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落霞与孤鹜齐飞——两观张爱珍演出有感

 

 

 

 

 

   十多年前,看过上党梆子名家张爱珍的《杀妻》和《两地书》,写过一篇文章,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她的艺术特色,认为她是继吴婉芝、郝聘芝之后,新一代坤角的领军人物。此后,她果然在晋东南红极一时,她的“爱珍腔”风靡城乡。那时她三十出头,风华正茂,正值艺术的巅峰时期。获得中国戏曲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是顺理成章的事。那年头正在大喊振兴戏剧,各种汇演此起彼伏,政府期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让戏剧回到它的巅峰时期。

    我是一个戏迷,小时候迷曲剧,稍长迷蒲剧,“文革”中迷京剧,再后来不管是什么戏都看。用现代语言来说,绝对的戏剧粉丝。我应该是最希望戏剧振兴的那一族。然而我却对戏剧这种形式的前途有着深深地忧虑。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薄暮时的一抹霞光》是这种忧虑的表达。这种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据统计山西有五十多个剧种,占全国六分之一,除去已经“死”了的,还有三四十种活着。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只剩下十多个了。四大梆子的日子还算可以,其他如耍孩儿、琴剧、碗碗腔和各种道情、秧歌几乎无法生存了。真应了世事轮回那句老话。戏剧的最早发端应在乡村,乡村中的民歌俚曲,祭祀音乐,山野小调,在商业的催化下,走进城市。经过文人和乐师的加工整理,遂有中国戏曲的蔚为大观。但现在,传统戏剧正在逐渐地从城市撤退,乡村成了传统戏剧的最后栖息地。有人说京剧是国粹,其实,三百多剧种哪一个不是国粹?我们面临着国粹灭种之虞。为了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政府想了很多办法。一是“抢”,二是“养”。抢者,抢救也。趁着一些老艺人还在,又是录像又是录音,让后人知道老戏是什么样子。再就是由国家“养活”一批有影响的剧种,给一定的经济补贴。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传统戏剧的不可挽回的衰落呢?它有没有振兴或者说新生的可能与出路呢?

    本文的题目用了“落霞”二字,是一种隐喻,以况目前传统戏剧的处境。

    中国传统戏剧曾有过如日中天的年代。汉代有角抵戏,行当不全,比较简单,规模不会太大。梨园里上演的以歌舞为主。戏剧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南戏已成规模,勾栏瓦肆间每日里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真正的黄金时代,三里之村,五里之郭,无处不在回响着妙曼的杂剧之声。元代诗人高明咏戏台诗曰:“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明清传奇是戏曲的又一高峰,至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中国的戏剧达到了空前的繁盛。戏剧的衰落与科技的进步有极大的关系,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其他娱乐形式的介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呈多元化趋向,戏剧再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此其一。第二,戏剧的人物无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内容无非忠孝节义,生离死别。与现代的生活相距甚远。戏剧的节奏缓慢,在万丈红尘中讨生活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很难有如此闲情慢条斯理地坐下来,品茗赏戏。第三,还有一个欣赏断代的问题。中年以上的人是在戏剧兴盛的环境中长大的,这种无形的耳濡目染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年轻一代是在流行曲、迪斯科、电视剧、足球、汽车和模特的熏陶下长大的,他们对戏剧先天就很陌生。因此传统的戏剧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离我们渐行渐远,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或许偶有亮点闪过,也仅仅是薄暮时的一抹霞光而已。

    尽管如此,我依然期望“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年六月中旬,我在上海参加了一个传统戏曲研讨会。会上与昆曲名家蔡正仁先生聊到戏剧的出路,蔡先生说,很可能出路在戏曲音乐化。这言简意赅的话让我沉吟许久。我想,戏曲的形式可能随时代而去,但是戏曲的音乐经过现代手段处理,会发生凤凰涅槃,超越时代而重生。大而言之,毕竟音乐是永恒的艺术。而音乐的源泉是生活,包括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生活;包括城里人和乡村人的生活;包括民歌里的生活和戏曲里的生活。中国的音乐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戏曲。中国很多名曲来源于戏曲,如《梁祝》就取材于越剧。中国很多歌唱家就出身于梨园,如郭兰英、李谷一、李娜,等等。就音乐元素来讲,戏曲音乐比民歌要丰富得多,因为戏曲音乐本身就是从民歌里千锤百炼的精华。喜怒悲愤哀怨愁,表现起来,民歌可能调式简单;戏曲就有多种板式,流水、西皮、二黄、垛板,等等。不过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理论祈愿,殷殷期望固好,漫漫归途何在?

    转眼到了七月初,一天,张爱珍打电话来说,将在晋城泽州会堂举行个人专场演出,期望我能光临。

    我想,无非是她的几个拿手的折子戏,前些年看过多少遍了。去了,期望值并不高。

    去了,听了,看了。这才想到,张爱珍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她颠覆了传统戏曲个人演唱会的模式,不是靠表演取悦人,不是靠情节感动人,而是靠有深厚丰富的,有历史积淀的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来打动人。这哪里是戏剧演员的戏曲专场?纯粹是一个戏曲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为了更好理解和欣赏这台音乐会,我们不妨把它分成两部分来说。先说声乐也就是唱腔部分。高亢嘹亮,通透圆润是“爱珍腔”的特点之一。前者已属不易,后者尤其难得。张爱珍的音域宽广,超过两个8度,而且发音时共鸣非常协调,声带弹性极好,呼吸位置恰当;所以她能较好地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声音的音色,从而发出有感性的声音。《杀妻》是张爱珍的代表性唱段,板式变化复杂,感情起伏很大。但她在长达18分钟的演唱中处理得从容不迫,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昆腔本是上党梆子声腔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大概由于过多强调文艺的战斗性,使得如此婉约美雅的上党昆曲几至湮灭。此次她演唱的上党昆曲《长生殿》选段“携手向花间”,让人领略到别一样风情。高亢时声断云天,低回时月隐花眠,有秋水长天,有雨丝风片,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真让人痴迷。再说器乐部分。阵容浩大的乐队丰富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改变了老戏音乐单一,高而不厚,尖而不醇的缺失,使上党梆子的音乐更趋现代人的审美趣味。面对如此浩大的乐队,对歌者是一个功底的考验。张爱珍不能依赖电声,不能把话筒放在唇边,全靠呼吸,声门的共鸣和语言的协调,形成一种有穿透力的声音,才能穿过浩大的乐队,把声音清晰地送到听众的耳膜。合唱队的加入,对于衔接起承转合和烘托现场气氛,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喜欢音乐会的年轻人,喜欢上党梆子的中老年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寄托。

    张爱珍的华丽转身,无疑是一种艺术的探索。就个人而言,她是成功的。她让人们看到了她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人喜欢戏剧的歌唱艺术。但眼下她是孤独的,像一个探险的独行侠行走在原野上,像一只离队的孤鹜飞翔在蓝天上。前面,天苍苍,野茫茫,路漫漫。大多数地方戏剧团无法复制她的成功。一来,还有市场,还有戏迷,还能生存。二来,名角一人去唱,其他人呢,龙套们呢?我看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才下午六点,还有一抹霞光,天全黑了,自然会有人去点灯。而这时候,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薄暮。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00830;本文作者:姚剑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8 )

太 原 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