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王通故里在襄汾

  机缘凑巧,我有幸拜访了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襄汾县86岁高龄的史学家邱文选先生。谈话间,我获知邱老撰写的《“文洞墨香”与王通家世辨》一文,已在《交流》杂志上发表的消息,便欣喜万分地向邱老要了一本杂志。

    因为,据《太原王氏族谱》记载,王通(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祖父)系我的先祖。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是隋末大儒,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年仅34岁。2006年,《太原王氏族谱》重修期间,我曾南去河津县城、万荣通化村,北到太原晋祠、省社科院谱碟研究中心,考证先祖的根系情况,收获很大。《河津市志》有这样的记载:“王通(584——617),字仲淹,隋降州龙门通化(今划归万荣县)人。祖籍太原祁邑,祖上于北魏孝文帝时迁居河汾。”惟独王通的出生地未曾记载,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遗憾。

    谁知,这个遗憾让我在邱老的文章中得到化解。文中写道:“其四代祖王虬在南齐代宋后投北魏孝文帝任并州(太原)刺史时,家于河汾,即今襄汾西贾乡万王庄……隋开皇四年(584年),文中子始生于故里,即王通。”读了这段文字,我惊讶得像头顶炸了个响雷。过了片刻,我又不禁窃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我的先祖王通就出生在襄汾县的万王村!

    为了进一步求证,性急的我,第二天下午,便与同族一脉的侄子王立贤,驱车襄汾,按图索骥。由于文中所说地点有误,我们大费周折,下午5时许,才找到位于南贾镇最边缘的万王村。

    当我向村党支部书记尚新胜说明来意后,刚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他,递烟又让座,十分热情。他以毋庸置疑的口气说:“王通,确实是我们万王人,过去,这个村子姓王的特别多,才起名叫万王。现在,村子里有700多口人,姓王的仍然很多。万王分为十家王,每逢年关或红白喜事,十家王都互相来往。王通庙和坟墓,原来就在村东南方向,可惜早就毁掉了。”为了说得更清楚些,尚书记打电话把71岁的王中杰老人叫了来。王中杰沉默片刻后回忆说:“从小,我就听爷爷说,这里就是文中子的家。记事起,村东南方向就有3间文爷庙(即王通庙),庙里还有文爷的泥塑像。西面几十米的地方就是王通的坟墓。小时候,我经常到那里去玩。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盗墓,但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的古物。”

    问起“文爷庙”和坟墓毁坏的年代,王中杰老人沉思良久,才有些伤感和气愤地说:“那是可恶的日本鬼子,在我五六岁时给破坏的。从那以后,那里变成了地,种上了庄稼,遗迹慢慢也就没有了。”

    伤感痛恨之余,我又翻开了邱老的文章:“隋仁寿三年(603年),王通已到二十岁弱冠之年,满怀济苍生之志,西游长安。隋文帝杨坚慕名召见王通,王通当殿向杨坚奏陈治世安邦《太平十二策》,论述尊王道推霸略治国安民的政见,谈古论今,运筹天下大事几如指掌之间。杨坚大喜称赞:‘天以生赐朕矣!’即将十二策付于公卿大臣议论,然诸臣嫉妒而不悦。王通恐遭诸臣嫉恨,遂赋《东征之歌》于殿柱,歌有‘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矣、志乖愿违。’遂逃归故里,隐居万王庄村南太和洞授业传徒,从事教书育人之业。杨坚见《东征之歌》后,惊讶而言曰:‘此圣人也。’曾谕旨四次征召,王通皆假称‘龙门人’,避躲不应。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又慕王通之才,再次宣召。王通又托病不应。因恐隋室加害受诛,便游学于集贤(今稷山)、通化(今万荣),设帐授课,并教诲授业弟子说:‘我周人也,家于祁……,魏周之际,始家于河汾。故有坟垅,于兹四代矣。’……大业十年(614年),杨广再以蜀郡司户之官职,十一年更以著作郎国子博士之职征召,王通皆辞却不受。十三年,杨广被杀于江都,时王通病重,召弟子薛收嘱曰:‘吾不起矣。’病七日而终,时年三十三岁。门人弟子数百人聚会商议,以其有‘千载而下,有绍宣民之业者,吾不得而让也’之大志大识,因世乱而不得用的宏图学说,取《易经》‘黄裳元吉,文在其中’之意义,私谥曰‘文中子’。并系麻设位,以礼归葬于故里太平万王庄郊。……文中子虽因设教于集贤、通化,其授业处有所变,但其故里依旧在太平县万王庄始终未变,事属昭然矣。……又考《太平县志·舆地志》:‘万王村,文中子祠墓在焉。’祠在村东,主体建筑有大殿3间,中有文中子塑像,墓在祠西。……惜祠墓于抗战胜利前夕毁于日寇之手。然遗址犹存,历历可见。”

    通过朋友帮忙,我得到了一本光绪版的《太平县志》。据查阅《太平县志》第四集,确有许多关于王通的记载。明邑令耿儒在《修文中子祠记》中云:“及受职任河津,乃有文中子设教遗址,其地有号为通化者、集贤者,皆当时授教之地也。及复任太平,又为文中子故里。”儒学训导阎士骧在 《重刊文中子中说序》中云:“太平龙门书院,文中子讲学地也。邑东南万王村,即古万春乡,其地有先生坟墓。”明薛瑄有《过文中子祠》诗一首:“古人不可见,古俗宁复淳。依依万春乡,疏属连清汾。良时旷莫与,鸣鸟寂不闻。悠悠礼乐志,终与麋鹿群。颓波游东极,寒雪满西津。旨哉经世言,淆杂多芜榛。时无伊川子,此意将谁论。”明邑令李浒有《谒文中子祠》诗曰:“清晓函香出太平,远来祠下拜先生。碑文剥落封苔藓,虚墓荒凉剩月明。千古云山凝眺望,一时人物赖陶成。可怜不见贤孙子,流得汾河一派清。”邑人李嵩萼亦有《谒文中子祠》诗一首:“五代干戈纷劳攘,诗书道丧弃芜荒。先生崛起为担当,砥柱中流回澜狂。太平十二救穷苍,为时所舍道不章。退而设教河汾旁,脉脉遥接雅诗亡。元经敢拟春秋芳,中说格言儒者倡。大声疾呼肆陈常,抱负直可凌汉唐。才略那复数杜房,名教功业禹孟煌。群雄汗流走且僵,羽翼经传事业彰。宋儒论定万古扬,汾水岸侧峙庙堂。历今千载道弥光,小子何幸居近乡。下马瞻拜意茫茫,愿筑小室侍门墙。”《太平县志》卷十四《杂记志》中有载:“文中子土龛,在县东南汾水之西,龙门沟北,昔文中子读书于此,其洞深广二丈余,号文中子洞。白牛溪,在县东三十五里万王村,唐史称王文中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今其地有文中墓,墓旁有龙门沟。沟中虽溪流已绝,而流水古迹蜿蜒可寻,则所谓设教地也。忆昔之名白牛溪者即此。”《太平县志》卷十四《陵墓》中有载:“隋文中子墓,在县东三十里万王村北。”

  品读着那些诗句,得知王通祠早已是碑文剥落、坟墓荒凉、苔藓遍布,心中不禁生发出一缕凄凉悲伤之感。

    但是,这些文字记载,均与王中杰老人的述说相吻合,也与《河津市志》的记载基本一致。于是,便勾起了我们前往遗址探究的欲望。看到我们如此虔诚,王中杰老人便亲自带路,把我们领到了王通庙和坟墓的遗址。驻足遗址,引颈张望,下面就是弯弯的汾河,看不到涟漪,看不到波涛,明明亮亮,平平静静,从万王村的脚下,欢唱着流向远方。面对着缓缓流淌的汾河水,思考着悠悠逝去的沧桑岁月,我真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觉!在王通庙和坟墓遗址,我们老王家照了几张合影,是想把先祖的故里遗址,永远留存在记忆的深处。寻根问祖万王村,也是对我发表在《山西日报》上的探本溯源文章《根在平阳》的一个绝妙的印证。

    车行村口时,我们又恋恋不舍地背靠村庄留了一个影。那一刻,我的心中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故土难离的感觉。我想,尽管王通的后裔已枝繁叶茂地蔓延祖国各地,但谁也不应忘记,这里是水之源、根之基!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王友明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7-21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