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煤 乡 忆 旧

煤乡忆旧之一:怎一个煤字了得

  老王生在长在中国的煤乡。如果您一时有些搞不清煤乡何指,说老王来自醋乡,大家统称那地方人老西,这总该知道了吧:)说山西人和醋,那是说不完的笑话。话说当年有一乡下接生婆,遇一难产妇,使尽了十八般手段,那娃就是不出来。万般无奈,老婆子大喊一声,娃啊,快出来喝醋吧!娃儿应声落地。可知醋对于山西人是什么概念。

  但要说山西是中国的煤乡,估计不少同志就概念模糊了。山西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重化工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长期以来的地位,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曾几何时,中国能源的80%来自山西。而且,能源并非煤的唯一用途,钢铁,化工,都离不开煤。

  从侧面举几个例子说明煤和山西在中国的意义。山西多年来,分管工业的副省长,基本上都是搞煤炭的。甚至有数任煤省长。改革开放后曾有一年,省人大有了点自主权,投票副省长,人们有感于山西因为过度为了国家能源而整体经济落后,硬是没有选上国家内定的煤炭副省长。为此,全体山西省委被中央集体招到北京,严令检查,回来补救。盖因山西的煤炭重化工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地位太大,中央统的极死。邓小平有水快流的政策以前,国营煤矿都是国家统配煤矿,由国家投资,国家收购,国家分配。而山西财政,最高时期曾经有80%也投入煤矿。山西目前在全国的人均收入垫底。各位可知道,十年前,山西每出一吨煤,山西财政要陪八分钱。为了‘国家利益’,山西人吃够了苦头。每年春节,上海等大城市纷纷派慰问团来山西,为了什么?给了山西什么?

  山西煤碳开采,丢掉的不仅仅是资源和金钱。更要命的是拼命的挖煤,整个破坏了山西的地下水资源。二十年前,当时的水电部长钱正英,曾在山西地下水国际会议上激烈反对当时的开采政策。中国煤都大同的很多地方,早就靠从外边长途运水过日子。如果你去山西旅行,请留意地貌,你能时常见到一大片平野上凹陷的大块低洼地。那下面就是坑道。这种状况,对农业影响很大。为了国家利益,山西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出于非常的低水平,更严重的,就是彻底毁坏了山西的生态环境,可叹,可悲!

  今年联合国排名世界污染都市,山西首府太原排名世界第一!为什么?你去山西旅游,一定要看太原附近的晋祠。路上要路过山西的几个大化工厂,那种污染,能在两分钟内窒息死人。原来全国十大钢厂之一的太钢,就在太原市内。你走在太钢区内,高炉喧嚣时喷出的烟雾,伴随者细细的废渣,纷纷落在你的头上,身上,脚下沙沙响。煤炭的一大功用,是炼焦炭,用来炼钢。曾几何时,山西大地烟雾腾腾,到处是坟墓般燃烧着暗红火焰的焦炭炉子。山西产煤,但用煤气,却是很晚的事情。八十年代中期,胡耀邦出视新疆,路过山西听汇报,发现山西居然基本上没有煤气工业,震惊异常。遂下令立即开发。山西才开始摆脱长期民用煤生活的境况。那也是因为了所谓‘全国一盘棋’的缘故。

  十年前临出国,一个在省政府工作的哥们送行闲聊,说他刚看了一份文件。如果按国际煤炭价格计算,山西人均产值和收入,远远高居全国第一。而当时的实际人均收入,倒数第四,仅仅排在宁夏,青海,西藏之前。山西教育,文化和其它经济社会指标,均为全国垫底。可叹!朋友多喝了两杯,半疯半醒,戏称可惜当年阎老西统治山西独立王国之时,中国工业化革命尚未来临,否则,俺们老西何至于如此寒酸。

  前一段跟国内亲友通话,说道煤炭也不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多样化,山西将更加衰落。就象一个被人掏空了肚子撕烂了衣裳的穷人,本钱丢光,事过境迁,不知道以后何以为生。


煤乡忆旧之二:行路难,难于上太行

  稍微熟悉山西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山西北接内蒙草原,西由黄河与陕西划沟为界,而东部及其东南部,则由巍峨太行王屋环抱,娘子关,平型关,古来兵家必争的上党盆地,均为太行山之名胜。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封闭式地理环境,阎锡山才能多年土皇帝统治山西,日本,蒋介石,‘三个鸡蛋’上跳舞多年。

  而也正是这个地理环境特点,使得山西与外界交通不便,在山西煤炭上,就是采煤容易运煤难。长期以来,‘晋煤外运’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之一。山西煤炭外运,主要是过太行山。因为北是内蒙草原,西为陕北黄土高原,而东过太行,便是河北平原,津京地区,以致东北重工业地区。往南,穿过河南平原,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命脉。因此,晋煤外运,主要是过太行也。

  很小的时候,就在上下学的路上,见惯山东板车的拉煤队伍。那一条条精瘦黝黑的汉子,一辆辆千斤板车高高围起,低头,弓背,一步一个脚印,数十辆为一队,登太行,过河北平原,历时月余,直达山东济南府。如果你拉过长途板车,当能体会什么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尤其是上坡时,车辕几乎与地面平齐,身体前倾几乎成水平,右肩拉纤向前,两腿缓慢交替蹬直,车把略微起伏以借用车体向前惯性,一喘息一步,全身绷紧,晶亮的大颗汗珠从黝黑的背部流向精瘦条条的小腿。那真是行路的写照。据说每趟走煤都要有车翻人亡,不难想象。后来亲身多次走过太行那艰难之旅,才真正体会到那些山东板车好汉的艰辛。

  晋东南靠近河南,因此南方用煤多就近来上党地区。印象最深的,是武钢的巨型卡车队。也是数十辆一队,五吨,八吨,开过来象一条黄尘滚滚的巨龙,地动山摇。记得文革武斗其间,由于停产闹革命,武钢能源告急,数月内,日日巨轮车队隆隆驶过,无尽无休,也是那次我第一次见到十吨以上的巨型卡车,壮哉!直到90年在哈墨开的平朔露天煤矿,见到五十吨的巨型卡车,从深达数百米的大坑里,象小火柴盒般攀援而上,才知天外有天。

  太行山行路难,问山西的卡车司机,最有体会。小时不少朋友后来参加工作,在运输公司开卡车,都有无数出太行运煤的经历。有一次,进京的夜间火车一出太原便遇上塌方,困了数小时,结果本来的夜间战备线路,走成了大白天。正好在车上看见一次太行山上的交通堵塞。在火车逶迤穿行山间的两个多小时内,远处近处盘山公路上的拉煤解放卡车,首尾相连,绵延不绝,如同幻景。一个司机朋友讲起一次类似的经历,在山上堵了一个星期,睡在车低下,附近山里老百姓卖一碗白开水两块钱。远远看那景象,真好象山西的黑金从地下流出,蔓延过太行。看过老井的人,应该对太行山那险峻有印象。这么多年,不知道多少人在太行山上流汗流血历尽艰险,为了那黑黑的煤。

  运煤在中国,当然主力还是火车。改革开发后经济发展对煤炭能源的需求,使得山西铁路煤炭外运成了一个老大难。车皮就是金子,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我一个小学的同学,十多年没见,突然造访,为孩子看病来求老同学。我还记得她没毕业就去铁路上当了车皮调度员。想当然她发了,可见到她给我和我的医生朋友的送礼,还是惊讶的张不开嘴。她不好意思地笑。那是八十年代末,找她要车皮的人,是用真金条换的!不仅是运煤,运焦炭更赚钱。

  国家原来对山西煤炭是统配,就是统一收购的。虽然后来有些自主,但不是主流。运输当然也是统一的。因此,谁能找到车皮运煤出去,那是大发其财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各位不难想见那是八仙过海,无奇不有了。这里单说说在中国具有特权的军队系统。国家在山西的煤炭开采和外运,有一部分是分给利益集团的。中央军委拿到自己的份额,然后分给三总部,大家一层层分下来。一时间,山西有煤的地方,就有军人,各军种,各兵种,全乎的很。大到军区,小到团营,一个科长或者参谋,开一个站,联系好煤矿买来煤,用军队的车皮指标运出去,就发大发一笔。他们用军队的一些特权买了地方各路神仙,便如鱼得水。有一年军队内部和地方利益分配不均,江泽民无奈,曾赴大同亲自调和。可见利益重大。

  据说后来有管道输煤到上海的宏伟计划,坑口电站也越建越多,专门开发了阳泉石家庄电器铁路运煤,努力开发南方煤炭资源,内蒙巨型煤矿等,以求改善中国煤炭生产布局的不平衡,可晋煤外运,一直也没有轻松下来。盖因为中国煤炭的百分之八十在山西,晋煤外运,便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上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故事,仍在那巍峨太行上演不缀。


煤乡忆旧之三:遍地老西下夕烟

  山西产煤,有煤的地方,百姓自是以烧煤为生活能源了。主要也就是煮饭吧。在没有煤气,天然气,电力等现代化能源之前,生活在煤乡,应该说是得天独厚的了。

  小时候主要生活印象中最难忘的,就是买煤,和煤,填炉子,倒煤灰。那时候家庭用煤也是供应的。在那个家庭供应本上,有每个月的煤号。每月的一号,开始售本月的供应煤。前一天边四处借来平车,和大哥弟弟三人大早起来,奔向煤厂。门口往往已经是人山车海,挤到大铁门前。时间一到,大家蜂拥而入,冲向几个大煤堆,大小铁锨翻飞,黑尘滚滚,不一会就人人成了黑小子。那时候供应的是细煤,就是采煤时流出来的煤末。因为烧饭有时侯要用炭块加大火力,因此大家都在拼命从煤堆里扒拉大大小小的炭块。一般都不过拳头大小。而且很少。装满了车,排长长的队过秤,交钱,拉回来,倒入自家煤池。一个月的烧火有着落了。后来条件好点了,各家都能找个关系,去煤矿拉一卡车炭来,煤也不用供应了。

  北方的炉子,晚上是要封的。封炉子要用煤泥。和煤泥要用红粘土。山西属于黄土高原,到处都是红粘土,我们那里叫烧土。那时候比较荒凉,拉一平车出城来,到处可以找到烧土。但一般为了找最好用的,大家都要去一些比较有名的地方。粘土是分层的,一般在层层叠叠的土坎上,要把浮土挖开,然后找到烧土层,掏出来。最好用的是那种细腻中间夹杂细细白丝的粘土。用锄头刨出来,铁锨装车。有时候挖的深了,难免有塌方。常听到有人挖烧土被埋掉的。我们家一个世交的老杨,就是被塌方压埋,后来救了回来,但由于缺氧导致脑细胞死亡,慢慢人就糊涂了。我出国去看他,他居然还能叫出我的小名,拉着手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那时候,家家门前有一个煤池,用碎砖头垒起。一大半放煤,一小半放烧土。在门前找一块较硬的平地,把煤和烧土按照三比一的比例搅匀,挖成中间凹陷的坑,将水倒入。让它自然地‘荫’一段,等水均匀渗入煤和粘土,然后慢慢搅匀成泥状。这种活最累。要一锨一锨地不停翻,摔,搅,直到黏成均匀的一团,然后再运回到炉子旁边的煤坑里,垛起来。很快就干了,用的时候,把干煤泥斩下来,和水,再调开成煤泥。把烧透了的炉子用烧火棍(我们那里叫火柱)捅下去,留烧红的底火,然后把煤泥填入,中间用火柱捅一个圆圆的眼。下次用火,适当捅开,火就上来了。冬天也打好多正方形的煤饼子,当炭烧。

  到了冬天的傍晚,吃完晚饭时辰,家家封火,城里便一条条烟龙四起,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湿煤释放出的一氧化碳气味。我们那里的煤算是无烟煤,烧起来快,少煤烟,但相对不耐烧。有烟煤难燃,烟煤特大。很不好用。后来有办法了,就专门去无烟煤矿买那种很好的炼焦煤,但只能当炭烧。那种乌黑发亮的炭块,表面光滑平整,你用手摸是不上色的。

  烧煤不能不说煤渣。家里用的那种煤泥,烧完了是略带暗红色的灰状物。每天早上要从炉子地下的煤灰坑里挖出煤灰,端盆子或用筐抬出去倒到灰渣堆。所以,我们那里到处都是灰渣堆,也是人们的垃圾堆。十年前一个朋友访问我们那里,回来跟我说,哎呀,你们那里到处都是灰渣!现在据说好了,基本都用了煤气。文革最困难的时期,我们附近几个大院子的小孩子,都要早上去附近的机关锅炉房拣煤渣。那是可以烧的小焦炭。大锅炉烧的煤面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炭块,烧出来,就成了灰黑色的小焦炭。烧起来火力不大,但很耐烧,有时候用来顶替煤泥。用一个四号铅丝编成的五叉或四叉小扒子,挎一个藤筐。等锅炉房卡车将一大堆冒着热气的炉灰倒下,便一涌而上,先用小扒子拼命划拉过来,一人占领一小堆,然后开始细细在里边拣煤渣。我和弟弟每天弄一筐回来。

  烧煤在冬天还有一个取暖功能。大屋子中间一个齐胸高的大瓷缸做成的炉子,拐弯抹角的烟筒从墙上将烟吸走,也提供了热量。冬天最冷的日子,全家围坐在炉子周围,用炭块烧的红彤通的,烟筒借者外边凛冽的西北风,将火苗直抽出数尺高。在屋里生炉子烧煤的一大危险,是煤气中毒。轻者头晕呕吐,重着中毒死亡。每年冬天,都要听到有人中煤气死去。也常常早上醒来,看到赤身露体躺在雪地里醒煤气的邻居。有时侯是因为疏忽大意,没有将烟筒罩好火口,而有时侯,却是风力倒灌,把煤气送了回来。因此,是不容易完全防止的。

  后来,城里改进烧煤球,还有那种上面几个孔的煤饼,过度了好长时间。比较传统的家庭主妇,还是喜欢烧煤泥。再后来,家庭烧煤少了,单位的锅炉多了起来,大烟筒每天定时喷发烟尘,平房顶上的遍地夕烟便渐渐淡了。据说现在主要城市基本煤气,天然气化了,夕烟也成了历史。


煤乡忆旧之四:山西有醋面为先

  老王在网上聊天室呆久了,老朋友都知道老王爱吃面。因此送一绰号,老面。山西人爱吃面食,那是很有名的。出国这些年,还是一天不吃一顿面条什么的,心里空荡荡的,发慌。有老乡出国访问,见面就要急急慌慌地找面条吃,稀哩胡碌两碗面条子吸溜下肚,那是天塌下来有地顶着,啥话都好说。

  所谓面食,当然不光指面条。就是面条,也林林种种,样数海了去了。先说面本身。就擀面条吧,有宽长条,短棱条,柳叶刀,菱形片;有刀削面,猫耳朵,拨鱼儿,揪片儿,拌疙瘩;拉面有宽条,有细圆条,有空心条;有压河落,有抿硌兜,擦硌兜。。。有各种卤子,梢子,有捞面,有汤面,有炒面。这个一组合吗,你算算有多少种:)

  面的种类呢,有白面,玉米面,三合杂面,有黄豆面,白高粱面,莜面,荞面。做的方法,有蒸的馍馍,包子,蒸饺子,花卷,豆包,蒸糕,窝窝头;炸的有油条,麻花;煎的有烧麦,水煎包子,锅贴,发面饼子,火烧,馅饼,油饼。有些是北方比较常见的,有些是山西独有的。记得太原有一面食馆,号称一桌子上百样面食。

  山西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晋中的刀削面,猫耳朵,拨鱼儿;晋南产麦子,多吃大白馍馍,冬天晾干了,一口袋一口袋的。大学时候,那边同学过年回来几乎人人一袋子;雁北地区气候较冷,多吃莜麦荞面。华国锋的家乡也吃莜面。有一首山西民歌唱到: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只有那莜面拷捞捞,还有那山药蛋。小学时候,有一个音乐王老师,人很水灵,学校一开文艺会,必有她唱这首民歌。后来华当了主席,人们改词为‘交城的大山里出了游击队,游击队里有一个华政委’。雁北人吃莜面烤捞捞,把莜面在手指头上卷成卷,蒸熟了,用羊杂碎做汤,或者用葱花蒜末酱油香醋炝锅做成蘸水,把拷捞捞蘸汤汁吃。而以上党为中心的晋东南地区,则有吃白面,豆面,小粉面三合一的杂面条的传统。

  当地一个很有地方风味的食品,叫和子饭。新打下的小米熬很稀的粥,三和杂面条下入,加秋豆角,南瓜,红薯,土豆块,嫩玉米粒等时鲜蔬菜,用葱花,黑酱,香醋炝锅。吃起来有干有稀,有粮有菜,营养丰富,内容多样。当年医科院专家下基层,专门研究了晋东南的和子饭,结论是营养搭配合理,列为健康食品。当年住在好几十户的大院里,一到傍晚,家家传出呛锅的响声和醋香,然后大人孩子大碗小碗,大院树下,门前,吸溜溜地吃着,聊着,只到天黑,惬意。

  北京西单附近原来有家晋风面食馆。78年第一次去北京,哥俩晚上冒着严寒从东城走到西城,楞是找到那里,进去一看有刀削面,高兴坏了,一人要了两碗。端上来一看,我的妈妈,那面有半寸厚,咬开中间都是白生的。那份难吃。后来听说是机器削的。心说,咱当工人摆弄机器不是一天两天,机器刀削也不成削那么厚。活活败坏山西名食大名。各位如果路过老王府,待我削给你们看看。那是柳叶般飘逸,有刀背有刀锋,长短整齐,如小鱼儿游荡。吃到嘴里滑爽光溜,浇上各色梢子,辣椒,香醋一伴,嘿。


煤乡忆旧之五:三晋文物知多少

  前两天看一条新闻,说山西地下文物居全国之冠。其实,中国如此古老文化国度,文物遍地,东西南北,各有特色。说哪里最多,估计也是吹捧成分多些。在山西生活了三十多年,有幸跑遍了三晋大地,不敢说尽收眼底,起码是国家级名胜略知一二吧。

  山西地方不算大。北有大同,以云岗石窟著称与世。与敦煌,龙门并称中国三大石窟。云岗没有敦煌那么多壁画经书,没有龙门的花岗石精制结构。它是以砂石为结构,因此,容易风化,水蚀。多年来人们想尽办法保护石窟,采用表面喷剂,山体后挖切防水沟,一定距离内禁止挖煤等措施。估计难以持久。大同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名胜,就是中国最大的九龙壁。此九龙壁大于北京九龙壁,但是单面的,也没有北京的有名。大同还有两座很有特色的寺庙,叫上下华严寺。华严寺里有一个佛教庙宇雕塑很罕见的雕像。是一个听如来讲经的年青佛门弟子。头微偏,低垂,露齿微笑,形态生动。据说是唯一露齿微笑的佛门雕像。当年郭沫若看到后,解释为这是一个有叛逆精神的佛家弟子,听如来讲经荒诞之处,忍不住好笑。后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访问该寺,反郭沫若而行之,解释为听如来讲经听到会心之处而微笑。该寺导游把二人各自解释讲来,算是一个趣事。

  大同所属的雁北地区,往南有应县木塔。是当今世上唯一留存的唐代木塔。木塔全部为木结构,没有一寸铁和其它材料,故此得名。是联合国保护文物。塔的建筑结构奇特高妙,用木结构的各种榫,托,契等,搭成一座九层(?)高塔,令人叹为观止。后人为了保护,用了很多铁钉等加固。早就不让人登塔参观了。当年跟着走了个后门,也只进去上了两层。应县邻近有一个浑源县。都是八路当年在山西抗日的重要战场。浑源县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那里的女人长相很不俗,常见到端庄大气的女子,可一说话就知道是当地人。据历史记载,那里曾是皇家改朝换代时遣散宫女的地方。因此流传下来不俗的外表。曾在县招待所看到几个服务员,外表真是有皇家宫廷女的气质。

  在往南,就是全国驰名的佛教胜地五台山了。五台与峨嵋,普陀,九华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其实,在佛教界,五台为胜地,比其它三个圣地,高了一级。当年佛教东来,先建了洛阳白马寺,然后就是五台山了。五台又称清凉胜地。有五个高峰得名。北台是华北最高峰。终年云雾缭绕,冰雪封顶。很少有人上去。南台号称锦绣峰,花艳草肥,非常漂亮。东台观日出,西台手触月。各有特色。但五台的主要寺庙,都在台怀镇。以黛螺顶为中心,以大白塔为象征。有中国仅存的两座铜殿,有杨五郎出家的铜棍等。台怀镇每年有骡马大会,热闹非常。当年文革过后尚未开发时,大白塔上黑鸦盘旋,破败庙宇透出历史沧桑,夜宿寺庙,漆黑不见五指,静谧不闻世声,真真出世之地。后成旅游胜地,整日人马喧嚣,和尚穿金戴银,连颂经都用录音机代替,估计现在都DVD了。

  当年游五台,印象最深刻的,是参见当时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的一位女性高僧。后人有传说她就是当年被美国兵在北京强奸后出家的沈小姐,后证实误传。女长老轻易不见人,寺庙外面总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往里观望。后来同行有认识当地公社书记的朋友,找了五台一位长老说情,得以一见。女长老七十有余,面色白净,端庄慈祥,一尘不染的补丁蓝灰袈裟,气质高雅,为人和蔼,据说也是当年豪门小姐,为逃避逼婚而出家,是中国佛教界有名的博学之长老。

  五台山上,还有一个奇怪的所在。就是林彪在世时候挖掘的巨型地下工事。据说是备战用的。防原子弹。工事内非常豪华,一切家具用品都是当时国外进口,设备齐全,估计林彪想用做他战时的指挥部。没来得及修完,就摔死了。常年一个加强连守卫。后来三总部私下瓜分洞中财产,现在也不知道是否开辟为旅游景点或做其它用途了。林彪当年平型关战役前后,曾在雁北驻扎,对五台山应该印象深刻,情有独衷。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即为五台人,当时有‘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的说法。

  再往下,就到了晋中,以太原为中心。太原有著名的晋祠和水母娘娘。晋祠的那股清泉,就从水母娘娘坐著的屁股底下流出。太原火车站山后,有双塔寺,双塔并列。也是一景。当年曾有双塔香烟。解放太原,曾在双塔有激战,现在是烈士陵园。太原当年的迎泽大街,曾是仅逊于长安大街中国城市有名的街道。据说是刚解放时,为了迎接毛泽东的访问,特意修建的。毛听说后,很生气,取消了访问。迎泽大街的名称却留了下来。

  晋中曾是明末清初垄断全国金融的山西票号之地,平遥,介修都有驰名全国的大票号。当时山西票号的兴盛,可以参看余秋雨的《抱愧山西》。平遥古城是现今留存的几个古城之一。晋中还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大家族院落,乔家大院,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便是在乔家大院拍摄。不是古迹的大寨,也在晋中的昔阳县。再往东,过太行和河北交界,有出山西的娘子关。石太线的火车便从关下路过。

  山西的南部,分晋南,晋东南。晋南靠西部,近陕西。有洪洞县的大槐树和苏三祠,有黄河壶口瀑布等。晋东南,有上党盆地,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的上党门尚在。大哥的一个同学家当年就住在上党门下,小时候时常路过,也没觉得有什么。晋东南又称潞州,有地方戏剧潞州梆子。记得小时候看四郎探母,四郎妻面对下跪求情的四郎,有一句表达爱恨交加的矛盾心态的唱腔:‘你好比,糖糕撒上胡椒面,辣不辣来甜不甜。’通俗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后来在雁北,还看到传说杨家将屯兵的土围子。

  文革过后的十多年间,因种种机遇,几乎走遍了山西的主要名胜古迹,也算不枉为老西。单凭记忆闲聊,有不准确之处还请各位看官多包涵。

本文作者:老王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