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在创新中调整产业结构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曾经为山西和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产业重型化,产品初级化,并高度依赖煤炭,致使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大。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内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和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并成为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山西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
  山西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多次动议调整产业结构而至今进展不大的经验教训表明,必须在认识、切入点、金融、企业家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方能有效推进山西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在认识上大胆创新,解决好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问题
过去,我们调整产业结构过多地依赖政府,市场机制利用得不够,企业的积极性重视不够;过于注重现有不合理存量结构的调整,忽视了增量调整的带动和引导作用;过高估计了自然资源优势的作用,对其他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管理和人才的作用认识不足;个体、私营和“三资”经济没受到应有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不当。因此,现在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在认识上大胆创新,理清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由于山西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资产总量大、专用性强、流动性差,既难以改做他用,也很难找到并购重组的购买主体。因而,存量调整十分困难。而增量调整刚性约束小,牵涉面小,收放自如,易于操作,更重要的是在增量投入的条件下,可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资产重组,从而达到激活、带动存量调整的目的。与此同时,增量调整还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从而增强人们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为此,应当确立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以增量调整为重点,通过增量调整来引导和带动存量调整的思路。
  第二,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对市场最敏感,也最能把握好市场的脉搏。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工作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经济工作,政府应在宏观层面积极发挥其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和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推动者和调控者,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将企业行为引导到结构调整的既定轨道上来。
  第三,自然资源优势与其他生产要素优势的关系。丰富的煤炭等自然资源是自然界赋予山西人民的宝贵财富,山西的产业结构布局,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种自然资源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却过多地强调甚至夸大了这一优势的作用,从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极大地阻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新加坡、韩国等资源小国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成功起飞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自然资源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山西对煤炭资源优势,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估价,从而保证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筹措资本、创新技术、开发人才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上来。
  第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从近期看,要更多地从现实出发,立足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控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因为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很高,全面放弃既不可能,更无必要;从长期来看,为了不使山西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从现在起就要在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为数不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高科技产品和新兴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及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关系。1998年,山西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到城镇从业人员的65%。因而,产业结构调整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都有很大的重合度。国家关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以及支持个体、私营及“三资”经济发展的政策,都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可以充分利用到产业结构调整上来。事实上,国有经济“退”的过程,一方面会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让出一个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会使那些真正需要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企业得到进一步加强。而非国有经济的大力发展,既可以为国有经济的“退”提供承接力量,也可以为竞争性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解决好调整产业结构的起步问题
  山西多年来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调整方案缺乏操作性,致使难以起步。而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就是没有能够选准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选择切入点,实质是寻找政府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对象。从各省市的经验和山西的调查来看比较可行和有效的办法,是科学地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从产品做起。因为如果选择从产业做起,可能的问题是,一个好的产业中往往有成百上千家企业,政府没有能力同时支持所有这些企业;如果从选择企业做起,则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即一个企业常常经营多种跨行业、跨产业的产品,从而该企业就面临着多重风险和管理成本偏大的问题。若从选择产品做起,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因为一个产品面对的是国际国内统一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前景虽然也有不确定性,但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判定,所以相对的风险较小,成功的机会较大。
  由于山西目前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实力的优势产品还很少,所以在具体选择产品时,应当通过对科研和生产部门的深入调查,发现和确定一批未来有发展潜力、山西有优越开发条件的产品,这实际上就是潜在的优势产品,我们将其称之为“潜力产品”。潜力产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二是技术先进,三是附加值高,四是规模效益突出,五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六是战略带动性强。这样的产品应尽量结构山西实际,主要从已经进入市场的产品中去选择。这样做,不仅调整的速度会较快,而且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都相对较小。如果大量上新项目,一切从头开始,那么企业就要进行市场调研、论证决策、试产、投产并规模化。这既有很大的市场风险,又要花费较长时间,将会延缓结构调整的进程。
  如果省里重点支持10-20个潜力产品,各地市县再根据各自的优势支持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产品,那么经过一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山西产品的质量、品牌、效益的状况就会大大前进一步。然后,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由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的升级就能比较快地实现。

  三、在资金、技术和企业家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机制上大胆创新,解决好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支撑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起步后,如何推进就成了核心问题。必须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三大支撑要素的资金、技术和企业家的供给机制进行创新。否则,产业结构调整就难以向纵深推进。
  (一)金融创新
  首先,努力利用好各种资本市场工具,调动社会资金。大力支持潜力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到境内外上市,积极鼓励上市公司投资潜力产品,推进上市公司同潜力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合资、并购重组。这样潜力产品可以借助于上市公司的资金支持迅速发展,上市公司也可因潜力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优质资产的注入而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得以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筹集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再用于对潜力产品的投资和对优质资金产的并购重组,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上市公司与潜力产品互相优化。此外,还可积极推荐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并利用好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工具以及BOT、项目融资等新的融资方式。再次,开发金融工具,降低放贷风险,调动银行资金。1999年上半年,山西金融机构的存差高达466亿元,占到存款余额的20%,高出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因而,不是没有资金,关键是要千方百计降低银行的放贷风险。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政府组织资金,对潜力产品进行贴息入股。这既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又可分散银行的放贷风险,而且,当潜力产品做大、企业有了效益以后,政府还可将其持有的股权、变现,再用于支持其他潜力产品,从而使贴息资金越滚越大,形成一种支持潜力产品的良性循环。按目前的利率水平测算,政府组织6个亿的资金,就可以推动100亿的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正确处理支持结构调整和防范风险的关系,要通过认真、扎实的评估工作,促进放贷,在发展中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技术创新
  第一,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潜力产品生产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而且技术开发费用要占到销售收入的1%-2%,高新技术企业要占到5%以上。一般的中小企业搞不了技术开发中心,但要找技术合作伙伴,要找技术靠山,可以聘请常年技术顾问,也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第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改革,促进研究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从事企业经营,自己创办科技企业;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合资、联营,以研究成果入股,或者科研人员专职或兼职到企业从事科研开发。
  三,建立有效机制,刺激技术创新活动。要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要积极探索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要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综合支持服务。
  第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除了要加大发展风险投资的力度外,还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太原和长治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强化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环境。二是要推进高新技术创业园的发展。要重点支持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各类留学人员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三是要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优惠和倾斜。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到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筹资。
  (三)企业家机制创新
  一是要拓展企业家的来源渠道。山西大批优秀人才集中在党政机关和教学科研单位。随着机构改革和科教体制改革的推进,必将释放出一大批人才,这是充实山西企业家队伍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为此,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鼓励其到企业去创业、发展。
  二是要发展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家的选择机制。企业家市场是识别、评价和淘汰企业家的最好工具,因而,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发展山西的企业经营者公司,让市场来配置企业家。选择企业家,要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和个人身份界限,真正放宽视野,从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选聘,关键要看他是否有创新精神、领会政策能力、把握市场能力和综合运筹能力。
  三是要健全企业家的激励机制。要改革企业家的报酬制度,试行年薪制和持有股权制等分配方式;要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和尊重企业家的氛围。 四是要完善企业家的约束机制。要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制衡;要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突出常规审计和随机审计。

  四、在环境上大胆创新,解决好调整产业结构的外部保障问题
如果说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企业家机制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向纵深推进的动力支撑,那么,环境则是决定其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外部保障因素。因此,环境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
  发展潜力产品,调整产业结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发展,有几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一是市场环境,这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这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三是政府环境,这是运动员与“裁判”的关系。对市场,企业可以通过科学预测和精心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适应和调整。但在与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上,企业往往无能为力,只能被动适应。尤为重要的是,竞争中的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外统一的市场;但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不同的地方政府,提供的环境可能是不同的。如果山西各地的政府对企业的约束大于别的省份,所营造的社会环境不如别的省份,那山西的企业就在竞争中多了一个包袱,结果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就山西实际而言,外部环境确实极大地阻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第一,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山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占人口的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省份。这必然要加重企业的负担。第二,“官本位”意识严重,思想保守,知识老化。不仅大学生、研究生择业时首选行政事业单位,而且许多优秀企业家的价值目标也是“企而优则仕”。普通劳动者,小富即安;企业经营者,不敢创新,不敢去闯国际国内的大市场,而以在山西尚有一席之地为满足;行政干部,则习惯用计划手段处理问题,不肯在学习上下功夫,不清楚党的方针政策,不掌握现代经济知识和科学知识,不了解世界潮流,“以不变应万变”,或站在局外,评头品足,或站在个人及本单位利益的立场上,说三道四,甚至把对经济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和做法政治化,动辄“上纲上线”,借以吓人。这样一来,干事者颇受责难,无所适从,当然也就谈不上小平同志提倡的敢闯敢“冒”的精神。第三,社会保障不够完善,中介服务发展滞后,企业的办社会负担过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西企业的竞争力。第四,政府行为不规范,“三乱”严重,吃拿卡要盛行。
  这些问题不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就会大打折扣。为此,第一,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第二,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将学校、医院、托儿所等后勤服务机构从企业分离出去,减轻企业负担。第三,要大力发展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尤其是金融中介组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第四,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坚持制止“三乱”。全面清理各种收费项目,公开收费目录,实行企业收费登记卡制度和企业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无记名测评制度。第五,把“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是硬道理”作为衡量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以此来统一全省的思想。积极倡导学习、开放和创新,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创造机会,让干部走出去,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全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扎实工作,积极投身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伟大事业中去。

本文作者:田成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2000-07-1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