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生于穷乡的《走西口》

 

 

 

 

 

   “山歌最是穷乡好”。为什么?穷乡之域必因人民贫困而得名,人穷则无畏,轻礼教,逾绳墨,人穷却不缺情,有爱更敢爱,且编汇成曲调,引吭于山梁,高歌于野旷。

    文人抒情,抚琴者,或窗明几净,焚香左右,或山岚茅亭,漱石涧边,品竹弹丝,引商刻羽,高山流水,阳关三叠,其味在品,其趣在悟;吟啸者,或茂林修竹,落叶秋风,或登高江楼,把酒临风,酬和往来,长吁短叹,步韵互答,惘然若失,其兴在雅,其志在气。民歌则不然,负者歌于途,渔者歌于水,前者呼,后者应。呼者,直勾勾夸饰其辞,酣畅其情,话里有话何所云。应者,羞答答故作其态,闪烁隐约,拐弯抹角不知处。他们的快乐并不因贫穷而稍减,就像富人并不因奢靡而使快乐略增一样。惟有开心是度过苦日子的良方,开心者必豁达,豁达者必忘我,世上还有比忘我之情、无私之爱更醇更酽、更诚更真的呢?故曰“山歌最是穷乡好”。

    二人台,顾名思义,二人同台演唱。二人者,一男一女、一俊一丑、一文一武、一红一绿、一高亢一阴柔、一安静一慌张。文艺学上的对称法则在民间文艺中由此达到了极致。二人台的演唱,角色载歌载舞,唱念互见,动作以推闪躲让为主,道具从鞭扇帕绢之简。其间既有山曲道情之调,又有梆子黄皮之腔;内容浅显,文辞通俗,热闹红火,欢畅淋漓,没有人将其文人化,没有人将其矫情地拔高主题,表现的就是世俗生活,表述的正是士儒不为。唱词与现实交融,台上与台下互动。演员随机应变,观众帮腔跟唱,难怪能让数代人痴迷,千万里远播。

    《走西口》是河曲民歌、乃至山西民歌中最著名的一首,民歌《走西口》是从二人台 《走西口》转化而来的。《走西口》有很多版本,或长或短,一剧多曲,但叙述的都是咸丰五年,一个名叫孙玉莲的女子送别新婚丈夫太春走西口时的情形。西口路上一幕幕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情景让河曲人感受颇多,意味颇多,于是有感而发终成大曲。开曲唱道:“家住在太原,爹爹名叫孙朋安,所生下我一枝花,名字就叫孙玉莲。”已无稽可考戏文所言是否真有其事,但它确是河曲数以百计的二人台、牌子曲、山曲中不多见的苦调。虽曰苦调,但闻者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每每点唱此曲,每每暗自掩泣,老泪涟涟。

    物质上的穷困绝非精神上的贫乏,枝繁叶茂的民间艺术,往往就根植于穷乡僻壤的瘠地旱田里。情感与真诚才是艺术的第一营养液,艺术何尝有穷乡与富乡、僻壤与中枢之别。《诗经》产生的年代较之后代的物质生活要匮乏得多,但后代没能滋生出 《诗经》,通都大邑较之晋西北偏隅一陬的河曲繁华富饶得多,但其他地域产生不出如《走西口》这样的经典名曲来。  

 

本文作者:介子平;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21128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