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兴县秧歌道情戏应予关注——兼论山西剧种家底如何清查

 

 

 

 

 

  秧歌是一种民间的集体舞蹈,舞者一般是男性,演出时化装成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或一些表现人物身份、职业的道具,在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跳出各种舞姿,变化出各种队形来,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因其红红火火,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兴县李家湾曾是我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中心,其秧歌道情戏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当今十分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的大好环境下,我们特编发此稿,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编

    今年630日《山西日报》的文体新闻版刊登了赵向前、白唯民撰写的题为《古稀老人的“文化长征”——兴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付全抢救民间戏曲记》的文章,拜读之后,愧疚之情油然而生。王付全老先生为抢救民间戏曲,不惧艰险而“跑百村、行千里”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从事文化工作47年了,曾参与编纂过山西文化与戏曲类志书,从事过文化艺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当过文化期刊编辑,也参与过对山西革命根据地文化史料的征集与调研,但在山西文化界编纂出版的诸如 《山西剧种概说》《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等专著中,却见不到兴县秧歌戏和兴县道情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作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首府的兴县县城及附近地区,戏剧异常活跃,战斗剧社、战力剧社、黄河剧社、七月剧社、人民剧社、吕梁剧社、长城剧社等等,就驻扎在兴县的山庄窝铺里,他们或唱平剧(京剧)、晋剧,或演歌剧、话剧,以戏剧为武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成果卓著。仅19405月至6月间在李家湾举行的一次全区戏剧大汇演,就集中了十几个剧团参赛,一连唱了半个来月,足以显示昔日兴县戏剧之盛况。

    兴县地处偏僻,远离省城,以往交通也不大便捷,像李家湾这样的小村庄,我翻了好几本地图册都没有找见。但也正是由于这样比较封闭的环境,再加上在战争年代得到了八路军的保护,所以这里的原生态戏曲文化方能长久地得以保留。看了630日《山西日报》上的那篇文章和王付全的有关资料及剧本,使我在抱愧的同时,也颇感惊喜:

    一、经兴县地方志办公室刘彦国、白唯民校点的清刊《兴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每逢节日良辰,城内四关及周村皆兴鼓乐、秧歌……道情秧歌戏子焚香叩头于台,道情鼓乐兼唱并舞,通三日,笙歌震天动地,以敬天地,以助神威……李家湾、黑峪口、峁底、范疃为最盛,有服事五日者。顺而理之,遵俗则乡盛、民安、不乱也。”浏览地方旧志中为数极少的有关戏曲记载,多为“禁夜戏示”“禁优伶”“禁秧歌文”之类的贬低、扼杀戏曲的禁令,而像《兴县志》中这样赞美戏曲之“高台教化”功能,甚至上升到“遵俗则乡盛、民安、不乱”的高度评价,实属凤毛麟角,由此也佐证了李家湾诸村秧歌与道情戏的悠久历史,及其昔日的辉煌。

    二、兴县李家湾村的秧歌道情戏演出,据说除“文革”10年之外,很少中断,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戏曲专业村。直到2008年冬,该村李寨喜、李根迎等老艺人还曾组织村民排出了能够连续演出6场的9本道情戏。我们搞文化扶贫,就应优先扶持这样的革命老区;抢救戏曲遗产,就不可遗忘晋西北大山深处的这个 “戏窝子”。我呼吁社会各界,对兴县秧歌道情戏予以关注。抢救老剧目,关照老艺人,培养新人才,抓紧排练,录音、录像,保存资料;进而对其剧种源流、表演特色及音乐、舞蹈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使之推陈出新、焕发光彩。

    更让我惊喜的是,王付全先生在古稀之年“串百村、行千里”,经六载寒暑苦心搜集的一批濒临失传的秧歌道情剧本,其中既有道情大本戏,又有秧歌小戏,像李家湾秧歌《唤妹子》《小放牛》,就较其它剧种的演出版本更胜一筹,格调高尚,风趣生动,内容也更为丰富,仅读剧本即可体味到它的价值。

    当我面对兴县的秧歌道情抒发感慨的同时,也很自然地联想到下面的议题:山西戏曲剧种的家底尚待清查。

    新中国成立伊始,山西戏剧界前辈洛林、刘鉴三、王易风等,就曾对山西的戏曲剧种进行过摸底调查,为以后的调查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1980年前后,由原山西省戏剧研究室鲁克义、郭士星等同志牵头,又及时组织各地专家对山西的剧种进行了系统调研,在其主持编纂的《山西剧种概说》中,有根有据地论述了50个剧种,再加上在山西流行的京剧、豫剧、曲剧等,于是就大体形成了全省共有54个戏曲剧种的共识。统览三晋剧种,我以为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古代遗存剧种,如赛戏、清戏、队戏、目连戏、耍孩儿、凤台小戏及锣鼓杂戏之类;二是板腔体或以板腔为主的剧种,如山西四大梆子戏及落子戏等;三是联曲体或单曲体剧种,如眉户、碗碗腔、二人台、各种道情戏与秧歌戏,以及其他民间小戏;四是久驻山西且扎根开花的外来兄弟剧种。斗转星移,又一个30年快过去了,当今山西省共有多少剧种,尚待评说。戏曲剧种的新生与消亡,与世间万物之生、灭规律并无二致,尤其是在山西各地广为流传的各具特色的鼓书类、琴书类及道情类的曲艺说唱形式,一但环境适宜、条件成熟,摇身一变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戏曲形态;即便是业已消亡的剧种,倘若一系尚存,待时机成熟,也可能枯木生芽。当今盛世,国泰民安,国强民富,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这正是萌生新剧种的良好时机。

    事实也正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翼城县诞生了由翼城琴书(曲艺)衍变而成的“翼城琴剧”,一部现代戏《家风》,竟连续演出了2000余场,创造了全国现代戏演出场次之冠。在 《家风》演出超千场时,曾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表彰。在19977月山西省首届小品、小戏、小剧种“三小”汇演期间,竟然有阳城道情现代戏《小草的婚事》登台参赛,令人耳目一新,方知深藏于太行山深处的道情戏依然健在。也就在几天之前,我有幸遇见一位来自中阳县的企业家,此公酷爱戏曲,有胆有识,在他的具体操作、大力扶持之下,竟将萌生于宋金、兴盛于明清的古老曲艺——“吕梁弹唱”搬上了戏曲舞台,将讲述“玉堂春落难逢夫”故事的著名长篇弹唱 《审录》,改为大型弹唱剧 《情人泪》,搬上舞台且初获成功……

    纵上所述,像翼城琴剧、阳城道情、中阳弹戏,以及本文着重阐述的兴县秧歌、兴县道情等,目前尚未纳入《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的剧种名录。当今盛世,山西剧种知多少,尚待进一步调查论证。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赵尚文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8 )

太 原 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