,在总理陪同蓬皮杜到达大同的前十天,中央派出由时任中央警卫局局长兼8341部队政委的杨德中陪同邓颖超来到大同,对周总理、蓬皮杜一行的活动范围、路线、住地及生活接待等事项进行了视察。
   我们从飞机场接上邓大姐一行,沿着怀仁———大同———云冈公路,直接到云冈石窟考察。在云冈,大同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明选、大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治国接待并引领邓大姐一行看了准备好的接待室,于桑、杨德中以及邓大姐的秘书、警卫看了为接待工作刚修好的厕所。他们都觉得小了些,但又说“来不及大动了”。接待室的椅子档次低了些,邓大姐说出她的意思,就是要因陋就简,以干净为原则。后来,我们还是建议从外交部发来的设备中调整来20把质地好、木扶手、带布套的沙发,既美观大方,又宽敞舒适,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参观云冈石窟时,邓大姐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她连加称赞:“规模好大啊!不得了的艺术。”在参观时,邓大姐提问也不少,李治国都一一作了回答,只见邓大姐频频点头,看出她是满意的。在参观中发现众多石佛遭到风化,觉得十分可惜,便关切地问李治国,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风化。大家异口同声回答“需要引进高科技处理”。邓大姐说:“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护好”,并表示“回北京要给恩来讲”。塞外的中秋,天高气爽,凉意袭人。女服务员送来一件大衣,请邓大姐披上。大姐笑笑说:“非常感谢,不要紧的,我从北京走时就加了衣服,谢谢小同志!”
   回到大同宾馆,侯存玺经理引领大家看了为总理、总统、两国外长准备好的房子。那时,为了准备接待蓬皮杜,大同宾馆内装修刚竣工不久,接待队伍也是新组建的,尚未得到很好的培训和实习,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提出,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除加紧组建自己的力量外,还需求助北京和太原有关部门予以支援。于桑、杨德中答应,汽车从省里调,不足由北京补充;交警指挥小组从北京来;主厨、餐厅领班请北京饭店选派。邓大姐对北京来的同志说,就这样定了,你们应该支援他们,把这次的事办好,中央支援地方,这是义务,不要讲代价。接着,我们请邓大姐到为总理准备住的房间休息。其余人员又去看了厨房、餐厅,察看了外围环境、停车场,讨论了菜单,并接见了工作人员。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即请北京饭店齐永胜总经理带一个厨师班子、服务班子前来支援;主宾席完全请北京饭店宴会服务组设计服务;所缺宴会用料,也请北京饭店帮助选购补充;宴会菜单则由北京饭店参考总理平常宴请西方外宾的习惯开设并送外交部礼宾司敲定。利用午餐时间,我们向邓大姐一一作了汇报。邓大姐基本同意,只是提出,北京饭店的菜单要与地方风味结合起来,因为这是地方,不能和北京比。同时提出,总理喜欢高粱米粥,过去在根据地很喜欢吃,希望能给他少准备些。
   下午,邓大姐到大同驻军看望了指战员,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代表恩来来看望同志们来了,同志们好!”邓大姐对部队非常关心,她和驻地部队领导座谈了很长时间,谈到了营房、医院、生产、家属、幼儿园、小孩子……大约5点左右,邓大姐赶往机场,返回北京。
  
  周总理一行来到大同
  
   1973年9月15日,大同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几滴秋雨把这座塞外古城装点得更加美丽。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迎总理和外宾的工人、农民、战士、干部、学生的代表,穿着整洁的服装,等候在月台上、车站前、道路旁。
   上午9时15分,火车一声长鸣,向人们报告着喜讯:“周总理来了!”身穿浅灰色制服的周总理,神采奕奕,满面笑容,第一个走出车厢,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他把蓬皮杜总统介绍给省、市领导,然后一起走出车站,向欢迎队伍走来。人们使劲挥舞手中的花束彩带,跳起欢乐的舞蹈,欢迎敬爱的周总理,欢迎蓬皮杜总统。总理那亲切慈祥的笑容,我们曾在银幕上、电视里、报纸上看过不知多少次,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切。
   周总理刚到宾馆,就不顾一夜坐车的劳累,立即开始翻阅材料、审批文件,紧张地工作着。10时20分,周总理停下手中的工作,向二楼接待室走来。他要利用参观前的片刻时间,和大同市及雁北地区党、政、军负责同志座谈一下。同志们起立鼓掌,周总理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风趣地说:“我不是外宾,请不要鼓掌。”总理诙谐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使紧张拘束的气氛一扫而空,接待室里充满了热烈亲切的气氛。
   周总理详细地询问了每个同志的年龄、籍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等情况,对山西、雁同地区的工作作了重要的指示,他还特意询问了煤炭生产情况。当时任大同市委书记的赵力之告诉总理他是晋中人时,总理又问及洪洞县的苏三监狱及苏三案卷的保护情况,吩咐要妥为保存这些珍贵文物。
  
  “云冈石窟的维修工程要三年搞完”
  
   10时45分,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一行来到云冈石窟,重点参观了二十窟、七窟和五窟。总理对1500多年前的北魏石窟艺术看得十分认真、细致,不时地询问它的历史沿革、艺术价值和维护情况。李治国所长一一作了回答,总理不时点头,表示满意。
   当行至九窟与八窟之间时,上百名中外记者围了上来,其中一名法国驻京记者用粗通的汉语谦恭地问总理:“您过去知道这个地方吗?”总理回答:“我怎么不知道呢?”“那您为什么不来这里参观?”记者又问。总理回答:“没有时间呀!”是啊,总理肩负重任,日夜操劳,要不是外事工作的需要,他是没有时间来参观、游览云冈石窟的。
   参观完石窟,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来到云冈东小院接待室休息。总理一边喝茶,一边对蓬皮杜总统说:“您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我也很感兴趣,我们的政府对这里很重视。”他问同来的前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王治秋:“云冈石窟修建好需要几年?”王治秋回答:“按现在的规划,需要十年。”总理强调说:“十年太长了,你们计划一下,云冈石窟的维护工程要三年搞完。时间太长,我们都看不到了。死是自然规律,我是活不到21世纪的。”总理忽然提到死,在场的同志还以为是总理用语幽默风趣。谁能想到,当时的笑语后来竟成为严酷的事实。
   当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走出接待室时,一大批中外记者围在东小院里,总理、总统并排站在屋檐下,向记者们发表了谈话。总理首先对80多名法国记者说:“感谢你们的总统把我带到这里来,如果总统不来,我是没有时间来的,这是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见证。”中外记者们发出了愉快的笑声。略微停顿了一下,总理接着说:“刚才说有个十年规划,时间太长了,我们要用三年时间把云冈石窟修好,一定要把这座人类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三年以后,请你们再来参观。”周总理洪亮的声音在武周山谷回响。他的话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大同人民没有辜负总理的嘱托,用三年时间将云冈石窟的维修工程如期完成了。
  
  周总理高兴地吃上了风味饭
  
   省、市政府欢迎蓬皮杜总统的宴会开始了,宴会厅里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主桌上有两种中、西餐食谱上都找不到的食品,引起了中外来宾和各国记者的瞩目:金黄的煮玉米棒和白里透红的高粱米粥。
   高粱是大同郊区大量种植的普通杂粮。郊区农民听说总理喜欢吃高粱米,便精心挑选了几斤颗粒又大又精道的高粱米,还选了一些嫩玉茭,亲自送到了大同宾馆。这些极其普通的高粱米、嫩玉茭凝聚了大同人民的无限深情。
   宴会上,总理高兴地吃了两截玉茭,一碗高粱米粥,几片土豆片,一个煮鸡蛋。据经常给总理开饭的北京饭店餐厅服务小组的同志们讲,总理这顿饭吃得很香,也很多。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他的手伸得太长了,可以把一截砍下来。”
  
   下午3时,蓬皮杜总统已经休息。周总理却不顾劳累,在省、市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又前往华严寺和九龙壁参观。上华严寺的台阶又高又陡,陪同人员请总理慢点走,总理说:“斜着身子可以上去。”他没有让别人搀扶,而是自己扶着石栏杆独自走上了陡立的石阶。下台阶的时候,总理走到中间时停顿了一下,坚持独自走下来。总理对大雄宝殿内的壁画很感兴趣,看得很仔细。他走到长臂罗汉像前停了下来,指着壁画意味深长地说:“他的手伸得太长了,可以把一截砍下来。”旁边的同志们插了一句:“他比林彪的手伸得还长。”总理和大家听后都笑了起来。
   走到大殿门口,总理向解说员询问了这座辽金寺院的保护情况。解说员告诉总理,是大同市人民奋勇保护了这处古迹。这时院里走来一群工作人员,总理走上前去,和这些普通的电工、司机、服务员、干部一一握手,说:“感谢大同人们保护了这座文物古迹。”
   来到九龙壁前,总理仔细看后说:“九条龙一条一个样,比北京的要好。”他再三嘱咐陪同他的省市负责同志,“一定要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
   自从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访问之后,大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同总统来访的100余名各国驻巴黎记者向西方世界的大量报道,大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成千上万的外国朋友和海外游客慕名而来,观瞻和游览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城市。

本文来源:文史月刊2003年第10期,本文作者:杨建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0-06-23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