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伞头秧歌传承人贺升亮

 

 

 

 

 

  前些时候,贺升亮与我用手机短信秧歌对答,记得我有如下段子:

    秧歌王子贺升亮,高山流水人仰望,开口犹如莲花放,唱得黄河浪打浪。

    高歌一曲九霄外,雄踞吕梁群英会,传承秧歌为统帅,粉丝如云人人爱。

    升亮佳作传天下,可惜未曾上书架,艺术成果胸中压,快快整理出版吧!

    果不其然,此后不久,贺升亮大作《岁月如歌》即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该书以章回体谋篇布局,以贺升亮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演出活动为主线,筛选记录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秧歌作品,并用秧歌生动地描述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场景,堪称伞头秧歌百花园中的又一奇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伞头秧歌的传承人之一,贺升亮显然是吕梁山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这首先得益于吕梁山上底蕴深厚的民间文化肥沃土壤,以及浓烈的伞头秧歌文化氛围。每年正月以至重大活动期间规模浩大的闹秧歌场面,更是城乡群众自娱自乐的精神盛宴,这种令人血脉贲张、激情涌动的集体狂欢,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持续拥有并不断繁荣独具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振奋人心,激发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无穷活力。

    毫无疑问,贺升亮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伞头秧歌奇才。

    上世纪70年代,年仅十来岁的贺升亮在村里第一次挑伞,面对数百村民,用别具一格的曲调和稚嫩的嗓音,拘谨地唱道:“没有见过大世面一向胆小,一十三岁贺升亮初把伞挑,首先问声乡亲们过年都好,鹦鹉学舌盼大家批评指导。”这应当是他伞头人生的处女作了。也许他压根儿没有想到,30多年后的今天,自己将会成为这门民间艺术的杰出传承人之一;他更不会想到,凭着良好的天赋和艰辛的努力,他终于走出大山,成为闻名吕梁的伞头秧歌艺术家。

    天才出自勤奋,成功源于刻苦。出生于吕梁山深处临县招贤山村的贺升亮,从小家境贫寒。入学后偏爱文学,手不释卷,苦读文学名著,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高考失利后的贺升亮,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伞头秧歌之路。经过无数次的登台演唱、多少回的实战演练,虚心学习优秀伞头的演唱经验,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开了伞头秧歌一代新风。每次登临舞台,贺升亮都能临阵不乱从容应对,充分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敏捷的应变能力,加之嗓音浑厚、台风稳健、才思敏捷、即兴编词能力超群,形成了儒雅豪放的独特风格,奠定了自己在伞头秧歌界的领军地位。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汗水的浇灌和心血的付出。从《岁月如歌》中可以看出,贺升亮的人生道路,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顺畅通达。初入社会,生活窘迫,“人口增加工资少,家里家外一肩挑,稀饭刚刚能吃饱,过年穿得旧棉袄”。他在潜心钻研、积累知识、巡回演唱的同时,为了养家糊口,与朋友合伙收过烂铁,当过临时代教,翻砂厂入过股,煤矿打过工,与樊如林等老艺术家组团搞过商业演出。正所谓 “每人一辆自行车不辞劳苦,车子后面绑的伞拉的锣鼓,虽然路远不好走一身尘土,就像敌后武工队耀威扬武”。也许正是在这种社会底层的艰苦磨练,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才开掘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使他的秧歌创作达到了水到渠成、炉火纯青的高雅境界,进而实现了伞头秧歌由独唱到对唱的舞台化呈现。

    我注意到,近年来贺升亮在孜孜不倦地繁荣伞头秧歌艺术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涉足网络世界,在互联网上开辟了伞头秧歌群,并担任了伞头秧歌网友协会会长,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伞头秧歌爱好者切磋技艺、激情对歌,有效地扩大了伞头秧歌的知名度,为伞头秧歌走出吕梁山不遗余力、大胆尝试。

    为此,仿照贺升亮秧歌的唱词风格编词一首,权作本文结尾:

    伞头秧歌在吕梁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贺升亮特别优秀,

    岁月如歌飘万里凯歌高奏,祝愿文化大发展开辟新路!  

 

本文作者:林祥;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20109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