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城市生态框架构建探究

  恢复与构建生态城市已不再限于一种概念和理念,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发展目标,不仅被各国政府所重视,而且国内外各大城市正在研究与构筑。这对于世界污染第一城市——太原,更显得特别重要。根据太原的经济社会和城市规划建设现状,研究与构建太原城市生态框架,整治城市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健全气流通道,协调水利,并通过绿色通道及“绿楔”、“绿脉”,形成通畅的气流,恢复城市外部范围生物的正常输入和市中心区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使城市动植物的群落之间相适宜,把省城建成空气清新、景观秀丽、环境宜人的锦绣太原城。

一、恢复与构建城市生态框架

  城市要持续发展,就要符合生态原则,健全气流通道,协调水利,通过狭长的绿色通道以及“绿楔”、“绿脉”布局和桥梁、道路涵洞的生态设计,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主城区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正如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

  (一)“森林”入城

  森林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成片的林带,其环境、生态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把“树木”引入太原主城区,是提高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将林业和园林融为一体,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包含公园、街头绿地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绿地、垂直绿化、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带、防护林、水源涵养林、草地、水域、花圃、苗圃、果园。菜地、农田等。其范围重点在主城区,扩展到市区,考虑到市域。从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出发,全面规划设计林种、景区、景点及各种植物群,以改变城市的生态系统。第一,城市道路是首选的绿化线。第二,培植防护林带和隔离林带。第三,加强大环境绿化。第四,水系绿化建设。

  (二)“绿肺”建设

  主城区的公园特别是位于市中心区的大型公园,具有吐故纳新的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优化城市大气质量,并能吸纳噪音和部分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其功能犹如肺脏,因此被称为“绿肺”。而我们长期受噪声和有毒气体污染的太原人,见到的却是满目高楼大厦(有人赞它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商业社会的偶像;但也有人说它是愚昧落后的表现,是对环境的损害),缺乏的正是公园和绿地。因此,强化“绿肺”建设是非常之重要的。

  (三)“生态墙”建设

  “生态墙”就是用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来砌墙,是城市的“立体草坪”。这种墙有绿化、美化城市、减少光污染、制氧、除尘、杀菌和消音的功能与作用。对道路狭窄的地段,可建设“生态墙”,建筑物墙或杆柱以藤本爬统,形成绿色墙,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二、重建适宜城市的物种结构

  1993年国务院明确要求建设部“负责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将此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至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我们结合太原城市发展的实际,恢复并州退化的生态系统,重建适宜的物种结构。

  (一)确立科学的城市理想,改善环境的结构

  要通过正规教育和各类成人教育以及我市的新闻媒体,对广大市民进行环境教育,真正反思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普及环保观念,尊重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培养市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城市理想,使人们从追求精心修饰的超前铺张,走向对丰富、多元化的自在自为的大自然内在精美的生态结构的观照。在此基础上,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的结构。主要是:地下水开采控制与回充,恢复地下水位;城市雨污分流,恢复地脉水脉;重建森林、草坪、湿地、水体生态区之间的联系;保护野生物水源地;自然固土保水与涵养肥力;增强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文循环,稳定洪泛范围;绿化墙面,软化(草坪)地面,减轻城市热辐射;改善河床基质与水生植物布局,净化水体。

  (二)对物种层次多样性的保护,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策略

  太原地区动物资源,一般选取标准为:珍奇动物(国家保护动物),有褐马鸡、大鸨、兔狲等。数量多,经济价值大的动物有黄鼬、野猪、狍子等;数量多,经济价值一般的有野鸡、石鸡、野兔等;数量少,个体经济价值大的动物有豹等;数量多,个体经济价值不大的有鼠类鸣禽类,有待开发。当今,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野生动物资源需求和影响日益增加,而且动物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工作生产活动也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借助我市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待建)等条件及技术优势,以濒危、珍稀动植物移地保护,优势物种驯化为重点,保护物种层次的多样性。通过城市动植物多样性保护与重建,改善人与自然系统之间、自然系统内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经济意义上讲,提高城市中的自然生产力;从环境意义上讲,提高人类在城市中的生存环境质量;从社会意义讲,感化人类对自然的观照和索取方式的文明与进步。

三、确保环保目标及其项目的落实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都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认真解决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与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统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要抓决策: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发和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与环保统一的角度审议利弊,提出对策。新建工业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禁止采用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任何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建设中必须执行“三同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法律制度,并应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与创新,积极开发和推广清洁工艺和技术,做到“增产不增污”。

  其次是治理市中心区的污染问题:本区要集中体现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布局全融贸易、行政办公和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地,强化迎泽大街城市中轴线的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传统风貌和绿色空间地带,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要把高能耗、重污染和运输量大及限制在本区以及上风发展的企业迁出,否则进行整改,要求达到国家环保标准,限期达不到,则据实情。采取“关停并改转”的办法予以调整,留设第三产业和生态用地。

  第三要加强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乡镇工业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极大。“环境污染蔓延,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触目惊心。”因此,一要完善乡镇工业环境管理法规,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监督管理;二要调整优化乡镇工业布局,按专业协作的原则,把分散的乡镇工业厂、点集中起来,合理布局,给中心镇以上的镇规划一个工业区,给每个乡安排一个乡镇工业小区,以利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要对现有乡镇工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改造,降低能耗、水耗和物耗,特别是解决好土地资源流失的问题,以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调整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城市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包括土地、水、矿物、人才资源。城市规模扩展,是不能离开自身资源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公众对资源供求关系的认识,树立资源的稀缺观念。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才能形成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格局。资源配置要按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则进行,使市场经济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资源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能源利用规划等。从根本上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种技术可能、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和无生态负效应的资源利用方式。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必须建立在资源代际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代际公平分配必须采取:经济手段,要核定成本、价格和利润;法律手段,制订我市资源利用法律法规;行政手段,核算资源定额、颁发资源利用许可证。所有这些,其关键是要防止和限制对资源,特别是对不可更新资源的过速耗用,以及防止超越可更新资源的最大容许利用强度。

五、加速工业结构生态化建设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工业结构生态化,就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把工业系统的结构规划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分构成的工业生态链。

   1.资源生产。资源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承担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的生产和永续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以可更新的永续资源逐渐取代不可更新资源为目标,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

   2.加工生产。加工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以生产过程无浪费、无污染为目标,将资源生产部门提供的初级资源加工转换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工业品。

   3.还原生产。还原生产部门将各副产品再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或加工转化为新的工业品。

  与此同时,工业设计、工业生产都要生态化,从设计入手,从生产、使用和消费中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对生产、消费后的工业垃圾,要运用再资源化的技术,成为另一些产品的原料。

  “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太原城市生态框架规划策略实施之后。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发展,芳草如茵的绿地、遮天蔽日的林荫和碧波荡澜的水体,这样才能体现出太原城市的文明与现代化。

本文作者:张春祥、王富华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