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河口二人台的创建历程

 

 

 

 

 

  二人台是我省北部和内蒙大部广为流行的一种地方剧种,溯本追源,该剧种发祥于山西河曲、保德一带,由当地山曲、情歌、民歌经多年多代孕育演变、发展进化而逐渐形成。二人台剧目短小精悍,剧情通俗易懂,表演艺术地方风情浓郁,观众喜闻乐见。传统二人台均以一男一女二人登台表演,连歌带舞,小型方便,随处可演,内容明快,简洁直观,故称“二人台”。解放后,随着文化艺术的创新改革,二人台也突破传统的一剧一曲而发展为一剧多曲,突破传统的二人出台而发展为三人或多人,使其艺术逐渐靠近周边其他地方兄弟剧种,并创造出许多优秀剧目及新奇艺术,涌现出尹占才、张美兰、许月英、迟艮寿、富越武等一批名家老手和艺术新秀。

    历代传统二人台以《走西口》《打樱桃》《打金钱》《辗糕面》《珍珠倒卷帘》等为代表作品,近年来新剧目不断推出,以《刘干妈探病》《刘清卖菜》等为优胜剧目。二人台唱腔高亢嘹亮,曲调婉转多变,既充满边关塞外的豪放激情又富于黄河滔滔、黄土高原的那种天然的山风水韵,是我省五十多种地方剧种中的一支优秀艺术奇葩,一颗闪光的璀璨明珠。二人台的伴奏,文场以笛子、四胡、扬琴为主,武场有梆子、板鼓、锣铰、四片瓦等。随着电视屏幕、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使得二人台剧种由北向南不断沿伸扩展。我们古交地区也在民间吹鼓乐二人台盛行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革命老区关头村和文明先进典型河口村两个二人台演出团体,为古交增加了又一新剧种,增添又一新文化新艺术。愿这一新型文艺在这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古交热土上不断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推广普及,沿传发展。

    河口村是我市仅次于古交的第二个大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因古时为汾河水道的通岸口,又是汾河水道的出水口,故称河口。这里的文化历史深厚广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古代曾驻扎过河口都、河口汛,解放前驻扎过闫锡山采矿部,成为国民党统治古交的大本营。解放后曾驻扎过古交市的前生“河口区”,现为河口镇。该村的圣母殿早已列入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闫氏家谱》早已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帝庙、龙王庙雄居东西两侧,建筑宏伟、工艺精良。从古至今,村中人才辈出,昔日以闫广居(文人、诗人、官居四品)最负盛名,今以民营企业家杨绪正为创业代表。河口镇上的民间艺术、鼓房乐班也是历代兴盛,解放前有赵改玉在这里开设鼓房多年,解放后,刘全地视这里天时地利、人广地宽而扎庄扎点,开设鼓房。改革开放后,张俊宝又迁居这里开设鼓房至今。前几年该村建了双排楼,开辟了商业街,近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又新建了楼房林立、宽敞秀丽、环境优美的南苑小区。传统的春季“清明会”和秋季“物流会”(古为农历十月十八,今为农历九月十六)年年兴盛,代代相传,河口古往今来都是古交境内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个重点要镇。如今空中网络布满,地上花木点缀,周边厂矿遍地,公路铁路环绕,入省城更靠近高速。2009年,《河口村史》最先推出,走在全市修志工作的前列,同年还成立了古交罕见的特色文化艺术团体——“河口二人台艺术团”。

    2005年,古交革命根据地岔口乡关头村最先引进“二人台”剧种,成立了二十余人的演出团体,为古交增加了又一特色文化,增添了一个新型剧种,产生了一个新型事物。2009年春,居住河口的师三开女士,也暗自下了决心,要在河口也组织成立一个二人台演出团体,她认为河口的人才、环境、经济,各方面的条件都优胜于关头,关头能演出二人台,河口为何不行。于是她物色人才,走门串户,动员联络,最初争取了弓粉莲、闫开荣两位爱好者,并得到她俩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两位女子,木兰性格,慷慨解囊,毫不犹豫,当下就投资四万余元,成立起班子,组建起十几人的小型文艺团体,有男有女,有乐队有演员,大家精神百倍,信心十足。由师三开担任主要负责人,武发庆为重点助手,他们精心组织,紧密配合,因为是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娱自乐,所以从未请名人高师,主要以看光盘、听磁带为主,自排自演,时间不长就排出了《墙头记》《刘家庄》《借妻》《双喜临门》《疤二娃说媒1-4集》《挎嫂嫂》《花眼找女婿》《吃醋》《卖菜》《卖碗》等不少古今剧目,同时还演唱晋剧出段、秧歌、道情、歌曲,兼演小品等。两年之内在河口镇庙会、集会、晚会等大型场合就演出二十余场,在六家河,马连咀,水头等边远山村节日助兴演出二十余场,此外还为周边村民的婚喜寿诞捧场服务演出数场。要喜剧的有《五哥放羊》《五月散花》;要悲剧的有《光棍哭妻》《寡妇哭坟》;想听柔美的有《栽柳树》《转山头》;想听刚烈的有《十对花》《打金钱》,所到之处,观众热情,掌声赞赏,为河口古镇增添了新的光彩,增加了新的荣誉,同时也为古交地区的文化繁荣,艺术创新作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2011年后,该团进一步发展壮大,逐步进入正规。除在原有出台剧目上精雕细琢,磨制打造精品名牌外,还又重新排出了《小

    姑贤》《老少换妻》《齐秃娶妻》《重新做人》《痴情老婆负心汉》《拜大年》《挂红灯》等一批新老剧目。目前,该艺术团拥有固定人员20余人,艺术团长为师三开,副团长为武发庆。主演有闫爱桃(老生)、程玉兰(青衣)、张仙仙(小生)、刘举英(小旦)、师秀琴(丑旦)等,出远门赶大台口时,也会聘用个别外部名流。武场人员有张二货、闫宝成,温俊平等,文场人员有闫发明(电子琴)、张永生(胡琴)、武发庆(笛子),此外还有刘拴才(杨琴)、赵全贵(四胡)两位内蒙乐师。这两年来,他们除在古交地区嘉乐泉一带、大南坪一带、河口周围赶集过会广泛演出外,还走出古交,出台至娄烦好多村寨,以至岚县不少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也在百场以上。他们所到之处节日添彩,庙会增辉,都得到父老乡亲,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回顾该艺术团的五年历程,既是一段开心史、娱乐史、愉快史,同时也是一段艰辛史、勤奋史、开拓史。第一是该剧种在古交地区是一种新艺术,大家对此都较为陌生,又没有充足的资金请名人雇师傅,全凭自身努力,以光盘磁带为入门,为向导。第二是没有基础,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是出自爱好,以往从未学过唱过,演过练过,现在要登台出场还面临重重困难,除刻苦背词学调拿下剧情,还得学腔学韵学表演,学做戏,学装扮,学脸谱。第三是排练时间的保证和人员的集中合作。因为是业余性质,一班人员各有其事,有的上班,有的打工,有的哺育小孩,还有的家务缠手身子忙,所以排练的时间大多是晚上,有时确实是深更半夜,千辛万苦。不过工夫还是不负有心人,看到他们接二连三的出台剧目,大家都觉得心里喜来身子乐,不疲不累不劳碌。第四是人员的团结和团体的巩固。因为收入不大,开销不少,男同志少,女同志多,有时不免出现一些争分嘴舌,但在师三开、武发庆二人的组织领导下,直至目前为止,整个团队还是健康向上、朝前发展的好趋势。大家一条心,全团一股劲,力求艺术升华,不争报酬得失,为了克服一些山村小社没有戏台、搭台不便,想红火没条件的困难,他们大伙儿集资,做了一个精致的流动舞台,自随自带,自装自卸,现在可以说是设备齐全,场面一流。

    今后,该团立志要增加优秀剧目,打造更精品牌,培养青年新秀,扩大演出团体,走出古交,走向外界。 

 

本文作者:王绪梅;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31022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