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阳古城勘察记

    古晋阳是我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一个城市,它的遗址在现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原晋阳县。历代有许多英雄人物在这里活动过,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在这里发生过。据史料记载,它从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城开始。后来知、韩、魏三家联军围攻赵襄子时,曾引晋水灌过晋阳(见史纪赵世家),在这次战役中知伯死,于是奠定了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基础。西晋末并州刺史刘琨也曾在这里筑过并州城,并据此城抗拒匈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读史方舆记要称:“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晋阳城也,左氏谓董安于所筑……。高齐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武定三年于此置晋阳宫,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东南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女,周八里……。”唐会要:“旧太原都城左汾右晋,潜邱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宫城在都城西北即晋阳宫也。隋大业三年……诏营晋阳宫,高祖起晋阳故宫,仍隋不废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二年长史李绩所筑,两城间曰中城,武后筑以合东城。崔神庆传:武后擢神庆为并州长史,初,州隔汾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连堞合而一之……”。现在的“晋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诗:“闲来走马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即是证明。直到北宋初,太宗平北汉时,才将整个晋阳城毁掉。从以上这些史料中看,晋阳古城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使用的时间长,从春秋时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0多年)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北汉止,其间一千四百七十余年中未曾间断。历代均为繁华城市。第二是情况复杂,历代都有修建、新建、扩建的措施。从史料上看大大小小就有七个城廓,虽然晋阳城的位置变动不大,但某一些城址不一定历代都全部使用过,有兴有废。第三,晋阳城不是逐渐荒废而是遭到战争水火突然毁灭的,因之地下所保存的文化资料可能很丰富。

    过去对晋阳古城只有历史记载和一般传说,没有作过正式勘查工作。为了配合侯马晋国新田古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必须对山西省范围内有关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作较系统的勘察,所以我们于1961年 6月对晋阳古城遗址作了初步的勘察,并由河北省文物工作队马尚柱同志担任钻探工作。勘察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不小,不只找到东周时期的古城址,而且找到了这个古城的范围(图一)。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仓促对古城范围内的一些小城址,未能系统的进行工作,所以对这个古城历代的使用情况,还须作进一步细致的了解。

    勘察开始时,我们了解了当地有历史意义的村庄,并访问了当地群众。然后从晋源县西南一公里的“南城角”村开始。在这村的二郎庙下面,发现一段古城遗迹(图二、图三),通过钻探,证明了“南城角”村的整个村址大都座落在古城墙上面,“南城角”村为“ L”字形,实际是依古城西南城角之势建成的,古城偏东18度,由于夯土坚硬干燥,地势较高,适于居住,所以这个村子便建筑在古城墙基之上。二郎庙下面的一段城墙正是古城的南墙,南墙西段从西南城角开始向东延伸,到 600多米处,由于地势逐渐低洼,多年来即为稻田与汾河水所浸,帮地下再找不到夯土痕迹。古城南墙东西残长 626.4米,宽30米,夯土坚硬,土质细,呈紫红色,厚17厘米,夯窝直径为4——5厘米。

    古城的西墙地上已所存不多,即用探铲由西向北追踪探寻,发现地下城基夯土绵延,与地上的残城相衔接。至古城营的西面(距古城营村1300米),有一段西城墙高出地表约 7 米,残长约 900米,其北端(西北城角)至西南城角约长2700米,就是西城的全部长度(图四、五)。城西北角今为一南北水渠所穿毁,在断面上有许多穿杆孔痕迹(图六)。同时在夯土中发现木柱灰和木柱下面的础石,础石方约40厘米。夯土质地、颜色和夯法与古城南墙相同。在城墙拐角地方的夯土中,发现穿杆孔的方向渐由东西折转为南北的现象(图七)。这在城墙的建筑上也说明古城已折转向东去 ,这里正是古城的西北城角。向东折转之城墙即为古城的北墙,但在地面上保存已不多了,经钻探仍发现有夯土痕迹,续向东行。当时由于稻田泥泞未能再向东探索,只好留待下一步作补充工作。但从以上的资料和“东城角”村(实际上是东北城角)的方位来看,这座古城南北长约4500米。这样就把现在晋阳县、晋阳堡、古城营村的一半和古城营村附近古城遗址完全包括了进去,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我们认为这座古城是东周时期的遗址,和“候马牛村古城”的情况有些相似,和邯郸、监淄、燕下都的古城情况亦有共同之点,因之有理由设想这座古城正是东周时期的古晋阳城。

    我们又勘察了和这个古城有关系的三个古城遗址,第一个是“罗城”,位于现在“罗城村”的东南方向,群众称“罗城”,并传说是北汉刘致远的城。西墙长约1000米,其南端到古晋阳城的西北角处,其南端到古晋阳城的西墙相衔接,其北入于沙河转而东去为罗城的一段北墙(图八),残长约 150米,宽20米,罗城的西北角正在罗城村东南的沙河里,方向与古晋阳城相同,但夯土中掺有沙子,质地较松,夯土厚13——15厘米,大窝夯。这些情况都说明“罗城”建筑的时代比晋阳要晚,而且在夯土中发现了一片西汉晚期细绳纹陶片,估计城的建筑年代可能在汉晋之间。

    第二个城址是在晋阳古城的西墙内,晋源县西北。在距西南城角1500米处发现了一段东西残长约220米的古城墙遗迹,偏东18度,高约7米左右,夯土为平夯法,土质松散,夯土中瓦片很多,在这段古城上和附近,采集到唐代的莲花纹瓦当(图九)和破碎的绳纹砖块。从迹象上看,这段城墙较以上两城的建筑年代更晚,而且修补的痕迹很多,未能断定它的建筑时代。因时间仓促,也未对这一古城进行探索。

    第三个古城址,是古晋阳城内“古城营村”西面的古城,传说这个城叫“大明城”,是由于北齐的大明殿而得名,亦即是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所建的古晋阳城。古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段在地面上很清楚。群众把这个城叫“内城”,而把古晋阳城的一段西墙叫作“外城”。经过勘察,其北墙东西长约300米,宽18米,偏东6度。夯土厚20厘米,为平夯法,西墙南北长400米,从夯土情况判断,其建筑时间比“古晋阳城”、“罗城”都晚,比晋源县西北面的一段古城残墙要早。

    在遗址的断代上,我们认为古晋阳城是东周时代的,很可能就是智伯瑶决水灌的晋阳城。古城的南部(现今晋源城以南一带),因地势关系被毁严重,故遗迹、遗物不易找寻。古城中部(包括个晋源城及其以西地区与古城营附近的两处古城在内)遗址的变化很大。从遗物上看,有汉代陶片和唐代的遗物。从城址看,古城营的古城我们认为是北齐到隋唐时代的,此古城的根基也可能还早于北齐。又上述的第二个古城址,也不会晚于宋代。如此说来,这块地方至少是北齐、隋、唐一直到宋的城址。这个城址各代都有变动,所以地上遗物的紊乱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时所能搞清楚的。罗城似乎比较简单些,它的南城墙是借用的古晋阳城的北城墙,当时古城营一带地方,也许有原来“古晋阳城”的部分宫院、城阙还被使用着。由城墙的包含物等推测,此城的使用年代应该是由东汉到魏晋,传说其为刘琨的并州城,从时代上看是很可能的。另外整个古城东部位于汾河河滩上,由于历年汾河冲涮淤积,可能已被破坏湮没而不易寻找了。

    最后,通过这次调查,再一次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古城址是很复杂的,仅就城墙而论,虽然它是联接的,但时代或许很不一致。因为后代常常借用前代的城墙,或加以裁截和修补而利用,甚至有的只利用了前代的城墙基础。

    因为我们勘察工作的时间很短,又没有进行发掘,掌握的材料很少,所以上述看法一定会有许多错误之处。

 
kanca.jpg (71868 字节)
图一、晋阳古城平面示意图
qiang2.jpg (67597 字节)
图四、古城西墙
qiang3.jpg (72518 字节)
qiang1.jpg (79715 字节)
qiang4.jpg (91739 字节)
上图为五十年代挖掘的穿墙而过的水渠

摘自《文物》1962年 4、5 期合刊,作者:谢元璐、张颔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太原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太原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