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时光为高庆奎流泪

 

 

 

 

 

   高庆奎,山西榆次人氏。其父高四保虽身在梨园却籍籍无名。高庆奎不曾进过什么班社,全凭着他超人的坚韧和绝顶的聪慧,终于在1914年(时高庆奎24岁)搭上了戏班。

大约是“四大名旦”名分初定的1930年前后,中国京剧“前四大须生”也被社会广泛认定。按报章排序为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当时坊间人士也许不曾注意到高庆奎那深纳心中的气势,更不曾料到他将在大红氍毹上玩出的超绝的万千潇洒。

资深剧评家丁秉鐩先生这样评价高庆奎的演唱:“高庆奎的嗓音清亮,调门高亢。唱功满宫满调,慷慨激昂,声情并茂,有如长江大河,使人听着痛快淋漓。”其实,当时坊间、票界和媒体均执此说。真正引起人们巨大兴趣的,是高庆奎行高腔时拿出的“楼上楼”和走低音时使用的“疙瘩腔”。

所谓“楼上楼”,即是在表现人物激忿和急切时,用高腔连拖几板之后,再次翻腔冲高的唱法。如《老残游记》中形容的那样:一层高过一层,仿佛掷游丝于天半。由于高庆奎的“楼上楼”唱来绝无牵强生硬、离奇怪诞之弊,所以他每次演唱时,必然会得到如雷掌声。“疙瘩腔”虽非高派所独有,但像高庆奎那转换清晰、错落有致、有棱有角、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痕的高氏“疙瘩腔”,实在为其他各流派所望尘莫及。著名京剧理论家吴小如曾说高庆奎的演唱高音不散,低音不飘,“得鸢飞鱼跃之妙。”实乃中肯精当之论。

梨园不是净土,时时会有蜚短流长。当高庆奎的票房正在火爆之时,却有人给他送来了一个恶名——— “高杂拌”,随之而来的解释也似乎有根有据:高庆奎因师承刘鸿声而成名,同时也演各派老生戏,如孙菊仙的《逍遥津》,谭鑫培的《珠帘寨》和《定军山》,王鸿寿的 “红生戏”《单刀会》,贾洪林的做工白口戏《铁莲花》。不仅如此,老旦戏如《打龙袍》,花脸戏如《铡判官》和《刺王僚》等,高庆奎也经常贴演——— 这还不够“杂”么?“杂”是够“杂”的了,但翻开当时的报章,发现高庆奎无论演出什么戏,都会赢得满场彩声。这种现象也许会招来“目光尘下,水平低俗”的叫骂,但一些权威学者如翁偶虹等却对高庆奎之“杂”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那么高庆奎自己对这一“阴损”的名头持何态度呢?说来难以令人相信,他竟然是那样的从容和笃定。且听他对友人的一番话:“我总觉得,要是各个流派都能摸着点门儿,演起戏来就仿佛有本钱似的,可以用各种派头的唱法,演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几十年来,我每排一出新戏,尽管这个人物以前未曾见于舞台,只要我明白了剧情,我就有法子唱他。您说 ‘杂拌’没好处吗?”他简直要把“杂拌”诠释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了,这是何等气度?

记得某晋商大院高高的门额上有一处精美的三字砖雕:“学吃亏”。高庆奎可真是悟出了其中三味,他所坚持的“三不争”至今还为梨园内外所称道。“三不争”是:不争主角配角,不争戏码先后,不争戏份(薪酬)多少。“扛鼎级别”的高庆奎有什么不可以争的呢?让我们先来听一听他对儿子高盛麟的家训:“你爷爷是个唱零碎丑角的,我是拎靴包的出身,咱们没什么可骄傲的。”你大概不会相信,在梨园呼风唤雨的高庆奎骨子里竟是这样谦卑。虽然说“德不孤,必有邻”,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高庆奎高尚的“三不争”在得到极高清誉的同时,一些人嫉恨的目光也随之投射了过来。

1936622日,一个令人心寒的炎炎夏日。高庆奎和于连泉(艺名小翠花)在华乐戏院联袂主演《浔阳楼》。谁知一上台,嗓音从来是高亢清澈的高庆奎突然哑得一字不出,这位梨园的顶级老生此时已是愧悔交集而汗流浃背。幸亏观众因高氏艺高人好,竟无一人喝倒彩,不少高迷含着眼泪鼓掌安慰。事后自然多有揣测,在这里我们似乎不必再去推究“悬案”的真伪,但我们必须承认,高庆奎演艺生涯的中止实在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事件。

事后几年,高庆奎应邀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精心培育李和曾等高派传人。当时也在该校学艺的周永刚先生告诉笔者,他每次见到高庆奎先生,总觉得他的眼睛一直在沉思。

194224日,年仅52岁的高庆奎先生驾鹤西去。中华民族艺术之林里倒下了这奇异的一株,高先生也闭上了他一直在深思的眼睛。

 

本文来源:网络;本文作者:么少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8 )

太 原 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