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颠覆与传承——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的力量来源在哪里?

 

 

 

 

 

   近些年来,山西一直希望有一部与旅游景点结合比较紧密的演艺项目。虽然大家也有种种努力,但还不能说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直到与王潮歌等人联系上,决定在平遥做一部类似于她们以前所做的 “印象”系列的项目,才算是掀开了山西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新一页。不过,就我而言,还是心存疑虑。因为北方的自然条件与南方截然不同。像桂林、丽江这样的地方,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游客在室外观赏演出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而我们峻岸的四季分明的北方,如果要在室外欣赏演出的话,也只有夏天为最适宜。不知道他们这个项目将如何让观众一年四季均可欣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被称为《又见平遥》的演艺项目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但它不再是室外的山水实景演出,而是成为室内的情景体验剧。这样的室内与一般的室内又有什么不同呢?它是靠什么来吸引观众的呢?看了演出之后,我被其深深地打动了。我以为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可圈可点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突出的创新意义的。这就是,在艺术呈现形式上对传统的室内演出模式的颠覆,以及在内容表达上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带给观众以新的审美体验,并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我们为其中的人与事而感动,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而震撼。我们的泪水在这种冲击与震撼中难以控制,从心中流淌,并深思,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我们怎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根?

※充分颠覆了的演出模式

    尽管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地求新求变。但我们所说的演出总是有其基本要求的。这种要求也就形成一种关于演出的固定模式。《又见平遥》无疑是一个演出项目。它如何能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演绎好故事,并产生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对创作者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然,现在我们可以说,《又见平遥》很好地接受了这一挑战,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其重要的原因是编导对演出形式的颠覆。

    首先,“全舞台”设置颠覆了观演关系。所谓演出,从其出现的时刻起,就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观众,二是演员。没有观众,演员的表演就失去了意义;而没有演员当然也就不需要观众。但是,《又见平遥》使这种观众与演员分离的演出形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也就是说,观众可能就是演员。观众在“观”的同时,也构成了“演”的一部分。首先,从演出场地,或者也可以说剧场的设计来看,已经没有了一般演出所必须的舞台,而是出现了一种“全舞台”概念的剧场。也就是说,剧场的每一处都是演出需要的 “舞台”。不论是街道、商铺、镖局、城墙、厅院,演出无处不在,演员也无处不在,观众也无处不在。其次,从表演的程式来看,没有了通常意义上“演员”与“观众”的区别。这种区别被消解了。这种“全舞台”模式使观众也进入了表演的情景之中。观众也不再与演员保持“观”的距离。观众自己就是演员。观众必须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剧场,并成为“演出”的一部分。在这里,每一个观众就是一名演员。可能是送镖师出征的乡亲,可能是迎“镖”回乡的亲人,可能是参观旧式宅院的游客,可能是在一百多年前平遥大街上缓缓而过的居民,也可能是参予挑选传承子嗣的女人的看客……总之,演员与观众是融为一体的。

    其次,“碎片化”组接颠覆了叙述结构。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人的情感。就表演艺术来说,支撑形象的手段是故事。因此,如何讲好故事,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是极为重要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清晰地呈现给观众,是因为艺术家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事件的发展“流程”。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又见平遥》中,这些我们早已习惯了的叙述方式不见了。事实上,《又见平遥》的编导本来就没有准备要细致入微地为观众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把“故事”置于表演之后。故事只是一种环境、情景,是表演的一个“情感性”背景。而表演也没有为观众介绍“故事”的进展细节,而是由编导选择了若干片断呈现给观众。在这里,本来有时间顺序的故事被打碎了,肢解了。故事成为一种“碎片”式存在。

    第三,“穿越”式再现颠覆了时空秩序。一般的叙述结构是在固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的。即使是为了使叙述丰富起来,变得更加生动引人,使用了非正叙的方式,比如倒叙、插叙等,其时空仍然是固定的。但在《又见平遥》中,这种我们习见的模式被颠覆了。也就是说,固定的时空概念不存在了。在赵家大院,编导又为我们设计了一个融现实的“现在”与虚幻的“过去”于一体的时空环境。首先是赵家“现在”的看门人对参观赵家大院的游客的述说。紧接着的是由看门人的述说把游客转化为对“当年”的虚幻性呈现。这里,有赵家后人的奔跑与追叙;有追叙中赵家的变化;有曾经的赵家子媳的倾述等等。这里,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穿越了若干个剧情所需要的时空。

    在这样一个颠覆了以往所有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演出模式的演出中,《又见平遥》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的新鲜感,带给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激情传承的民族精神

    《又见平遥》让我们感动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其形式的革命性创新带给观众新鲜的审美体验,同时也由于其对内容的提炼,以及与这种表达形式的完美融合震撼了我们的灵魂。编导从平遥浩瀚的传说、史籍中寻找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折射出民族精神的素材,以企能够让欣赏者从平遥看中国,让小人物体现大精神。这个所谓的大型情景体验剧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壮的、令人震撼的故事。大约一百三十多年前,平遥票号东家赵易硕在沙俄开设的分号被劫,分号王掌柜与分号的职员遇难。唯一存留的是王掌柜的儿子。而要让王家子嗣返回平遥,需要大笔银子交赎金,并要聘用大量的镖师前往沙俄护送。赵东家为了王氏血脉不断,抵尽家产,在平遥城挑选了232名优秀镖师,历经七年,终于保回了王家后嗣,使王家血脉得以延续。而赵东家与232名镖师全部死在了押镖的途中。

    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遥远的故事,但也是一个关于民族精神的传奇。虽然故事发生在平遥,但确确实实让我们从这里走进了民族的内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家族血脉的延续尤为重要,甚至具有根本性意义。中华文化中,对祖先的敬重非其它文化形态可比。因为,中国人希望能够清楚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的子孙后代将向哪里去。《又见平遥》通过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民族精神中最重要、最撼人心魄的价值追求。

    在《又见平遥》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平遥人对“面”的视同生命般的热爱。出门要吃面;想家了,最想的是那一碗热腾腾的家乡面;以至于对人的认可也以是不是爱吃面作为潜意识中的标准。特别是最后一部分表演,纯粹就是一个关于“面”的使人刻骨铭心的舞蹈。正因为有了这碗面,使他们清楚了自己从哪里来,是哪里人,流什么血,姓什么姓,有什么样的文化胎记,过什么样的日子,根在什么样的地方。这时,我们已经不再感到编导为什么苦心孤诣地在整个演出中不断强化关于“面”的细节,而是在天南地北的人们对“面”的期待与热爱中,找回了我们被浮躁、功利、欲望所遮蔽了的精神之根,并启示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文化。

※别开新面的演艺项目

    作为旅游驻场的演艺项目,目前比较成功的大概有这样几种。一是室内舞台演出。典型的如深圳华侨城的《天禅》、杭州宋成的《宋城千古情》、云南丽江的《丽水金沙》等。另一种是以《映像》系列为代表的实景演出,多强调自然景观的真实感。还有如马戏杂技等组成的演出等。这些演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观看演出可以使观众得到放松、刺激,因而从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暂时与现实生活隔离。

    《又见平遥》则作了新的探索,它不是浪漫的轻音乐,而是深沉的铜钵大鼓;不是创造一种唯美的境界,而是努力激发出人们内心世界潜伏的情感力量。在《又见平遥》若干片断的呈现中,突出的是情感的抒发。其情感由演员与观众的共同表演来实现。

    《又见平遥》已经与观众见面了。它是北方地区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的演艺项目,更是演出模式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它的成功,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积极的。但从旅游的角度来看,还有许多考验。特别是它能否像那些已经成功的演艺项目那样,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带动相关的产业,我们还将拭目以待,并期待其成功。 

 

本文作者:杜学文;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30327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