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下了锄头,跳上了戏台,不用拍去身上的泥土,不用刻意化装,他们便开始了表演。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们的年龄大都快赶上这个老戏台的年龄了,但他们上台后便立刻释放出在台下没有的活力。尽管听不懂唱的什么内容,但乐曲的高低婉转,演出者如痴如醉的模样,还是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弦腔的魅力,禁不住拍掌叫好。可以这样评价,演出者慷慨激昂,有板有眼的唱腔,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专业团体。
在半个小时内,板胡声声、锣鼓阵阵,有六七个人演唱了《六郎探母》、《反云南》、《铁鞭记》等唱段,他们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唱腔让这个小山村顿时充满了生机。这是一个特殊的“剧团”,演员全部是一个村的农民,他们所演的戏被称为弦腔。因为多少年来只在村中纯粹靠口授心传,没有剧本,没有曲谱,师傅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教,徒弟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背,传到现在,村中学戏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这个剧种即将面临着失传的命运。
大山中隐藏着的稀有剧种
在和顺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太行山崇山峻岭中,坐落着一个名叫夫子岭的小山村。这夫子岭传说是因孔子游学到此小住而得名,所以村中有夫子庙、夫子关等遗址,还有许多关于孔夫子的美好传说。
夫子岭村的人会唱戏,据说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这种戏的名称叫做弦腔,始于明代,流传至今。据村中老人们讲,弦腔是明朝时由一位河北落魄艺人传过来的,原戏种系河北丝弦戏,传到夫子岭村后又与当地民歌、方言融合,逐渐演变成了当地独具风格的“夫子岭弦腔”。
300多年来,夫子岭弦腔仅存在于夫子岭村内,周边村镇则无一人会演唱,它的传承方式就是家庭相传、师徒相带。因为没有专门的曲谱和台词,只有依靠师傅唱一句,徒弟跟着学唱一句来学习,所以要学会唱弦腔除了靠自己的领悟和勤奋外,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这个仅有400余人的小村子里,弦腔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真是让人难以想象。依然健在的一些老弦腔艺人甚至连一个字都不识,但他们却能将整台大戏的台词和曲牌牢记于心中,实属不易。
弦腔乐器由文武场组成,文场乐器主要是板胡,配有四弦、二胡、小三弦、横笛、唢呐、笙等;武场乐器以板鼓为主,配以马锣、铙钹、小铰、小锣、鼓、小镲、云锣等,没有梆子。演出始终由板鼓统领全局,起着整台戏的指挥作用。
弦腔的唱腔结构属板腔体,它有10余套板式和30余首曲牌。唱腔与过门曲牌往往连环式交替运用,形成了唱腔真假声演唱艺术特点。弦腔的传统剧目有50多种,大多为朝代大戏,反映宫廷内部忠奸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故事,它的代表剧目有《吊梅山》、《大进宫》、《罗裙记》、《访洪调》、《两狼山》、《孙膑下山》等。
夫子岭弦腔剧团是个村办业余组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剧团积极配合革命斗争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演出工作。建国后,这个村办剧团还经常保持演出活动,利用农闲季节,走村串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他们不仅在和顺本地演出,也经常到邻县左权,甚至还远赴河北邢台等地进行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夫子岭弦腔面临失传
多少年来,夫子岭村的人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自感精神生活无比充实,因为有弦腔,村里人整日敲敲打打、吹拉弹唱,一切忧愁烦恼都能抛到脑后。夫子岭村的先人们虽然没有从物质上给后辈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却把弦腔给传了下来,村里人视弦腔为珍宝,口传心授给居住在村里的一代代老少爷们。
村里的老人们至今仍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弦腔最红火的时候,剧团到处有人请,当时邢台县白云山村过庙会,夫子岭弦腔剧团与青沙坪、桃树坪、白岸四家剧团对台演出。夫子岭弦腔剧团的一出《曹操逼宫》能将大部分群众吸引过来,在方圆百里出了名,后来桃树坪业余剧团还曾专程派人到夫子岭来请教。
当时,剧团有个台柱子叫宋满栋,他因演曹操塑造人物逼真被人称做“活曹操”。
满栋少年学艺,聪明伶俐的他,认真刻苦,很快便掌握了基本表演程式。弦腔是农村戏班,半农半艺,无专职导演,教戏排戏都是口传心授、照猫画虎。不满足于此的宋满栋,拜求有文化的人和内行讲历史,读剧本,说戏、熟悉剧情,研究剧中人物思想个性,力求在表演中神形兼似。在排《曹操逼宫》中,他扮演曹操,经过反复琢磨,抓住了曹操多疑、奸诈、凶狠的个性,他刻苦排练,请师傅和同行提意见,悉心刻画人物。那令人发冷的道白,多变的抖袍和凶光四射的眼神,腮肉抖颤的咬髯,充满得意轻蔑的奸笑,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观众都说:“宋满栋把曹操演活了。”“活曹操”的艺名从此传遍昔阳、和顺一带,在冀西山区也叫得很响。以后,《曹操逼宫》成了夫子岭弦腔剧团的拿手剧目,到哪里不演《曹操逼宫》都交不了账,“活曹操”不登台也交不了账。可惜到了1982年,61岁的宋满栋便撒手人寰,离开了心爱的舞台。
尽管“曹操”还有接班人,村中其他人还能撑起台面,但当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到这个相对封闭的小山村中时,弦腔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危机开始出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弦腔便进入困难时期,剧团虽然没有散伙,但也是名存实亡。没有人请剧团出去演出了,艺人们开始各谋生路。村中虽然有几个老艺人在唱,但他们却是在没人的时候,对着田野,对着山脉去唱。
村支书黄海庆一边叹息摇头一边说,能唱的艺人也都年迈了,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而剧团超级元老、今年已72岁、靠拐杖支撑着佝偻身子的鼓师李乃林无奈地说:“我上午也许还在世,下午可能就不在了,那这个场子就真的撑不起来了。可我这个活没有教过人,村里没人愿跟我学。”
62岁的阎乃柱扮演丑角,他的儿子说,唱弦腔没前途,不如到城里打工挣钱。和老阎的儿子一样,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残者留守。
拯救民间艺术任重道远
“夫子岭弦腔表演者目前共有30多人,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接近60岁,如果这些人不再唱弦腔了,和顺夫子岭弦腔很可能就会断代。”和顺县文化馆馆长高鸿这样讲道。但如何拯救即将人亡艺绝的弦腔,高鸿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令他担忧的不仅仅是弦腔面临的“断代”之痛,而是和顺县民间艺术普遍存在的良徒难觅、绝技难传的现状。
凤台小戏和音锣鼓是和顺县另外两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它们面临着与夫子岭弦腔同样的命运。尽管从去年开始,县里又将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了集中展示,包括夫子岭弦腔,在多年没有上台演出的情况下,有幸于去年再次与广大群众见面。但它们存在的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将其传承下去。
为了拯救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顺县文化部门已开始对弦腔剧目进行整理,除了开始记录唱词,录制唱腔曲调外,还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们进行保护。但民间艺术是靠代代相传下来的,如果没有传承人,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如何提高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热情,使民间艺术的保护在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使民间艺术能够代代相传,是目前和顺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